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透過跨能致勝你再也不會有跨領域的困擾,因為跨能致勝就是為了跨領域而生的一本書。書中透過不同領域的案例,告訴我們為何要跨域與跨域重要性,相對於量化學習的刻意練習,這本書更多是從學習的品質與多元性出發,你會知道你不一定是要成為解決問題的專家,但不可以不是跨領域的行家。別等待了就讓我們開始了解如何成為跨域人才吧!

努力是不是就會成功?

很多時候你會看到,有人透過苦練而成為了領域中的專家,甚至為了贏在起跑點上,使出了洪荒之力,你看到莫札特就去努力練習鋼琴;看到老虎伍茲(Tiger Woods)就去努力練習高爾夫球;看到王建民陳金鋒就去努力練習投球和打擊。但從書中你會知道一件殘酷的事實『頻繁專精於單一項目,你不一定會百分百獲得預期的成果

到底需不需要刻意練習?

努力不一定會有成果,但是這並不是代表你不要努力,還記得前陣子很流行的一萬小時定律嗎?在『跨能致勝』中你看到的刻意練習觀念會是,刻意練習不是不需要,而是你要有效率地進行練習,並且修正你的錯誤。許多成功的人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專精於他目前的領域,反而是於其他領域中,逐漸地找到自己真正的合適領域『學習時的多元,能讓你思考更廣闊,未來更能夠相較單一領域的人脫穎而出』大量的嘗試學習不同的知識是這本書所傳達的重點之一。

除了專業你該橫跨更多領域

從閱讀中你可以了解到,最大的重點是希望讀者能有跨領域的思維,多數的專業訓練都有其侷限性就像書中指出的消防人員若都是專精在都市火災時,你要他們去滅森林大火時就會出現判斷力不足的狀況,因為兩種火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專業的人需要跨領域,如果你現在都是做重複性工作,你更應該要跨領域,因為你的競爭對手人工智慧已經逐漸崛起,人工智慧的侷限再於無法處理複合式問題。
如果只能處理單一問題的你是否應該正視跨領域這件事情呢?
很多時候你總是想成為專家,但正因為過於專業反而看不見事物的全貌,因為專業會讓你陷入既有的刻板印象,過去如何發展,未來就是要這樣發展,且沒有例外的思維僵化是許多專家的共同盲點。很多時候解決問題反而是沒有那麼專業的門外漢『你或許無法成為專家,但是你可以選擇讓自己變成具有多重競爭力的行家

跨領域要慢慢來比較快

閱讀到了這邊相信你已經知道跨領域的重要,跨領域很重要的是你要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興趣所在,因此你不可以缺乏嘗試的『勇氣』。我們不用糾結是不是太晚出發,該糾結的是我們何時要出發,跨領域這件事情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及,反而是一種刻意不練習,你不用要求自己再跨域的當下就填充式的塞滿自己,否則你會很容易遇到消退效應,當興趣衰退時,你就無法繼續再領域中持續走下去。跨領域的學習很需要深度思考和內化,但其實你我都可以想想,我們現在的習慣,是不是受速食文化的影響,你想要的已經不是慢慢累積,而是想要立即收成了呢?

後計

關於學習法的書籍,其實一直都不缺乏於大家的眼球中,這本『跨能致勝』所帶給大家的是不同觀念,他沒有告訴你要如何科學化的專精於某像領域,書中會讓你收獲到的是,為何要跨領域,以及跨領域會帶給我們那些實質上的改變,以另一本熱門書刻意練習來做對比的話,『刻意練習』是量的改變,那『跨能致勝』就是質的改變。
當我們在跨領域的同時要謹記專業化和跨領域兩件事其實不衝突,你不應該從兩者擇一進行,,而是應該要於合適的時機做選擇不可荒廢其中一項。從書中我自己收獲到,問題可以被解決,但如果你能夠用多元角度處理問題,你可以把問題處裡的更好,我想這就是為何能夠跨能致勝的主因了。
其實我認為『跨能致勝』更適合多數的朋友們閱讀,如果你是學生希望你看了之後,能利用再讀書的時光找出真正適合自己的舞台;上班的上班族或許你會迫於現實的無奈無法放棄現在領域,但如果你能再休閒之餘透過嘗試找出自己另一個喜歡的事物且進行研究,那你的生活會更有重心。
我知道很多讀者都是因為投資才會看我的文章,在投資的路上你會遇到很多需要做判斷的時候,你是不是應該要嘗試了解不同的投資領域或觀念,避免自己陷入思維僵化中。
《關鍵密碼》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 David Epstein / 采實文化 / 書目資訊
  • 若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你可以在下方按一個愛心❤
  • 若你對我的文章有疑問,你可以在下方留言
  •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你可以追蹤我們的專題小資進行式
  • 期待與你未來的相遇

讀友選一本

有興趣本書的讀友,可以至下方通路選書喔!!!
博客來/金石堂/Readmoo讀墨電子書/樂天kobo電子書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邊你會看到一位記錄自己理財筆記的投資者,2019年開始進行長期投資以ETF與金控、傳產為主要投資的範圍,平時專注於本業,空閒時專注於投資。沒有少年股神的經歷,但是有相對穩扎穩打投資歷程,如果你也厭倦了汲汲營營於股市中,不妨一起來討論投資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慢慢致富的閱讀筆記,沒有辦法讓你一夜致富,但我希望你能夠了解另一種致富的方法。若你是剛踏入職場的畢業生,你更可以透過書中的內容理解到學校不會教的一堂課就是理財。就如同書中的目標一樣『閱讀完了這本書,你不會再將金錢視為負擔,而是金錢在你生命中,只要花費一點力氣,就能夠讓他變豐碩』
這篇慢慢致富的閱讀筆記,沒有辦法讓你一夜致富,但我希望你能夠了解另一種致富的方法。若你是剛踏入職場的畢業生,你更可以透過書中的內容理解到學校不會教的一堂課就是理財。就如同書中的目標一樣『閱讀完了這本書,你不會再將金錢視為負擔,而是金錢在你生命中,只要花費一點力氣,就能夠讓他變豐碩』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全日本擁有最多米其林星星的和食之神、 京都菊乃井第三代掌門人村田吉弘 透視132個和食入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
本篇整理自本書的Part3,有關影響投資的行為偏誤。 包含:本質主義、認知失調、後見之明、代表性偏誤、賭徒的謬誤、過度自信、心理帳戶、框架效應、錨定效應、有限注意力。
Thumbnail
2024/8月 讀者雜誌 卷首語:戒目食……袁枚 清(1716~1797)“食物只看不食 純屬鋪張浪費顯擺炫富之流”。 言論: 和你在一起,抑或沒有和你在一起,這是我衡量時間僅有的方法……阿根廷 文學家翻譯家 博爾赫斯(1899~1986)表達“我的眼裡只有你”的情感(和相對論異曲同工)。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幾乎所有的關係衝突都源自誤解。 而誤解,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Thumbnail
很少看散文。 一直無法喜歡散文。選書大概就跟選朋友一樣,總是要找合得來的。散文是一種難以掌握的文體。不同於小說、科普、詩集等,在端詳完封面封底,開頁準備閱讀的瞬間,通常都能調整至一個熟悉的頻率跟這本書對焦。即便內容翻閱後不是那麼對頻,但我們總知道用什麼樣的姿態去迎接。 散文不是這樣 某方面來說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是TED超過4千萬人跟隨的超人氣激勵演說家賽門‧西奈克,其以「安全圈(Circle of Safety)」概念分析當今企業最常見的領導與企業文化問題。最能激勵千禧世代員工全力以赴的關鍵因素,其實是人類最原始但卻經常被忽略的需求「給予安全感」。有安全感,才能建立互信與歸屬感。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全日本擁有最多米其林星星的和食之神、 京都菊乃井第三代掌門人村田吉弘 透視132個和食入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
本篇整理自本書的Part3,有關影響投資的行為偏誤。 包含:本質主義、認知失調、後見之明、代表性偏誤、賭徒的謬誤、過度自信、心理帳戶、框架效應、錨定效應、有限注意力。
Thumbnail
2024/8月 讀者雜誌 卷首語:戒目食……袁枚 清(1716~1797)“食物只看不食 純屬鋪張浪費顯擺炫富之流”。 言論: 和你在一起,抑或沒有和你在一起,這是我衡量時間僅有的方法……阿根廷 文學家翻譯家 博爾赫斯(1899~1986)表達“我的眼裡只有你”的情感(和相對論異曲同工)。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幾乎所有的關係衝突都源自誤解。 而誤解,往往是因為沒有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Thumbnail
很少看散文。 一直無法喜歡散文。選書大概就跟選朋友一樣,總是要找合得來的。散文是一種難以掌握的文體。不同於小說、科普、詩集等,在端詳完封面封底,開頁準備閱讀的瞬間,通常都能調整至一個熟悉的頻率跟這本書對焦。即便內容翻閱後不是那麼對頻,但我們總知道用什麼樣的姿態去迎接。 散文不是這樣 某方面來說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是TED超過4千萬人跟隨的超人氣激勵演說家賽門‧西奈克,其以「安全圈(Circle of Safety)」概念分析當今企業最常見的領導與企業文化問題。最能激勵千禧世代員工全力以赴的關鍵因素,其實是人類最原始但卻經常被忽略的需求「給予安全感」。有安全感,才能建立互信與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