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孩子

2022/11/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生命發展的角度來說,全然的需要母親,是生命頭幾年(特別前兩年)非常重要的需求。這頭兩年和母親的情感連結,奠定我們在這世上生存,能感覺到被滿足、被供應和被重視和愛。
這頭幾年,母親是孩子生命的全部,慢慢才開始融入其他人的存在(包括父親),也慢慢學會從和母親緊密的依存關係中,轉移一些注意力在其他人身上,也開始學會和其他人,包括和這世界其他的存在物互動。從孩子一歲多開始展現他的獨立性,會走、會跑、會跳,行動自主,開始想要探索環境更多的事物,到更多不同的角落去探險。
如果是一位協助孩子參與世界的母親,他一面照顧養育孩子,一面的培養孩子慢慢的接觸環境、參與社會關係,她會引導孩子看見其他人的存在,也會帶著孩子慢慢學會在社會互動的方法,包括一些社會規範的存在。因為,這個孩子會長大,可以預見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世界不再把母親當作全世界,他會有屬於他的世界,他可以多離得開母親,決定他的世界多大,他能探索到世界多遠的地方。
生命頭兩年,母嬰有著強而有力的依存感
然而,不是每個孩子都被給予祝福和成全,他會有他的世界,他可以有資源和資本去探索及拓展他的世界,因為他可以放心他的母親,甚至父母,他們可以過得好,他們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而社會也有足夠的規劃和政策,可以讓每個人都有基本權利安享晚年。
當年紀大了可能會過得失能、可能會沒人照顧、可能會不良於行,只要我們對於生命的未來抱持著是孤老無依的恐懼和焦慮時,那麼,「孩子」就必然被視為一種投資的概念:「養女兒預備來當長照者」、「養兒防老防無依歸」,那麼為了這個「預防」的概念,從小孩很小時,就要確保孩子不會忤逆、不會不聽話、不會有自己的主見,如此,才不會輕易離開。
甚至,為了讓孩子沒有能力獨立(獨當一面的生存),從小就要不斷告訴孩子他的不足、他的缺失,或是類似於預告式的告訴孩子,一旦孩子想要去嘗試自己的人生、探索自己的可能性,就會接收到許多「你不行」「你沒那麼厲害」「你注定會失敗」的訊息,打消孩子的動機,也熄滅孩子的勇氣。
如果一個成年的孩子到了成年,卻仍是非常在乎和重視父母說出來的話語,甚至只要父母說出來的話語會立刻讓他內心的聲音消音,或是令他立刻懷疑自己,那麼可以推敲出這個家庭的父母,並沒有要尊重孩子身為獨立個體的存在,也沒有賦予孩子具有自己生命的主權(即使憲法是這樣賦予的)。意思是說,無論孩子長多大了,年紀多少了,只要父母存在,那麼孩子只能像個下屬一樣、下階層的,一切聽命行事。
外表上,美其名,父母可能會說:「這是為你好」「是你不會想」「是你不曉得這世間的現實」,但說穿了就是告訴孩子:「沒有我幫你設想你什麼都行不通」「沒有我幫你規劃你一事無成」「沒有我的存在,你的存在根本是個問題」。
這個看起來的保護和照顧,其實更像是豢養,就如把寵物或動物關在特別設計的籠子裡,讓孩子吃住無虞,但生命也沒有其它可能了,也沒什麼盼望了。
孩子一旦眷戀這種吃住無虞的安全感,把這種安全感當作生命的全部,久而久之,他會忘卻自己生而為「人」的意義,他會以這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把其它可能實現的自我價值和愛與尊重的高層次需求,一併遺棄、遺忘,直到自己完全放棄任何關於「自我」的意識和念頭,只是成為一個會呼吸、生命安全,並保持在父母身邊的孩子,一個永恆的孩子….
為了消除自己生理年齡長大了,心智卻仍是個孩子的矛盾和衝突感,他就必然要合理化自己諸多的不足和匱乏、無能和行動力殘缺,如此才能徹底的抵制掉所有生命都必經「獨立成熟」的設定,始終保持在否定自己、輕視自己、質疑自己的各種自我暗示上,才能成功地阻擋自己的分化、分離,不再懷抱任何擁有自己想望的生活的期望。


#永恆的孩子
#放棄的自我意識和權利

圖片來源:PEXELS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55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4.2K會員
185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