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打你只是一時失控──讀《他為什麼這麼做?》看親密關係暴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毆打配偶之後,施暴者痛哭流涕,十分懊悔。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做。我只是一時衝動,我真的太生氣了。」
「都是喝酒害的,我是醉了,我保證戒酒之後就不會這樣了。」
或者是在暴力事件發生後,施暴者說:
「我也不想打你,但是你不應該那樣說!我的心也很痛!」
「我是被惹毛了!都是你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還來惹我!你明明知道我脾氣不好!」
「你不知道我壓力很大嗎?」
暴力事件發生後,對方又有說有笑,外界也對他評價很好,好像沒甚麼大不了的。
如果想要找機會談談,他說:「我不想談這個,這會影響我的心情。」
或者是:「你為什麼老是要翻舊帳?」
甚至旁人也忍不住答腔:「再給他一次機會。」
「你們可以一起努力改善這段關係。」
只剩下受虐者的自我質疑:是我做錯了什麼嗎?
是不是只要我小心一點、不要惹怒他就可以繼續開開心心的了?
今天要來談的書,是《他為什麼這麼做?》,作者有15年以上接觸、輔導施虐者的經驗,是從事家庭暴力與施虐行為研究的專家。
全書以提出問題→舉例說明→破解迷思的形式,將豐富的實證與理論結合,完整剖析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帶讀者認識:為什麼會使用這些人暴力?他們在想什麼?以及他們希望旁觀者或受虐者怎麼想?為什麼他們能得逞?還有我們可以怎麼做?
篇幅雖長,但用字與故事淺白易懂,直指人心,非常非常推薦,五顆星強推。

前情提要:他與她

這本書在撰寫時,作者直接明言:接下來的介紹中,都是施虐者為男性,受虐者為女性的異性戀關係。因為這是統計學上的事實,以及方便撰寫和閱讀。
作者同時讓讀者認知:同性之間也存在親密暴力,女對男的親密暴力也存在,這些絕對存在,他並不否認。
這本書之所以採「施虐者男性、受虐者女性」的敘事方法,並不是為了複製刻板印象,而是因為真的存在太大量的案例,如果刻意忽略受害者多為女性的事實,假裝性別中立的敘述,反而是一種各打五十大板的假中立,掩滅女性受害者的聲音,模糊男性加害者的面貌。
以及作者自己的職涯經驗中,輔導了很多施虐男性,所以用這類他熟悉的模板為例,來說明「親密關係暴力」。
所以在博客來書評寫這本有失性別平等的到底有沒有看書啊

關於施虐的17個迷思

本書一開始,就列出旁人對「施虐者」的種種迷思。
特別標粗的,是我作為一個時常接觸家暴案件的人,但也不幸膝蓋中箭的迷思。
  1. 他小時候受過虐待
  2. 他的前伴侶傷害過他
  3. 他習慣性虐待他最愛的人
  4. 他太壓抑自己的感覺
  5. 他個性暴躁
  6. 他容易失控
  7. 他太憤怒
  8. 他有心理疾病
  9. 他厭惡女性
  10. 他害怕親密、害怕被拋棄
  11. 他的自尊心低落
  12. 他的老闆虐待他
  13. 他的溝通能力很差,解決衝突的能力也很差
  14. 施虐的女性和施虐的男性一樣多
  15. 他的虐待行為對他和他的伴侶一樣不好
  16. 他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17. 他濫用酒精或藥物

他打人,只是因為喝醉了?

酒精或毒品會加劇本來就存在的暴力行為,但喝醉並不會導致人突然決定使用暴力,或突然間「失控」。喝醉時,可能會放大人的感知,但並不會扭轉人的性格。他不會因為喝醉,就突然去銀行搶劫,但他會選擇毆打伴侶──因為在他的認知裡,他「本來就可以」做這件事,只是酒精讓他放下了戒心。
在書中,作者也介紹到很多施虐者其實在「決定喝酒」的時候,就同時決定「今天可以『兇一點』」了。

他打人,是因為小時候被虐待?

一個受虐待的人,照理來說是會對其他受虐的人抱持同情,並對施虐者懷抱恨意。他並不會對其他弱者施虐。被打,並不等於會去打人。
重點是他習得了「強者可以虐待弱者」的觀念,他吸收了「厭女、物化他人」的概念。所以他打人,並不是因為他以前被虐待很可憐,而是他把自己當作這段親密關係中的強者,並認為他有權力去傷害對方

他打人,是因為前任傷他太深?讓他缺乏安全感?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是低聲下氣委曲求全的,因為他害怕對方的離開。但一個採取暴力行動來「不讓對方離開」的人,並不是缺乏安全感,相反的,他是「太有安全感」了,讓他認為就算打了對方,那人也不會想逃走。他與伴侶並非人與人的相處,而是人與物的「掌控」

他打人,是因為被惹怒了?工作壓力太大?

因為工作壓力的話,他會去打老闆嗎?為什麼不會?
因為他不能,也不敢。他在外需要體面,他需要工作,對他來說,老闆是在上位者,所以他不能打他──那反過來,為什麼他在被罵的當下明明可以處理自己的情緒,回家卻隨意宣洩、歐打伴侶呢?
因為對他來說,伴侶是「在下位者」,是低於自己的存在。

暴力的核心,是權力。

親密關係中的暴力事件,
不是因為有「發生了什麼事」導致他有這樣的行為,
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惹怒了他,
而是因為他的權力意識,讓他認為「他可以」這麼做。

對此,本書下了非常精采的結論:
施虐發根於所有權權力意識是支撐的樹幹,
控制則是向外伸出的枝枒。

為什麼受虐者沒辦法跟施虐者「商量」

我們會在貓咪睡著時幫牠拍照、摸摸牠,或在牠躺在自己工作用的位子上時,替牠「挪位」一下。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你會欣然同意自己睡著的時候,貓咪踩你的臉或胸口,或者是把你的棉被拉走嗎?
不能,因為牠是寵物,而你是主人。
(喔當然就算我不同意,我家的貓還是會照做,因為牠認為自己是主人)
所以為什麼受虐者沒辦法跟施虐者溝通?談沒兩句立刻觸怒施虐者,立刻結束對話?
因為施虐者的心中,他是「主人」,而受虐者是是被物化的、低一等的存在,是「我的東西」。對施虐者來說,溝通是由他主導,甚麼才有意義也是由他決定。
受虐者多插一句話,就算只是一句,都是莫名其妙又無法忍受的──因為「東西」本來就不該有意見啊?
所有親密關係的暴力,肢體言語關係性暴力等等,核心都是「權力」。

破解迷思,看透謊言,走出迷瘴

這本書先釐清虐待思維的本質是什麼?再詳盡分析親密關係中的暴力是什麼樣子的?施虐者在外是甚麼樣子?為什麼虐待關係會讓人如此迷惑?最後從「一個施虐者的養成」逆推,去討論「如何改變施虐者」,以及「該怎麼協助受虐者/受虐者如何自救」。
我上文僅整理了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迷思破解,還有關於權力的討論。
但詳細的理論概念,仍然推薦大家自行閱讀這本書,跟著作者去認識施虐的本質。
avatar-img
142會員
370內容數
坑坑相連到天邊,厭世型斷更作者。一個愛說垃圾話,寫文特別慢,CP跟愛好非常雜,工作幹爆多的傢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窟的第N個狡兔 的其他內容
我知道打罵教育不對,我知道。 不過好聲好氣講過了,理性溝通過了,真的就完全沒用! 講他幾句好的,他還嫌奇怪? 那個猴死囝仔就是不聽話,你要我怎麼辦?
你是原住民,那應該很會唱歌吧? 你好高喔,籃球很厲害齁? 你那麼胖,是不是都亂吃東西?
如果你是高中、大學生,特別是剛離開家庭到外面住,開始打工、賺生活費、存錢、繳學費學貸的大學生,(又或者是雖然出社會但還是理財能力停留在把錢放進郵局就好),開始覺得「錢很重要」,但又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金錢」的人,我向你推薦這本書。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所以只要是乙系的大四生就會最高分嗎?」 「不是,是他們歷史上而言本來就比較優秀。」 「可是您的評分標準會給他們最高的分數,他們當然可以繼續拿高分啊。」A快被氣瘋了:「整堂課有一半的一二年級生,他們都比大四的爛嗎?」
宗教經驗究竟是「幻覺」還是「神聖的彰顯」? 「理性」的心理學如何理解宗教的「非理性」? 宗教經驗的特殊性如何開拓心理學對於人類心靈的理解?
我知道打罵教育不對,我知道。 不過好聲好氣講過了,理性溝通過了,真的就完全沒用! 講他幾句好的,他還嫌奇怪? 那個猴死囝仔就是不聽話,你要我怎麼辦?
你是原住民,那應該很會唱歌吧? 你好高喔,籃球很厲害齁? 你那麼胖,是不是都亂吃東西?
如果你是高中、大學生,特別是剛離開家庭到外面住,開始打工、賺生活費、存錢、繳學費學貸的大學生,(又或者是雖然出社會但還是理財能力停留在把錢放進郵局就好),開始覺得「錢很重要」,但又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金錢」的人,我向你推薦這本書。
白色恐怖的故事不都是這樣嗎? 從平靜無爭的生活開始寫起,再敘國民黨陰險的爪牙、黑暗的逼供,然後是渾渾噩噩又身心受創的,再也回不去的日常生活。或許結尾是退隱山林的修養,也或許是他依然在前線奮鬥,號召讀者心裡都存有的憤憤不平──我大概是個冷血的讀者,表面上給予同情,但私底下卻對白色恐怖的故事感到麻木了。
「所以只要是乙系的大四生就會最高分嗎?」 「不是,是他們歷史上而言本來就比較優秀。」 「可是您的評分標準會給他們最高的分數,他們當然可以繼續拿高分啊。」A快被氣瘋了:「整堂課有一半的一二年級生,他們都比大四的爛嗎?」
宗教經驗究竟是「幻覺」還是「神聖的彰顯」? 「理性」的心理學如何理解宗教的「非理性」? 宗教經驗的特殊性如何開拓心理學對於人類心靈的理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婚姻中遇到家暴卻因經濟問題無法離婚是許多人所面臨的難題。然而,提起離婚訴訟需要一筆不小的花費,特別是當對方有暴力傾向,離婚的決心變得更加困難。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即使面臨經濟困境和暴力威脅的情況下,安全地離開不健康的關係。
Thumbnail
有人說提分手的人總是最無情的人,也有人說提分手的人是屬於受傷不深或是傷害另外一方的兇手,但是人們卻忘了:傷口會痊癒,但是罪惡感卻會一直折磨著那個提出分手者的內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互動過程中遭受身體和精神的欺凌,逐漸被對方所控制的情況。文章描述了被掐、受氣等情境,充滿嬌弱和羞恥的描述。敘述者雖嘗試反抗,但最終還是被對方所擺佈,無法控制。整體氛圍充滿瘋狂和快感,表達了被身心俘虜的痛苦和快感。
結果欠揍說的真是一點也沒有錯。 書豪不但是打著不信任男女之間真有純友誼的人,他甚至連我和前男友在同個餐廳工作的這件事情都很介意;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我誠實的告訴書豪、這欠揍的傢伙就是我的前男友,而我和欠揍的互動又太哥兒們似的嘻嘻哈哈完全不像分手之後我曾經宣稱要殺了他那樣。 我只是一直揍他而已。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感情的甜蜜總讓人如癡如醉,但如果發現對方出軌,傷心和憤怒一定會讓你很想報復對方。但是如果你因此享用出軌的方式報復對方,衝動和情緒控制不當很容易使你陷入更痛苦和懊悔的折磨,不要用傷害自己的方式去報復,非常不明治。你要知道報復不會解決問題,而會讓問題更多,也讓你自己的行為本質上和對方诶有區別。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Thumbnail
人生中第一次因為恐懼而失眠是在哥哥第一次對我施暴時,當時只是因為一些小口角,沒想到激起他很激烈的反應,朝著我又踢又揍、大聲咆哮髒話。有段時間,我聽到開門聲因就會不自覺抖一下,雖然後來我們沒再提起這件事,但一直以來我對他態度冷若冰霜,近幾年感受到他想修補我們的關係,可是那句「對不起」我我還是沒等到。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最近我跟朋友聊天,他認為女生被父權社會蠹惑,對壞男人的崇拜是常態,卻忽略謹守本分的好男人。我告訴他這些壞男人背後的風險和問題,建議他應該專注於自己的優勢,而非執著於那些無賴之徒。最後,我們一同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婚姻中遇到家暴卻因經濟問題無法離婚是許多人所面臨的難題。然而,提起離婚訴訟需要一筆不小的花費,特別是當對方有暴力傾向,離婚的決心變得更加困難。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即使面臨經濟困境和暴力威脅的情況下,安全地離開不健康的關係。
Thumbnail
有人說提分手的人總是最無情的人,也有人說提分手的人是屬於受傷不深或是傷害另外一方的兇手,但是人們卻忘了:傷口會痊癒,但是罪惡感卻會一直折磨著那個提出分手者的內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互動過程中遭受身體和精神的欺凌,逐漸被對方所控制的情況。文章描述了被掐、受氣等情境,充滿嬌弱和羞恥的描述。敘述者雖嘗試反抗,但最終還是被對方所擺佈,無法控制。整體氛圍充滿瘋狂和快感,表達了被身心俘虜的痛苦和快感。
結果欠揍說的真是一點也沒有錯。 書豪不但是打著不信任男女之間真有純友誼的人,他甚至連我和前男友在同個餐廳工作的這件事情都很介意;不確定是不是因為我誠實的告訴書豪、這欠揍的傢伙就是我的前男友,而我和欠揍的互動又太哥兒們似的嘻嘻哈哈完全不像分手之後我曾經宣稱要殺了他那樣。 我只是一直揍他而已。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感情的甜蜜總讓人如癡如醉,但如果發現對方出軌,傷心和憤怒一定會讓你很想報復對方。但是如果你因此享用出軌的方式報復對方,衝動和情緒控制不當很容易使你陷入更痛苦和懊悔的折磨,不要用傷害自己的方式去報復,非常不明治。你要知道報復不會解決問題,而會讓問題更多,也讓你自己的行為本質上和對方诶有區別。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Thumbnail
人生中第一次因為恐懼而失眠是在哥哥第一次對我施暴時,當時只是因為一些小口角,沒想到激起他很激烈的反應,朝著我又踢又揍、大聲咆哮髒話。有段時間,我聽到開門聲因就會不自覺抖一下,雖然後來我們沒再提起這件事,但一直以來我對他態度冷若冰霜,近幾年感受到他想修補我們的關係,可是那句「對不起」我我還是沒等到。
Thumbnail
「創傷」就是一種深刻的「孤獨」 在幼小的時代不知道怎麼面對父親痛毆母親、為什麼酒瓶會往自己砸過來、為什麼很親愛的人會在街上被人打死、為什麼某個人一槍把自己斃了,或是整天到晚拿東西痛毆孩子,或是把自己嫌得一無是處?為什麼有時候看來很和藹可親,有時候就會變了一個人?為什麼一邊痛打我又一邊痛哭著說愛我?
Thumbnail
最近我跟朋友聊天,他認為女生被父權社會蠹惑,對壞男人的崇拜是常態,卻忽略謹守本分的好男人。我告訴他這些壞男人背後的風險和問題,建議他應該專注於自己的優勢,而非執著於那些無賴之徒。最後,我們一同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