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整合分裂的自我,才不會過度理想化自己和他人

2019/12/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理想化他人的人,是內在存在一個分裂的自我。一個我「感到好痛苦好自卑」,另一個我「好想擺脫痛苦及自卑,我要一個無痛無苦的世界。
這兩個我是如何分裂出來的?
這是來自幼年的我們,面對環境及主要照顧者(家長)的忽略或冷漠,而感到情感缺失的落寞和沮喪,所變異出來的。這個缺乏關懷及愛的嬰孩,從環境客體的行為和表情中,照映回來「一個不重要的我」「一個讓人嫌惡的我」「一個糟糕的我」,而錯誤認同了自己的無價值與不重要。
這個孩子在如此挫折及傷心下,一方面理想化自己,以理想化的自我期待,想達成環境的認同及喜愛,好撫平一些內心的挫折及不安全感的痛苦;二方面他開始理想化別人,希冀可以遇到一個完美理想化的客體,來照映回他是一個值得被愛、被關懷、被重視的主體。如果有一個完美理想化無微不至的他人,無條件的接納及愛了自己,那麼,這個個體才有那麼一點兒慰藉,可以相信自己的美好和重要:「我是好的」「我是重要的」。
由此來看,若外界的他人不夠理想、不夠完美,而讓個體感到失望和痛苦,還未成熟轉化的個體,是無法沈澱及調節自己的失落及失望,反而會因此照映回自己的形象,認定自己的不夠好、沒有價值和不重要,才會被如此對待。
我們可以這麼說,還未能成熟承接這世界的不完美、他人的不完美、自己的不完美者,內心都有一個孤兒心靈。那是來自從小渴望愛又缺乏愛、渴求接納卻又遭受遺棄的孩子,他受傷而分裂的心靈還封印在內心…
過度理想化,是痛苦的來源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79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4.2K會員
184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