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整合分裂的自我,才不會過度理想化自己和他人

更新於 2019/12/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理想化他人的人,是內在存在一個分裂的自我。一個我「感到好痛苦好自卑」,另一個我「好想擺脫痛苦及自卑,我要一個無痛無苦的世界。
這兩個我是如何分裂出來的?
這是來自幼年的我們,面對環境及主要照顧者(家長)的忽略或冷漠,而感到情感缺失的落寞和沮喪,所變異出來的。這個缺乏關懷及愛的嬰孩,從環境客體的行為和表情中,照映回來「一個不重要的我」「一個讓人嫌惡的我」「一個糟糕的我」,而錯誤認同了自己的無價值與不重要。
這個孩子在如此挫折及傷心下,一方面理想化自己,以理想化的自我期待,想達成環境的認同及喜愛,好撫平一些內心的挫折及不安全感的痛苦;二方面他開始理想化別人,希冀可以遇到一個完美理想化的客體,來照映回他是一個值得被愛、被關懷、被重視的主體。如果有一個完美理想化無微不至的他人,無條件的接納及愛了自己,那麼,這個個體才有那麼一點兒慰藉,可以相信自己的美好和重要:「我是好的」「我是重要的」。
由此來看,若外界的他人不夠理想、不夠完美,而讓個體感到失望和痛苦,還未成熟轉化的個體,是無法沈澱及調節自己的失落及失望,反而會因此照映回自己的形象,認定自己的不夠好、沒有價值和不重要,才會被如此對待。
我們可以這麼說,還未能成熟承接這世界的不完美、他人的不完美、自己的不完美者,內心都有一個孤兒心靈。那是來自從小渴望愛又缺乏愛、渴求接納卻又遭受遺棄的孩子,他受傷而分裂的心靈還封印在內心…
過度理想化,是痛苦的來源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79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2K會員
209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些人,把「神」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神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父母」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父母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孩子」想像和期待後,發現孩子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失落及挫敗。
 關係,若要用「期待」維繫,還能不虛空嗎?  為什麼,有人總充滿對別人的「期待」呢?  一個成年人,對自己充滿各種期待、期許都已來不及了,何來有時間和心力去期待那些無法掌控的別人呢?  「期待」裡,含有一個等待的「待」字,當你期待別人時,往往表示你需等待別人;等別人回應、等別人有空、等別人關注...
~別以為「先付出」就可以換得回來自己的渴望和需求 許多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灌輸「你被撫養或受教育都不是理所當然的,都是要回報或是有相對等的表現回饋,這才是應該的」,言下之意,就是讓孩子知道:「這世界沒有理所當然的事」。 這世界當然沒有理所當然的事,一切的擁有和獲得確實都不是理所當然。只是....
 同理心是維繫好關係強度的力量。這句話不是說假的!  許多關係之所以無法走往彼此深入的內在,正因為缺少同理心在關係中運作。 就像一個演員,若要能對所詮釋的角色,產生深入理解且深刻連結的內在經驗,他就需要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從理性和感性上,同時投入在對這個角色的全面性瞭解。
我們的人生,即使生活範圍再小,也一定會和其他人碰到,或多或少需要互動和相處。然而,不是每段關係都會讓我們覺得相處愉快,在人際關係的問題上,最常出現的就是爭執、拉扯和無法溝通。 從原生家庭的家人關係,到同儕朋友關係,再到職場同事夥伴關係,特別是最親近的伴侶、親子關係,都免不了必須溝通、理解、接收...
" 關係如花,不細心和用心呵護,就無法開出美麗的花" 要成為一個有正向關係的人,有能力建立正向關係,首先,很重要的是,不在關係中成為一個「很脆弱」的人,隨時隨地都覺得「被傷害」「被忽略」,不自覺把自己放置在「無能為力保護及照顧自己」的處境,也把別人放在逼迫者、傷害者的位置....
有些人,把「神」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神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父母」想像和期待後,發現父母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有些人,把「孩子」想像和期待後,發現孩子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 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失落及挫敗。
 關係,若要用「期待」維繫,還能不虛空嗎?  為什麼,有人總充滿對別人的「期待」呢?  一個成年人,對自己充滿各種期待、期許都已來不及了,何來有時間和心力去期待那些無法掌控的別人呢?  「期待」裡,含有一個等待的「待」字,當你期待別人時,往往表示你需等待別人;等別人回應、等別人有空、等別人關注...
~別以為「先付出」就可以換得回來自己的渴望和需求 許多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灌輸「你被撫養或受教育都不是理所當然的,都是要回報或是有相對等的表現回饋,這才是應該的」,言下之意,就是讓孩子知道:「這世界沒有理所當然的事」。 這世界當然沒有理所當然的事,一切的擁有和獲得確實都不是理所當然。只是....
 同理心是維繫好關係強度的力量。這句話不是說假的!  許多關係之所以無法走往彼此深入的內在,正因為缺少同理心在關係中運作。 就像一個演員,若要能對所詮釋的角色,產生深入理解且深刻連結的內在經驗,他就需要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從理性和感性上,同時投入在對這個角色的全面性瞭解。
我們的人生,即使生活範圍再小,也一定會和其他人碰到,或多或少需要互動和相處。然而,不是每段關係都會讓我們覺得相處愉快,在人際關係的問題上,最常出現的就是爭執、拉扯和無法溝通。 從原生家庭的家人關係,到同儕朋友關係,再到職場同事夥伴關係,特別是最親近的伴侶、親子關係,都免不了必須溝通、理解、接收...
" 關係如花,不細心和用心呵護,就無法開出美麗的花" 要成為一個有正向關係的人,有能力建立正向關係,首先,很重要的是,不在關係中成為一個「很脆弱」的人,隨時隨地都覺得「被傷害」「被忽略」,不自覺把自己放置在「無能為力保護及照顧自己」的處境,也把別人放在逼迫者、傷害者的位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顧問!我一直有在認真還債,但為何感覺總是還不完呢?」芳芸一臉苦惱地問。 「當然啊!因為你的理財先後順序錯囉!」我斬釘截鐵地回答。 芳芸疑惑著看著我。
Thumbnail
先同大家講唔好意思,啊壽既月供投資組合又改,請原諒我呢個麻煩的月供新手 但今次持有後短期都不會再改 啊壽原定的月供投資組合為 40% IAU (黃金ETF) ,60% SPLG S&P 500 ETF. 當看到雲地兄新組合 以及 Kano 兄blog文 (sorry Kano 我有印象你講過黃金,但
Thumbnail
人们口中常常会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什么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呢?其实很多人都不明白这句话的背后原理是什么,这里我做一下解释。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是我们每个人或者物都有一个自身的“神场”,听不懂可以理解为“能量场、磁场”,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会和本身“神场”相近或者相同的人聚在
Thumbnail
分號計畫, 分號代表休息, 代表你的故事還沒結束也還不用畫上句號。 上兩周心情的幅度比較大 因為[她]開口問了我現居地址 這句話影響力大到我想馬上拿著簡易的行囊奪門而出 另外自己每週五打電話給[她]的舉動 如果只是僅僅周五一天, 且我在外頭挨著旁邊有路人假裝有人陪伴下完成通話 或許都還好 (吧 但(
Thumbnail
「我在《金閣寺》描寫了『個人』,這部《鏡子之家》想描寫的是『時代』。《鏡子之家》裡的主人翁,不是人物,而是一個時代。這部小說,並非所謂的戰後文學,而是『戰後結束』的文學。」——三島由紀夫
Thumbnail
或許你會認為:「與家人同住,物品的凌亂程度畢竟和一個人住不同啊!」然而,事實上,本質是不變的:以自性為軸心,努力執行斷捨離,不斷磨練對於各項物事「需不需要」、「愉不愉快」、「合不合適」的感知能力。這樣一來,空間將變得令人自在,房子舒適,打掃起來輕鬆愉快,形成愉悦生活的良性循環。--斷捨離的簡單生活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顧問!我一直有在認真還債,但為何感覺總是還不完呢?」芳芸一臉苦惱地問。 「當然啊!因為你的理財先後順序錯囉!」我斬釘截鐵地回答。 芳芸疑惑著看著我。
Thumbnail
先同大家講唔好意思,啊壽既月供投資組合又改,請原諒我呢個麻煩的月供新手 但今次持有後短期都不會再改 啊壽原定的月供投資組合為 40% IAU (黃金ETF) ,60% SPLG S&P 500 ETF. 當看到雲地兄新組合 以及 Kano 兄blog文 (sorry Kano 我有印象你講過黃金,但
Thumbnail
人们口中常常会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什么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呢?其实很多人都不明白这句话的背后原理是什么,这里我做一下解释。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是我们每个人或者物都有一个自身的“神场”,听不懂可以理解为“能量场、磁场”,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会和本身“神场”相近或者相同的人聚在
Thumbnail
分號計畫, 分號代表休息, 代表你的故事還沒結束也還不用畫上句號。 上兩周心情的幅度比較大 因為[她]開口問了我現居地址 這句話影響力大到我想馬上拿著簡易的行囊奪門而出 另外自己每週五打電話給[她]的舉動 如果只是僅僅周五一天, 且我在外頭挨著旁邊有路人假裝有人陪伴下完成通話 或許都還好 (吧 但(
Thumbnail
「我在《金閣寺》描寫了『個人』,這部《鏡子之家》想描寫的是『時代』。《鏡子之家》裡的主人翁,不是人物,而是一個時代。這部小說,並非所謂的戰後文學,而是『戰後結束』的文學。」——三島由紀夫
Thumbnail
或許你會認為:「與家人同住,物品的凌亂程度畢竟和一個人住不同啊!」然而,事實上,本質是不變的:以自性為軸心,努力執行斷捨離,不斷磨練對於各項物事「需不需要」、「愉不愉快」、「合不合適」的感知能力。這樣一來,空間將變得令人自在,房子舒適,打掃起來輕鬆愉快,形成愉悦生活的良性循環。--斷捨離的簡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