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想找這本書來看並不是路過翻翻,在FB上曾掃到此書的推薦,又在youtube上看玩說書的影片,才決定路過書店時拿來看看。一共花了兩天,合計大約4小時看完,算是一本需要稍微停下來好好消化一番的書。如果想得到狹義的結論,保守一點的說就是作者認為廣泛性的人才在這個時代下,相較於深度專精的人才是具優勢的。至於副標為了搭上熱潮特意選用”一萬小時定律”以及”AI世代”作為噱頭,我認為實際該著眼的是現在這個容易取得資訊的時代,所需具備的能力、應對的思維、還有個人的展現。
書中援引了在不同領域上的例子,含括體育、音樂、生物、太空案例、化學、統計分析等等,很訝異還能看到”酒石酸氫鉀”、”logistic regression”等詞彙出現,讀者如果知識涉略不夠廣,讀起來也比較難產生共鳴。以批判性思考的角度來看,人們都會趨向接受自己想接受的事,另一方面本書維持主軸在通才、多元的方向上,舉出對自己想法有利的實例無可厚非。唯有一點認同的是,在還沒確定方向的時候應該多方去嘗試,相比提早開始最後才發現根本不是自己要的,要轉換的隱沒成本非常可觀,然而,心理學上告訴我們:在做重大決策時,不應該考慮隱沒成本。
另外個人認為通才具有的一大優點,不單單只是學東西能更快速上手,而是比起單一技能者,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在此,我指的是價值觀、工作觀以及金錢觀。
在看過第六章後,給了自己一劑很大的強心針。同樣是轉換職涯跑道,而且是看似不相干的領域,因為一點一點培養出的興趣,順利獲得一份相關的工作。儘管上一份工作曾經是一份人人稱羨的鐵飯碗,要能夠自己把鐵飯碗打破,也是要有十足的意志力。當然,花了點時間、繞了點路,此刻自己更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這段路也就不算是白走一遭。
不論是看別人的心得,看網路上的影片介紹,最好的方式還是自己親自看過裡面的內容。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人生歷練,在看過同樣的文字內容都會的到不一樣的批判。做為學習上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拜讀過<最高學習法>後會有清楚的認知,固定框架能快速上手,多樣變化能激發想像,但是做為職場上的參考,那可得端看產業的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