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識的鷹架與學習的高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背景知識很重要,我們的大腦對已了解的每個知識領域形成一個又一個基本的認知結構,就像蓋房子一開始要先搭出的鷹架一樣,後來我們學到的新知識就會和這個鷹架掛勾,擺放在其中適當的位置。
因此,我們讀書理解或閱讀的成果從來不是一個連續的曲線,也就是花一小時就一定有一小時的收穫,大部分時候學習像堆一堵牆或一個大箱子,我們很用力,但是箱子就是不動。但是我們若是不放棄,耐著性子繼續往下讀,當學習到某個程度時會忽然懂了,有點像宗教所說的頓悟,其實這是因為當所讀的知識都放進適當的背景知識架構成的基礎鷹架中,也像拼圖,當我們讀到某個程度,一幅完整的圖像才會浮現,我們才會看懂,這就是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主題真正的意義是如此,這些知識彼此有這樣的關係喔!這個忽然湧現的了解,就是頓悟,這時就像我們推的箱子克服了摩擦力,開始往前走了。
我也喜歡用化學原子結構裡原子能的能階或爬樓梯來比喻,有時候我們讀書讀半天,卻只在同一個地方跳,似乎毫無進展,但是有一天,忽然躍上了另外一個能階,攀上另一個學習的高原。忽然原先不懂的就全部懂了,而這個懂,能讓我們從更高的高原,看見更多的風景。
對一個知識領域真正的了解,並不是能硬背下所有專有名詞的定義或套用公式解困難的題目,而是這個知識即便幻化成不同型式,我們還是能辨認出它,而且我們也能用自己的話語(不是一字不差的背課本的定義)來描述它,檢視方法就是我們能深入淺出地把這個知識或概念說給同學或弟弟妹妹聽,而且能夠讓他們聽得懂。
硬背下來的知識是無法轉換,也就是很難在真實世界裡運用,更談不上觸類旁通,依此為基礎而創造出新的知識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每讀完一個新的段落,就要用自己的話把剛剛讀的東西講一遍,因為我們若沒有讀懂,是很難轉換成自己的話來說明的。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永遠的革命象徵,切格拉瓦曾說過:「我走上了一條比記憶還長的道路,陪伴著我的,是朝聖者般的孤獨,我臉上帶著微笑,心中卻充滿了悲苦。」  多年來我一直好奇,這個讓革命家悲苦的是那些記憶?是受苦的民眾還是背離的同志? 如果有一本筆記本,只要在上面寫下任何想忘掉的事情,記憶就從此消失,該會是多好?  但是這
每個城市的故事一定是從一條河開始,我們的祖先在河岸生活謀生,地方的產業依附著自然環境而發展,因此一條河的前生今世,往往也是預視我們未來的管道。 我們以為人們都應該會愛自己住的地方,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住,並不愛,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住的地方。 假如一個人跟你說他愛上了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我們會覺得他
 有個關於有效學習的理論認為,學生要能學得好,是他的心智要能夠融入老師的心智當中,換句話說,若是能設身處地去設想老師心裡所想的內容,建構類似的概念,他的理解就愈和老師一樣。同樣的,老師若能想像學生的思考脈絡,也就愈能以學生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  因此,厲害的好老師不是似乎很認真,講得口乾舌燥,而是老
我們在解數學題目時,常會將腦海中似乎與這種題型類似的公式胡亂拿來套用一番,對了,很開心;錯了,就趕快把正確的解法背下來。  數學老師在教學時,或許為了趕進度省時間,往往也都是正面對決,直接告訴學生標準解法與正確答案,有些補習班的名師,甚至會提供「獨家秘訣」的速解法,但是老師若把時間都花在教學生學習正
 有一個英文詞字:Renaisance man文藝復興人,指的就是能詩能歌,允文允武,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多才多藝的讀書人。同時,這個詞字也意涵著一種對世界充滿全新的冒險性的期待與想像。   現代人或許接受資訊的機會與數量都增多了,但是知識瑣碎化之後,求知變成了功利性的工具與手段,那種對生命探索的熱情與
每當看到原本古樸的寺廟因為重新裝潢而塗上大紅俗氣的油漆,或是豐富動人的天然野溪被糊上三面水泥成了水溝,或者美麗潔淨的海灘卻矗立著醜陋的消波塊……我就會想起天方夜譚裏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是否不斷犯下把舊神燈換成新油燈的錯誤?  幸好二十多年來在民間團體的努力下,從政府單位到社會大眾,已經逐漸了解古蹟
永遠的革命象徵,切格拉瓦曾說過:「我走上了一條比記憶還長的道路,陪伴著我的,是朝聖者般的孤獨,我臉上帶著微笑,心中卻充滿了悲苦。」  多年來我一直好奇,這個讓革命家悲苦的是那些記憶?是受苦的民眾還是背離的同志? 如果有一本筆記本,只要在上面寫下任何想忘掉的事情,記憶就從此消失,該會是多好?  但是這
每個城市的故事一定是從一條河開始,我們的祖先在河岸生活謀生,地方的產業依附著自然環境而發展,因此一條河的前生今世,往往也是預視我們未來的管道。 我們以為人們都應該會愛自己住的地方,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住,並不愛,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住的地方。 假如一個人跟你說他愛上了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我們會覺得他
 有個關於有效學習的理論認為,學生要能學得好,是他的心智要能夠融入老師的心智當中,換句話說,若是能設身處地去設想老師心裡所想的內容,建構類似的概念,他的理解就愈和老師一樣。同樣的,老師若能想像學生的思考脈絡,也就愈能以學生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  因此,厲害的好老師不是似乎很認真,講得口乾舌燥,而是老
我們在解數學題目時,常會將腦海中似乎與這種題型類似的公式胡亂拿來套用一番,對了,很開心;錯了,就趕快把正確的解法背下來。  數學老師在教學時,或許為了趕進度省時間,往往也都是正面對決,直接告訴學生標準解法與正確答案,有些補習班的名師,甚至會提供「獨家秘訣」的速解法,但是老師若把時間都花在教學生學習正
 有一個英文詞字:Renaisance man文藝復興人,指的就是能詩能歌,允文允武,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多才多藝的讀書人。同時,這個詞字也意涵著一種對世界充滿全新的冒險性的期待與想像。   現代人或許接受資訊的機會與數量都增多了,但是知識瑣碎化之後,求知變成了功利性的工具與手段,那種對生命探索的熱情與
每當看到原本古樸的寺廟因為重新裝潢而塗上大紅俗氣的油漆,或是豐富動人的天然野溪被糊上三面水泥成了水溝,或者美麗潔淨的海灘卻矗立著醜陋的消波塊……我就會想起天方夜譚裏阿拉丁神燈的故事,我們是否不斷犯下把舊神燈換成新油燈的錯誤?  幸好二十多年來在民間團體的努力下,從政府單位到社會大眾,已經逐漸了解古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這本書輕鬆易懂,結合生活例子來闡釋底層邏輯,包含選擇的智慧、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以及社會進化的底層邏輯,作者強調拋棄過去經驗,運用假設-驗證-結論-調整的方法面對問題,並不被利益、立場左右。
Thumbnail
6 篇文章|6601 字 思考觀|認知科學|管理學 本書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以下主題。 目錄 一章:思考的基礎 01  認識你的大腦如何處理訊息: 介紹大腦如何接收和處理新訊息,以及這對學習的意義 02  建立思考的框架: 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
Thumbnail
6 篇文章|9928 字 學習觀|教育心理學|學習技巧 序 親愛的讀者 在現今,學習已成為終生的旅程。每一次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自我實現的階梯。這本書是為了那些渴望深化自我,追求成長的您準備的。 我們從一章「建立學習基礎」開始,探索如何透過正確的心態和基本技巧來打造學習的良好基礎
●學習的源動能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有什麼剛性需求? ●學習的領域?為什麼選擇這些? ●學習該具備的基本心態? ●學習新知識的策略? ●有哪些閱讀技巧?可以善用那些閱讀技巧?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可以用哪些技巧? ●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盲點?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在知識的海洋中,如何將普遍的資訊轉化為具有個人特色的知識,是一項既挑戰又充滿滿足感的工作。每一次閱讀、每一次實踐,乃至每一次思考,都是將外在資訊融入自我,創造知識的過程。以下是將資訊轉化為知識,並賦予其獨特個性的三個關鍵步驟。 步驟1 - 捕捉和吸收資訊:創造知識的第一步是廣泛地捕捉和吸收外部資訊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這本書輕鬆易懂,結合生活例子來闡釋底層邏輯,包含選擇的智慧、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以及社會進化的底層邏輯,作者強調拋棄過去經驗,運用假設-驗證-結論-調整的方法面對問題,並不被利益、立場左右。
Thumbnail
6 篇文章|6601 字 思考觀|認知科學|管理學 本書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以下主題。 目錄 一章:思考的基礎 01  認識你的大腦如何處理訊息: 介紹大腦如何接收和處理新訊息,以及這對學習的意義 02  建立思考的框架: 談論如何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並解釋這如
Thumbnail
6 篇文章|9928 字 學習觀|教育心理學|學習技巧 序 親愛的讀者 在現今,學習已成為終生的旅程。每一次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自我實現的階梯。這本書是為了那些渴望深化自我,追求成長的您準備的。 我們從一章「建立學習基礎」開始,探索如何透過正確的心態和基本技巧來打造學習的良好基礎
●學習的源動能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有什麼剛性需求? ●學習的領域?為什麼選擇這些? ●學習該具備的基本心態? ●學習新知識的策略? ●有哪些閱讀技巧?可以善用那些閱讀技巧?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可以用哪些技巧? ●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盲點?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在知識的海洋中,如何將普遍的資訊轉化為具有個人特色的知識,是一項既挑戰又充滿滿足感的工作。每一次閱讀、每一次實踐,乃至每一次思考,都是將外在資訊融入自我,創造知識的過程。以下是將資訊轉化為知識,並賦予其獨特個性的三個關鍵步驟。 步驟1 - 捕捉和吸收資訊:創造知識的第一步是廣泛地捕捉和吸收外部資訊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