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會影響著我們內心的孤寂感。嬰兒時期,對於依戀的需求,亟需從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中獲得。一個出生才三個月的孩子,就可以因為他呼喚母親(或主要照顧者)沒有得到關注、回應和同調(一種同樣頻率的互動)而出現沮喪、低落和不知怎麼辦的空洞反應。
這是出於一種保護機制,身為哺乳類的嬰孩(除了人以外的其它動物亦是),出生後對於這個世界是相當陌生和無知的,關於生存的各種需求,都需要仰賴母親(或主要照顧者)這個客體的供應和保護。
最重要的,能去安定嬰孩內在心理狀態所需要的安全感和依賴感,感受到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之間,連結了一種安穩的保護關係,提供給嬰孩一種活在這世界上自己有所依靠的安全感(一種聯合起來創造出的心理感受),我們稱之為「安全堡壘」,具備有心理避風港的作用。
這安全堡壘不只有保護作用,也能做為孩子成長過程遇到危險危機時的心理調節避風港。當孩子不論是日常的生活,還是突然其來的衝擊,像是驚嚇或失落,都能有這象徵安全堡壘的關係,陪伴及安撫孩子,一同去經歷和體會,並調節上起伏的情感,慢慢的回穩,恢復平靜。
五歲前的情感依戀關係,就是塑造安全堡壘很重要的關鍵期,決定著孩子內在的安全感狀態,也影響孩子是否體認到自己不是孤單的一個人活著,即使有一時間的不穩定,但身旁有人可以理解、連結、共感同在,並能協助安撫調節,讓自己相信不僅能獲得即時回應,情感上也獲得連結及理解。
這種同調及情感合模的經驗對孩子的我們來說,是一種連結的基礎,也是一種情感互通交流的經驗者,更是親密感建立的雛形。
然而,這當中的複雜度,環境、父母的功能和情緒狀態、孩子的先天氣質和狀態...都會是影響嬰孩在獲得關照及回應的品質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