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擁有驚喜彩蛋的寫作課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洪震宇老師的寫作課。頭兩次分別以學員和助教的身份參加,當時課程名稱還叫做"深頁十堂寫作課",連續十週,下班後來洪老師這裡燒腦。雖然很辛苦,但這兩次的課程奠定了我紮實的寫作基礎,也引領我進入創作的殿堂。

結業後,陸續嚐試寫社論、遊記和學習心得,可是漸漸發現自己的觀點深度不足,無法吸引他人的目光。無獨有偶的,洪老師在精準寫作書上留給我的話,居然就是"寫出深入人心的獨特觀點"。

老師精準地看穿了我的問題,那就是缺乏深入人心的獨特觀點。

為增進寫作的深度,實際參與實作練習,以及學習老師如何引導學員們的討論。我第三度報名了寫作課。以往是十週的課,這一次的課則是兩個全天,上完了第一堂課,和前兩次相比我覺得差異性如下:

首先是洪老師講述的比例下降了。講述的時間只剩下以往的1/3,其餘的2/3都在實作,課程的緊湊度增加,實作討論的頻率也變高了。

其次,洪老師讓學員們自己歸納出寫作的目標,以及面對寫作時的阻礙。這樣的操作方法可以加快小組的熱機時間,也讓自己聚焦在"這次來上課的目的",面對接下來的課程時更能知道哪些知識是我所需要的。

最後非常特別的是,老師在本期的課程中放了一個書中沒有提及的彩蛋:B‧B‧T。B‧B‧T運用了一些說故事的元素,讓文章在開頭時添增了一些轉折,將讀者的目光黏住後,會很想繼續看下去。

想不到令我訝異的是:B‧B‧T原本是使用在寫作的方法,竟然可以應用在班級管理上。

B‧B‧T要如何應用在班級管理上呢?首先要從我的工作內容開始講起:

我是一個國中老師,工作是管理一班二十多位處在青春叛逆期的階段的孩子。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於挑戰校規和班規的底線,他們總是躍躍欲試,每當有人闖禍的時候,我必須要把相關當事人叫來,依事件的大小,好好的「教導」一下他們。

但是,當我針對他們的行為予以糾正,耳題面命的管教時,講了一連串的道理,似乎無法讓他們有效的記住。看著他們張大眼睛的望著你,明顯就是左耳進,右耳出,讓我覺得很氣餒。

因此,我需要一個在短時間能吸引孩子注意,而且能把觀念帶給他們的方法。洪老師教的B‧B‧T正好符合我的需求,可以應用在與孩子的溝通上,可以把一段訓斥的話變得很有起伏和轉折。

以一個常見的狀況為例:當孩子犯錯後面對師長的管教,仍然表現出不禮貌的態度,我們要如何運用B‧B‧T呢?

第一個B。我會還原現場,把他和師長互動的場景重覆講給他聽,再把他那付讓人不舒服的樣子形容給他看,讓他確實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給對方帶來的感受。

第二個B。我會告訴他們被指正的當下擺出臭臉,好像感覺自己很厲害,「但是」這種不受教的態度只會讓別人更生氣,會讓自己的人緣變差,畢業後在職場會遭小人算計,尤其自己創業時面對顧客擺臭臉,無疑是給自己找麻煩。

最後,告訴他們正確的觀念。為避免上述這些不好的事在未來發生,"因此"在犯錯後接受師長指正,請拿出「受教」的態度,並提醒同樣的錯不要再犯。這個步驟就是T。

所以當你想告訴孩子某個道理,不妨將你想說的話套入BBT,你會發現彼此的對話不再只有「你應該」、「你必須」和「你一定要」,而是讓他進入你所說的話裡,透過轉折,開始動腦來思考其中的道理。

一直不斷精進自己,是洪老師的最大特色。我覺得這樣「好,還要更好」的精神,是我上完課後最大的感動,在洪老師的課程內容中,永遠充滿著驚喜的彩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凱彥的沙龍
53會員
40內容數
林凱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7/01
為了寫這篇心得文,這兩星期內我把整場演講聽了超過5次以上。很認真的紀錄下演講裡的所有重點,接著看了別人的心得文和老師自己的省思後,我又想把它們套入在自己文章內。 但是這樣的結果就導致整篇文章像是一台拼裝車。 於是我決定把一千多字的文章全都刪了,一切歸零反覆的問自己:「我聽完了講座,然後呢?」
Thumbnail
2022/07/01
為了寫這篇心得文,這兩星期內我把整場演講聽了超過5次以上。很認真的紀錄下演講裡的所有重點,接著看了別人的心得文和老師自己的省思後,我又想把它們套入在自己文章內。 但是這樣的結果就導致整篇文章像是一台拼裝車。 於是我決定把一千多字的文章全都刪了,一切歸零反覆的問自己:「我聽完了講座,然後呢?」
Thumbnail
2022/03/31
說到BBS,你會想到哪些站呢? BBS的高峰期,出現在1999年。根據 Telnet BBS 站台統計,當時全台灣大專院校、中小學、民間及政府共合計1002站台,而我也是那一年接觸BBS的。
Thumbnail
2022/03/31
說到BBS,你會想到哪些站呢? BBS的高峰期,出現在1999年。根據 Telnet BBS 站台統計,當時全台灣大專院校、中小學、民間及政府共合計1002站台,而我也是那一年接觸BBS的。
Thumbnail
2022/03/30
我們快樂的在老師家吃完晚餐。就在吃飽完後,有同學就提到當時很紅的一部鬼片,由玉女歌手陳明真主演的《七月十四之不見不散》,接著再把他帶來的《校園鬼話》、《軍中鬼話》這種當時很火紅的書給大家看,然後開始一起講鬼故事,一位接著一位的講,然後一個故事比一個故事還要可怕。
Thumbnail
2022/03/30
我們快樂的在老師家吃完晚餐。就在吃飽完後,有同學就提到當時很紅的一部鬼片,由玉女歌手陳明真主演的《七月十四之不見不散》,接著再把他帶來的《校園鬼話》、《軍中鬼話》這種當時很火紅的書給大家看,然後開始一起講鬼故事,一位接著一位的講,然後一個故事比一個故事還要可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親朋好友聚會, 大G向大H探聽,從小栽培孩子,花了大筆銀子讓他補美語、補安親班、補習……現在成績大約如何? 大H說:「補習的重點,在於『過程』。」 #導師的修煉 之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動機 大G識相沒有繼續追問。 我在旁心裡疑問: 如果補習於成績沒有理想中的效果, 那,為什
Thumbnail
親朋好友聚會, 大G向大H探聽,從小栽培孩子,花了大筆銀子讓他補美語、補安親班、補習……現在成績大約如何? 大H說:「補習的重點,在於『過程』。」 #導師的修煉 之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動機 大G識相沒有繼續追問。 我在旁心裡疑問: 如果補習於成績沒有理想中的效果, 那,為什
Thumbnail
B在課堂上的表現,剛開始同學還覺得新鮮逗趣,當作跟老師對嗆,一副看戲的心情。 「鄉音?不是家鄉的音樂嗎?」
Thumbnail
B在課堂上的表現,剛開始同學還覺得新鮮逗趣,當作跟老師對嗆,一副看戲的心情。 「鄉音?不是家鄉的音樂嗎?」
Thumbnail
第三週的作業花了我三天構思總體架構,中間花兩天寫出骨幹,然後再用兩天的時間補足論述,最後於繳交期限前三十分鐘按下「完成」送出。
Thumbnail
第三週的作業花了我三天構思總體架構,中間花兩天寫出骨幹,然後再用兩天的時間補足論述,最後於繳交期限前三十分鐘按下「完成」送出。
Thumbnail
「因為以前的老師對自己很好,所以想讓自己的學生也跟自己一樣,遇到好老師」, 關於他,職業老師,年齡41多歲,六年級的導師,教的科目是國語、數學、健康跟綜合……誰會寫那麼無聊的文章阿,就直接入正文吧!
Thumbnail
「因為以前的老師對自己很好,所以想讓自己的學生也跟自己一樣,遇到好老師」, 關於他,職業老師,年齡41多歲,六年級的導師,教的科目是國語、數學、健康跟綜合……誰會寫那麼無聊的文章阿,就直接入正文吧!
Thumbnail
上課前,創辦人問我要怎麼上課?我先客氣地回答,會先了解孩子的學習起點,包含文言文經驗等等。「不行這樣,這是一般體制會用的方法,先問你知道了什麼,再開始教學。我們這邊不這樣做,不然學生的慣常對應會起來。」創辦人這麼說。 開玩笑的,又不是第一天認識XD 我看了一下創辦人,安靜地想著。一邊四處走動觀察,看
Thumbnail
上課前,創辦人問我要怎麼上課?我先客氣地回答,會先了解孩子的學習起點,包含文言文經驗等等。「不行這樣,這是一般體制會用的方法,先問你知道了什麼,再開始教學。我們這邊不這樣做,不然學生的慣常對應會起來。」創辦人這麼說。 開玩笑的,又不是第一天認識XD 我看了一下創辦人,安靜地想著。一邊四處走動觀察,看
Thumbnail
以一個年資尚淺的老師來說,我下這樣的標題真的很可怕(感覺隨便都會被電得七葷八素),不過紀錄和整理以前的教學經驗,實是為未來做一借鏡......
Thumbnail
以一個年資尚淺的老師來說,我下這樣的標題真的很可怕(感覺隨便都會被電得七葷八素),不過紀錄和整理以前的教學經驗,實是為未來做一借鏡......
Thumbnail
非常特別的是,老師在本期的課程中放了一個書中沒有提及的彩蛋:B‧B‧T。B‧B‧T運用了一些說故事的元素,讓文章在開頭時添增了一些轉折,將讀者的目光黏住後,會很想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非常特別的是,老師在本期的課程中放了一個書中沒有提及的彩蛋:B‧B‧T。B‧B‧T運用了一些說故事的元素,讓文章在開頭時添增了一些轉折,將讀者的目光黏住後,會很想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老師教過的東西,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課本的內容,而是品格生命教育。  有一次某雜誌在社群網站辦了一場網路活動,徵求大家分享故事抽書的活動,故事限定於「學校老師」說過讓你印象深刻的一段話。你會想到什麼呢?
Thumbnail
老師教過的東西,令人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課本的內容,而是品格生命教育。  有一次某雜誌在社群網站辦了一場網路活動,徵求大家分享故事抽書的活動,故事限定於「學校老師」說過讓你印象深刻的一段話。你會想到什麼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