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雜談

2020/09/0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相較一般市場,超級市場扮演著留學生的生活命脈,生活雜物、生鮮果菜甚至電器文具藥品一應俱全,著實省去了不少四處採買的時間,而我在英國曼城留學時大部分的時間也都住在超級市場旁邊,即便公寓裡面只有一部小冰箱給三人使用,但冰箱容量從來沒有造成我們生活上的不便(我們的信箱更是小到不行,所以網購也不是時常為之),只因為真的隔壁就是大型超市ASDA(台灣家樂福大小)所以當真需要什麼時候就下樓去隔壁採買就好,每次採買一兩天的量就足夠,最好的就是每次從實驗室回家時順路買菜,完全就把超級市場當作自己家的冰箱與倉庫。
出國念書真的就是練廚藝的開端,想吃什麼就只能靠自己
想吃鳳梨酥就自己做吧。

沒有賣不掉的商品,只有賣不掉的價錢。

除此之外學校附近的小型超市(大小像是台灣的小七),不時還能撿到即期食品,有幸能夠搶到就能以非常便宜的價格果腹,而我有一個博班同學在英國幾乎每天都是以超商的即期食品果腹度過他5年多的博士生涯(有時候搶到的即期食品不一定合胃口,但以他不挑嘴的程度實在令人敬佩)。有時中餐時間會看到他從塑膠袋裡拿出昨晚過期的蛋糕、甜點、微波食品、麵包,上面還貼著不到原本價格1/4的貼紙(有時甚至是10-20 penny),如果真的不挑,在英國要飽餐一頓應該不算太困難,只不過及期特價不太穩定,更別提有時候可能只有甜食,一連吃好幾天的甜食當作主食即便是我那個同學也是覺得吃不消(不過我印象中他曾經連吃了三天的蛋糕甜點當正餐)。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木蘭詩

由於在英國曼城生活基本上都依賴著隔壁的超市,而且當時家裡的信箱是在建築裡,只有郵差與快遞才有鎖匙可以進入,也導致了我其實在英國沒有收到過超市特價的廣告;後來我在德國生活後,每周送到樓下的地區報,報紙裡面夾帶的超市特價傳單就是我們家進行計畫經濟的重要資訊,周末參考完各家傳單之後,週間就能夠根據價格去不同超商採買想要的食品、蔬果、生活用品、飲料…等等,有時候可能會一連去好幾家不同的超商買想要的特價商品。不少德國的超市喜歡在週四五六有額外的特價甚至在推出只有週六才有的特價,目的大概是希望提高當日的業績,也因此有時候知道這東西週末有特價,如果不是急用便會等到週末在買。
在英國,商店周六周日都會開,只不過週日的營業時間比較短,開得比較晚也關得比平常早;而德國則是週日完全不開,只剩下加油站裡的小商店會開,這也是我剛從英國來到德國最不能適應的地方,畢竟難免有時會忘記採買等想起來的時候已經是週日了;這點在台灣就完全不用擔心,因為大家工作都夠認真(血汗),隨時隨地的便利一直以來都是台灣對於進步的判斷標準,所以24/7 (一天24小時,一週七天開放)是名符其實的,也不像英國的24/7只是開放時間更長一些到午夜12點而已,而德國則是沒有看過這個詞,但也或許這才是對的,一週六天不停地追求物質的享受,分一天追尋心靈的寧靜與歸屬至於探索自然、陪伴家人,提醒一下自己這世界還有很多事情比賺錢、買東西還要重要的事,你覺得呢?
既然待過英國與德國,好像該比較一下兩國的超市,畢竟超市是當地人生活的物質具象化,由此能看到不少文化上的差異,例如牛奶就很不同:在英國,牛奶是品脫(大約是600ml)的容量在販售的,鮮奶佔的比例非常大,保久乳比較少見,而新鮮牛奶通常都是裝在塑膠瓶販賣的,最大可以看到6品脫的容量;而德國則是以一公升在販售,也幾乎都是一公升的容量,最大有看過1.5公升,但跟英國最常見的4品脫差了一大截;德國保久乳則是非常流行,德國人也常常是一箱保久乳在買的。雖然德國鮮奶品牌選擇比英國多,但擺出來的空間甚至比不上英國超市自有品牌的鮮奶,此外,德國的牛奶幾乎都是紙盒裝,只有非常少數是寶特瓶裝,但還沒有看過像是英國或台灣常見的白色塑膠瓶。
生鮮蔬果種類,英德兩國基本上都比台灣還要少(除了馬鈴薯真的很多種)。在國外待久了都特別想念台灣的葉菜(小白菜、A菜、莧菜、地瓜葉、空心菜…),畢竟每天都吃那幾種蔬菜(綠花椰菜、捲心菜、蘑菇、甜椒、美生菜、菠菜、四季豆、茄子、櫛瓜、小黃瓜、大蔥、番茄),能夠有的變化其實非常有限,一年下來常常會覺得吃得很單調,恨不得自己來種些台灣蔬菜來吃,可惜英德都位於溫帶,熱帶長的欣欣向榮的葉菜,在這裡夏天也長的非常稀疏。水果到是還算豐富,不時還能買到不合時節的水果;在德國,蘋果基本上是一年四季都買的到(蘋果是德國人的日常必須品!),因為有不少從南美、非洲甚至大洋洲進口的水果,滿足人們想要在各時間點吃到喜歡的水果的慾望,所以芒果、西瓜、鳳梨、香蕉、酪梨甚至荔枝都能在溫帶的英德超市買到(不時還會特價,已接近台灣的價格買到),以一個不生產熱帶水果的國家,零售熱帶水果的價格可以接近台灣,真的相當厲害(究竟是無所不在的歐洲人剝削開發中國家,還是台灣真的賣太貴?)。
走到飲料區,英國不像台灣或日本滿滿的瓶裝茶,而是茶葉、茶包與咖啡豆、咖啡粉放在一起,能看到瓶裝的大多都是像是雀巢檸檬茶之類的Ice tea;茶葉、茶包則是有非常多種類,而紅茶佔了大半的貨架,常見的除了阿薩姆、錫蘭、大吉嶺、肯亞、盧旺達產地茶之外,還有些以英國區域為名的,其實也就是當地特色調配的茶;英國茶偏好混和多種產地的茶葉甚至混和不同氣味進去(例如最有名的伯爵茶、玫瑰茶、煙燻茶),各地也都有自己偏好的口味,有些時候在最大規模的賣場能有機會一見,不然就要到當地的茶店才有機會品嘗購買了。另外一方面,德國偏好的則是花草茶(特別是有藥效、功效的那種),當然貨架上還是有紅茶,有些還是標英式紅茶,只不過以我喝慣英國口味來說,德國賣的紅茶味道都非常淡薄(因為德國人是不在茶裡加牛奶的,第一次去麵包店點茶說要一點牛奶,店員還一臉黑人問號),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氣味或是香味,單喝比不上台灣的蜜香或是紅玉,當然到專賣茶葉的商店品質也是能找到跟英國茶相同質地的,只不過價格也就不同於超市了。
英國紅茶幾乎都是要加牛奶才好喝。
在英國很常見道自主結帳區(自己刷條碼,幾十個結帳區只有一兩個店員在旁邊巡視),不過這在德國從來沒有看過,德國還是使用傳統的人工刷條碼結帳(直到最近因為COVID的關係,感應付款才比較流行,不然德國現金支付才是大宗)。而像是德國的Lidl、Aldi和Netto平價超市,結帳區後的空間非常非常小,基本上放一條土司就滿的空間也是奇耙,所以當店員幫你刷過條碼之後,你必須馬上把東西掃到推車或是提袋背包裡,不然店員就會開始幫你疊疊樂直到他覺得沒辦法;而店員手速也是奇快無比,所以整個結帳過程其實超忙,當你還在試著把最後的東西給塞進因為沒有整理而爆滿的背包的同時,店員已經讀過你該付的金額在等你了,如果還沒裝好千萬不能馬上付錢,因為一付完店員又會馬上開始為下個客人結帳,這時候這小小的空間就要堆兩份疊疊樂了,畢竟平價超商希望的就是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結帳並且客人以最高效率離開,所以一旦買不少東西時,結帳就真的像是在打仗一樣。
Self-knowledge is like lost innocence; however unsettling you find it, it can never be unthought or unknown.            Michael J. Sandel
上市場、超市採買生活用品或許是最能直接貼近當地人生活的活動,藉著用著同樣的東西、出現在你我生活的場域,像是融入當地一般扛著一箱箱的啤酒回家,當然相似的生活裡有著的是更多的不同,例如在德國那一箱箱的啤酒都是玻璃瓶裝在可以手提的塑膠箱裡(壓箱費3-4歐元不等),喝完要連玻璃瓶、塑膠箱一同拿回超市回收(有些比較冷門的牌子不是所有品牌的超市都可以回收),回收之後拿到的不是現金而是一張熱感應的紙,上面印著等價值的條碼在這家超市買東西時才能抵用相同金額的抵用卷,又或者是你可以在超市結帳時從你的銀行卡、信用卡領錢,只要結帳時跟店員講一聲說要領錢,比如說20歐元,你的結帳金額就額外多了20歐元,結帳完店員就會把這20歐元從收銀機拿給你(在歐洲ATM不像台灣這麼常見,所以超市樂得減少門市的現金量,並提供這樣便民的服務給客人),每一丁點再碰上時都實實在在地提醒著你這是個不一樣的地方,有著其不同的習慣、對生活的想像以至於對於好生活的定義,不論喜好適應與否,這些生活基礎上的差異都將逼著我們這些異鄉人把眼睛張開,除了看見絢麗的外國文化外,更看到自己想像的貧乏與經驗上的限制;直到有天再度回到熟悉的土地時,習慣張開的眼睛已經回不到當初離開前的天真;或許成為所有文化裡的異鄉人會是我們這群滯外台勞、留學生最終的詛咒與祝福吧。
    Dr. WTF
    Dr. WTF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博士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