毆打配偶之後,施暴者痛哭流涕,十分懊悔。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做。我只是一時衝動,我真的太生氣了。」
「都是喝酒害的,我是醉了,我保證戒酒之後就不會這樣了。」
或者是在暴力事件發生後,施暴者說:
「我也不想打你,但是你不應該那樣說!我的心也很痛!」
「我是被惹毛了!都是你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還來惹我!你明明知道我脾氣不好!」
「你不知道我壓力很大嗎?」
暴力事件發生後,對方又有說有笑,外界也對他評價很好,好像沒甚麼大不了的。
如果想要找機會談談,他說:「我不想談這個,這會影響我的心情。」
或者是:「你為什麼老是要翻舊帳?」
甚至旁人也忍不住答腔:「再給他一次機會。」
「你們可以一起努力改善這段關係。」
只剩下受虐者的自我質疑:是我做錯了什麼嗎?
是不是只要我小心一點、不要惹怒他,就可以繼續開開心心的了?
今天要來談的書,是《他為什麼這麼做?》,作者有15年以上接觸、輔導施虐者的經驗,是從事家庭暴力與施虐行為研究的專家。
全書以提出問題→舉例說明→破解迷思的形式,將豐富的實證與理論結合,完整剖析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帶讀者認識:為什麼會使用這些人暴力?他們在想什麼?以及他們希望旁觀者或受虐者怎麼想?為什麼他們能得逞?還有我們可以怎麼做?
篇幅雖長,但用字與故事淺白易懂,直指人心,非常非常推薦,五顆星強推。
前情提要:他與她
這本書在撰寫時,作者直接明言:接下來的介紹中,都是施虐者為男性,受虐者為女性的異性戀關係。因為這是統計學上的事實,以及方便撰寫和閱讀。
作者同時讓讀者認知:同性之間也存在親密暴力,女對男的親密暴力也存在,這些絕對存在,他並不否認。
這本書之所以採「施虐者男性、受虐者女性」的敘事方法,並不是為了複製刻板印象,而是因為真的存在太大量的案例,如果刻意忽略受害者多為女性的事實,假裝性別中立的敘述,反而是一種各打五十大板的假中立,掩滅女性受害者的聲音,模糊男性加害者的面貌。
以及作者自己的職涯經驗中,輔導了很多施虐男性,所以用這類他熟悉的模板為例,來說明「親密關係暴力」。
所以在博客來書評寫這本有失性別平等的到底有沒有看書啊
關於施虐的17個迷思
本書一開始,就列出旁人對「施虐者」的種種迷思。
特別標粗的,是我作為一個時常接觸家暴案件的人,但也不幸膝蓋中箭的迷思。
- 他小時候受過虐待
- 他的前伴侶傷害過他
- 他習慣性虐待他最愛的人
- 他太壓抑自己的感覺
- 他個性暴躁
- 他容易失控
- 他太憤怒
- 他有心理疾病
- 他厭惡女性
- 他害怕親密、害怕被拋棄
- 他的自尊心低落
- 他的老闆虐待他
- 他的溝通能力很差,解決衝突的能力也很差
- 施虐的女性和施虐的男性一樣多
- 他的虐待行為對他和他的伴侶一樣不好
- 他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 他濫用酒精或藥物
他打人,只是因為喝醉了?
酒精或毒品會加劇本來就存在的暴力行為,但喝醉並不會導致人突然決定使用暴力,或突然間「失控」。喝醉時,可能會放大人的感知,但並不會扭轉人的性格。他不會因為喝醉,就突然去銀行搶劫,但他會選擇毆打伴侶──因為在他的認知裡,他「本來就可以」做這件事,只是酒精讓他放下了戒心。
在書中,作者也介紹到很多施虐者其實在「決定喝酒」的時候,就同時決定「今天可以『兇一點』」了。
他打人,是因為他小時候被虐待?
一個受虐待的人,照理來說是會對其他受虐的人抱持同情,並對施虐者懷抱恨意。他並不會對其他弱者施虐。被打,並不等於會去打人。
重點是他習得了「強者可以虐待弱者」的觀念,他吸收了「厭女、物化他人」的概念。所以他打人,並不是因為他以前被虐待很可憐,而是他把自己當作這段親密關係中的強者,並認為他有權力去傷害對方。
他打人,是因為前任傷他太深?讓他缺乏安全感?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是低聲下氣委曲求全的,因為他害怕對方的離開。但一個採取暴力行動來「不讓對方離開」的人,並不是缺乏安全感,相反的,他是「太有安全感」了,讓他認為就算打了對方,那人也不會想逃走。他與伴侶並非人與人的相處,而是人與物的「掌控」。
他打人,是因為被惹怒了?工作壓力太大?
因為工作壓力的話,他會去打老闆嗎?為什麼不會?
因為他不能,也不敢。他在外需要體面,他需要工作,對他來說,老闆是在上位者,所以他不能打他──那反過來,為什麼他在被罵的當下明明可以處理自己的情緒,回家卻隨意宣洩、歐打伴侶呢?
因為對他來說,伴侶是「在下位者」,是低於自己的存在。
暴力的核心,是權力。
親密關係中的暴力事件,
不是因為有「發生了什麼事」導致他有這樣的行為,
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惹怒了他,
而是因為他的權力意識,讓他認為「他可以」這麼做。
對此,本書下了非常精采的結論:
施虐發根於所有權,權力意識是支撐的樹幹,
控制則是向外伸出的枝枒。
為什麼受虐者沒辦法跟施虐者「商量」?
我們會在貓咪睡著時幫牠拍照、摸摸牠,或在牠躺在自己工作用的位子上時,替牠「挪位」一下。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你會欣然同意自己睡著的時候,貓咪踩你的臉或胸口,或者是把你的棉被拉走嗎?
不能,因為牠是寵物,而你是主人。
(喔當然就算我不同意,我家的貓還是會照做,因為牠認為自己是主人)
所以為什麼受虐者沒辦法跟施虐者溝通?談沒兩句立刻觸怒施虐者,立刻結束對話?
因為施虐者的心中,他是「主人」,而受虐者是是被物化的、低一等的存在,是「我的東西」。對施虐者來說,溝通是由他主導,甚麼才有意義也是由他決定。
受虐者多插一句話,就算只是一句,都是莫名其妙又無法忍受的──因為「東西」本來就不該有意見啊?
所有親密關係的暴力,肢體言語關係性暴力等等,核心都是「權力」。
破解迷思,看透謊言,走出迷瘴
這本書先釐清虐待思維的本質是什麼?再詳盡分析親密關係中的暴力是什麼樣子的?施虐者在外是甚麼樣子?為什麼虐待關係會讓人如此迷惑?最後從「一個施虐者的養成」逆推,去討論「如何改變施虐者」,以及「該怎麼協助受虐者/受虐者如何自救」。
我上文僅整理了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迷思破解,還有關於權力的討論。
但詳細的理論概念,仍然推薦大家自行閱讀這本書,跟著作者去認識施虐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