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孤兒,牽著你的手走向屬於他的英雄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第一次與母親從共生中分離,剪斷了和母親連結的臍帶,以一個個體的身分來到了這個世界。

在嬰兒時期,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就是我們最重要的人,在哭了或餓的時候,她及時的回應,滿足了當下被愛和被照顧的身心需求,孩子能與母親有安全的依附關係;然而,若母親無法和孩子有穩定情感的正向連結,在孩子心裡就會產生一個孤兒情結,感覺到孤單、無助和恐懼,不確定我的媽媽是不是永遠會在,會不會哪一天,又消失了。這就是一種焦慮依附關係。

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忙於工作、經濟壓力或婚姻關係衝突等,很容易就疏忽了孩子需要的關注、支持和陪伴,在感覺不到被重視或同理時,內心產生被遺棄感的孩子,不在少數。在學校,有些孩子用偷竊來滿足內在的匱乏,用選擇性緘默來保護自己,用攻擊自己和他人來宣洩內在被壓抑已久的痛苦,甚至,他們覺得自己是多餘的,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那是一種與根的斷裂,對生命的茫然和無意義。

在青少年階段,在12歲到18歲之間,他們想要知道自己是誰,想要成為自己,而不是”爸爸媽媽的小孩”,在心理上,他們就像是揹著自己準備的袋子,準備要離開家,往外尋找和建立他的城堡。在這段時期,青少年和父母容易有許多衝突,看似為了反對而反對,但其實是他們想要長出自己,而這是一段渴望獨立,也害怕獨立,想要依賴,但又害怕依賴的矛盾掙扎階段,就像毛毛蟲要破繭而出,需要費多大的力氣,才能離開舒適,創造一個獨立自我的個體。然而當內心的痛苦不被理解時,也會有一種孤獨感。

成年之後,我們進入愛戀關係和婚姻生活,有些人,因早年沒有發展出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很難與人有真正情感上的連結,害怕被遺棄、不被接納和批判指責,於是帶著盔甲在關係中孤獨的生活著,兩個人的生活,反而像是牢籠,無法對另一半說出真正想說的話。

人的一生中,還有好多階段或重大事件,像離婚、伴侶過世、重大疾病,帶來的情感斷裂或孤寂感,或多或少都會帶著一種孤兒情結。

孤兒:從榮格觀點探討孤獨與完整這本書提到,

這種孤兒的感受來自被遺棄的感覺,一種似乎全世界都棄你而去的感覺。獨自一人在這世界上的感覺,是多面向的。這些經驗可以包括:實際上失親的孤兒;即使有父母卻感覺自己是孤兒的感覺;以及或是因為任何理由,被迫置身在朝向完滿或成為一個個體的歷程中,因此要展開一趟孤身上路的旅程。

那個孤身上路的旅程,就是一段個體化歷程,也是一趟英雄之旅。

所謂的個體化歷程,就是去全然接納自身內在的所有面向,包含陽性面和陰性面,以及認同和不認同的那些特質。承認和接受所有的這些,都是我的一部分,就如白天黑夜都是宇宙定律一樣,沒有好壞,也沒有分別。

就像哈利波特在幼年失去父母後,需獨自一人開啟生活的挑戰,也不得不去面對佛地魔(象徵死亡、恐懼和黑暗自我)的考驗,走向一條自我整合的道路。

就如地海戰記中的格得,在離家後,想要成為一個有力量強大的巫師,卻在渴望陽性力量時,也召喚了內在的黑暗,在被陰影追逐和吞噬的挑戰中,頓悟了唯有整合自身的陽性和陰性面,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所謂的英雄之旅,不一定要到遠方去,或爬上巔峰的社會成就,能回到內在重新整頓和打理自己的國度,成為自己的國王,就是自己的英雄。

孤兒:從榮格觀點探討孤獨與完整書中有一個標題:孓然一身但又與世界合一。

個體化的道路必須獨自上路,但矛盾的是,個體化也必須在與他者有所連結下才能完成。
孤兒為喪失親人和渴望所苦,而宗教或某種靈性形式可以提供一個出口。也就是提供一個自己生命中發生此事必有原因的想法,從而帶來療癒:這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所以我成了孤單一人,而非被人不要的(left alone),因為我對自己生命具有重要性是帶著盼望的,不是因為我存活了,而是我已經學會在這樣的經歷中成長茁壯。在許多情況下,這意味著發展出一個知道如何照顧自己並對自己好的內在母親。

當以一個大的視野來看,這世界上的所有人,可以說都是隻身一人來到這世上,然而卻是彼此互相連結,離不開關係,沒有人可以獨自存活。我是你,你是我,我們都存在於一個更大的整體中。因此,與天地連結的大我,可以去愛著人格層面的自我,和內在的孤兒,甚至,也願意敞開自己,給出愛,和接收愛。

就我個人來說,生命走到了近中年,我也正在走一趟英雄之旅,看見和承認內在那些被我遺棄、不想承認和不喜歡的特質,把過去投射在他人身上的,努力拾回我內在的國土;也接納內在的渴望、需求和獨特性,願意順應內在的聲音,大過於要符合這個世界和他人的期待。我開始,願意好好看重自己,然後聆聽要召喚我往前的道路是甚麼。

以往總是害怕面對地底下的孤兒情結,使盡力氣往上爬,努力抓取可以救命的人事物,以為這樣就可以封存我為之命名的地下怪獸。然而他們只是幾個被自己拋棄的孤孩,其存在並不是要當個受害者,而是告訴我,要當回那個內在母親,去照料和理解他們。

當樹根底下重新被好好整理和愛護時,這棵樹也能活出自己的獨一無二。並與森林的萬物友好共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沒關係,是人生啊!的沙龍
10會員
18內容數
不推薦會死
2021/06/01
台灣疫情爆發邁入第三週了,看著每天的染疫人數以百來計算,還有著死亡案例,更能體會全球籠罩在病毒風暴中的氛圍與生活轉變,也考驗著每個人用甚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關卡。 我的外展工作得要暫停,回到辦公室以電話關懷中追蹤個案;同時,我的孩子停止上課,兩個孩子在家需要有人照顧,在居家辦公的規定下來之前,我也面
Thumbnail
2021/06/01
台灣疫情爆發邁入第三週了,看著每天的染疫人數以百來計算,還有著死亡案例,更能體會全球籠罩在病毒風暴中的氛圍與生活轉變,也考驗著每個人用甚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關卡。 我的外展工作得要暫停,回到辦公室以電話關懷中追蹤個案;同時,我的孩子停止上課,兩個孩子在家需要有人照顧,在居家辦公的規定下來之前,我也面
Thumbnail
2021/06/01
五月前,全球疫情進入了第二波的挑戰,就如森林大火般失控,延燒不止,而台灣這座森林開始從星星之火到足以燎原的地步了,大家的生活進入了新的模式,思維和具體生活的改變,舊的生態崩落,也是重建平衡的時候了。 如果可以重新打造一片森林或島嶼,你會希望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呢? 這個前提是,宇宙瞬息萬變,我們都不知道
Thumbnail
2021/06/01
五月前,全球疫情進入了第二波的挑戰,就如森林大火般失控,延燒不止,而台灣這座森林開始從星星之火到足以燎原的地步了,大家的生活進入了新的模式,思維和具體生活的改變,舊的生態崩落,也是重建平衡的時候了。 如果可以重新打造一片森林或島嶼,你會希望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呢? 這個前提是,宇宙瞬息萬變,我們都不知道
Thumbnail
2021/06/01
有個孩子,和母親關係緊張衝突,他的衝動性高,控制力較低,案母習慣用高壓方式去處理孩子的很多狀況,孩子雖努力配合案母的要求,但仍會因太想去做想做的事情,而觸犯到媽媽的規定,也會受到更嚴厲的處罰。 孩子到學校,常會帶著刺來保護自己,當覺得別人侵犯他,或不照著他想要的方式互動時,就會出現高漲的情緒和攻擊行
Thumbnail
2021/06/01
有個孩子,和母親關係緊張衝突,他的衝動性高,控制力較低,案母習慣用高壓方式去處理孩子的很多狀況,孩子雖努力配合案母的要求,但仍會因太想去做想做的事情,而觸犯到媽媽的規定,也會受到更嚴厲的處罰。 孩子到學校,常會帶著刺來保護自己,當覺得別人侵犯他,或不照著他想要的方式互動時,就會出現高漲的情緒和攻擊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從生命發展的角度來說,全然需要母親,是生命頭幾年(特別前兩年)非常重要的需求。這頭兩年和母親的情感連結,奠定我們在這世上生存,能感覺到被滿足、被供應和被重視和愛。這頭幾年,母親是孩子生命的全部,慢慢才開始融入其他人的存在(包括父親),慢慢學會從和母親緊密的依存關係中,轉移一些注意力在其他人身上...
Thumbnail
從生命發展的角度來說,全然需要母親,是生命頭幾年(特別前兩年)非常重要的需求。這頭兩年和母親的情感連結,奠定我們在這世上生存,能感覺到被滿足、被供應和被重視和愛。這頭幾年,母親是孩子生命的全部,慢慢才開始融入其他人的存在(包括父親),慢慢學會從和母親緊密的依存關係中,轉移一些注意力在其他人身上...
Thumbnail
把他們送回去你的心很簡單(他們變成小人走進我的心),你只要好好照顧他們,認同他們的需要,你們就能和解(這些小人在我心裡笑了起來,歡呼,和我揮手,我也笑著看他們) 在你旅途的後半段,你必須帶著他們一起,接受他們有不同的意見,共同解決問題,你們才能走完這段旅程,沒有他們,你是不完整的。
Thumbnail
把他們送回去你的心很簡單(他們變成小人走進我的心),你只要好好照顧他們,認同他們的需要,你們就能和解(這些小人在我心裡笑了起來,歡呼,和我揮手,我也笑著看他們) 在你旅途的後半段,你必須帶著他們一起,接受他們有不同的意見,共同解決問題,你們才能走完這段旅程,沒有他們,你是不完整的。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終其一生都在面對著孤獨,無論願不願意事不可免,追尋另一半、養兒育女都是為了避免孤獨,生命的旅程有人感覺蜿蜒而漫長,有的人覺得倉蹴而短暫,那是因為面對孤獨的態度不同而導致的結果!
Thumbnail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終其一生都在面對著孤獨,無論願不願意事不可免,追尋另一半、養兒育女都是為了避免孤獨,生命的旅程有人感覺蜿蜒而漫長,有的人覺得倉蹴而短暫,那是因為面對孤獨的態度不同而導致的結果!
Thumbnail
從人際關係中出現問題,透過心理咨詢,發現自己也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在成長環境中造就了現在的我,我缺少了什麼?我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嗎?
Thumbnail
從人際關係中出現問題,透過心理咨詢,發現自己也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在成長環境中造就了現在的我,我缺少了什麼?我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嗎?
Thumbnail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第一次與母親從共生中分離,剪斷了和母親連結的臍帶,以一個個體的身分來到了這個世界。 在嬰兒時期,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就是我們最重要的人,在哭了或餓的時候,她及時的回應,滿足了當下被愛和被照顧的身心需求,孩子能與母親有安全的依附關係;然而,若母親無法和孩子有穩定情感的正向連結
Thumbnail
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是第一次與母親從共生中分離,剪斷了和母親連結的臍帶,以一個個體的身分來到了這個世界。 在嬰兒時期,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就是我們最重要的人,在哭了或餓的時候,她及時的回應,滿足了當下被愛和被照顧的身心需求,孩子能與母親有安全的依附關係;然而,若母親無法和孩子有穩定情感的正向連結
Thumbnail
童年,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會影響著我們內心的孤寂感。嬰兒時期,對於依戀的需求,亟需從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中獲得。一個出生才三個月的孩子,就可以因為他呼喚母親(或主要照顧者)沒有得到關注、回應和同調(一種同樣頻率的互動)而出現沮喪、低落和不知怎麼辦的空洞反應...
Thumbnail
童年,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會影響著我們內心的孤寂感。嬰兒時期,對於依戀的需求,亟需從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中獲得。一個出生才三個月的孩子,就可以因為他呼喚母親(或主要照顧者)沒有得到關注、回應和同調(一種同樣頻率的互動)而出現沮喪、低落和不知怎麼辦的空洞反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