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你孤單嗎?那些童年來的情感缺失經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童年,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會影響著我們內心的孤寂感。嬰兒時期,對於依戀的需求,亟需從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中獲得。一個出生才三個月的孩子,就可以因為他呼喚母親(或主要照顧者)沒有得到關注、回應和同調(一種同樣頻率的互動)而出現沮喪、低落和不知怎麼辦的空洞反應。
這是出於一種保護機制,身為哺乳類的嬰孩(除了人以外的其它動物亦是),出生後對於這個世界是相當陌生和無知的,關於生存的各種需求,都需要仰賴母親(或主要照顧者)這個客體的供應和保護。
最重要的,能去安定嬰孩內在心理狀態所需要的安全感和依賴感,感受到和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之間,連結了一種安穩的保護關係,提供給嬰孩一種活在這世界上自己有所依靠的安全感(一種聯合起來創造出的心理感受),我們稱之為「安全堡壘」,具備有心理避風港的作用。
這安全堡壘不只有保護作用,也能做為孩子成長過程遇到危險危機時的心理調節避風港。當孩子不論是日常的生活,還是突然其來的衝擊,像是驚嚇或失落,都能有這象徵安全堡壘的關係,陪伴及安撫孩子,一同去經歷和體會,並調節上起伏的情感,慢慢的回穩,恢復平靜。
五歲前的情感依戀關係,就是塑造安全堡壘很重要的關鍵期,決定著孩子內在的安全感狀態,也影響孩子是否體認到自己不是孤單的一個人活著,即使有一時間的不穩定,但身旁有人可以理解、連結、共感同在,並能協助安撫調節,讓自己相信不僅能獲得即時回應,情感上也獲得連結及理解。
這種同調及情感合模的經驗對孩子的我們來說,是一種連結的基礎,也是一種情感互通交流的經驗者,更是親密感建立的雛形。
然而,這當中的複雜度,環境、父母的功能和情緒狀態、孩子的先天氣質和狀態...都會是影響嬰孩在獲得關照及回應的品質程度....
童年時期將是我們建立內心安全堡壘的重要階段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5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2K會員
21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寧可選擇孤寂的人,以現代社會來說,大有人在。 當一個社會越多的壓迫和越多的不理解,而產生的衝突和對立,使人很難經驗到到連結和交流時,會越來越多人寧可選擇孤寂,也不願意主動的與人連結....
我們要有一個理解往往我們情緒最為爆發的時候,就是我們覺得強烈感到受傷的時候。 這時對即將受傷的直覺,讓我們爆發出強烈的情緒,以試圖採取保護自己的方式,例如火力全開的攻擊那讓我們覺得威脅的對象,或是瞬間升起恐懼的趕緊逃跑,都是因應我們「可能致命」的危險時刻....
我不是要寫恐怖故事。而是要描寫一種在生命歷程中,我們都會遇到的處境、遭遇。 你應該不會不知道,每當有很相近的情境、相似的那些人、類似的情節,你的裡面就有一股擋都擋不住的情緒能量內爆,威力強大到也會四射到外在環境,把別人也轟個炸個來不及避開。特別在一些越親近的關係中,像是伴侶關係或親子關係...
孤寂,是生命很難迴避的感受和體會。幾乎在成長過程,我們都會有些生命階段,必然要體會到這種深刻的人生滋味。這種感受,來自一種人際上的孤單和寂寞感,發生的原因很多,像是地理上的距離導致的孤立,或是心理上的距離,所帶來的親密感失落和情感空虛。2020年一開始,全球陸續經歷了新冠病毒襲擊,孤寂的挑戰因此來臨
一個人對關係的不安和焦慮是全面性的。從個人的關係到社會性的關係(包括職場),都會讓一個人處在進退維谷、左右兩難、惶惶不安的矛盾心情中。特別是童年生長環境若缺乏對一個孩子的情感連結與回應,也就是孩子感受不到愛的存在,缺乏體會自己的生命是被重視和在乎的,是被放在心上,是被專注地互動與交流。
 華人的年節即將到來,往往在一片濃濃的年味當中,有更多心靈是充滿焦慮和不安的。 特別在現今社會,這種含有傳統習俗及家族團聚意涵的節期,遇到了社會上的個體,集體性的想要掙脫傳統束縛及框架,想要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風氣潮流,就容易在我們內心形成一種衝突及對立拉扯和震盪。有時,家是還沒回,心卻開始亂了...
寧可選擇孤寂的人,以現代社會來說,大有人在。 當一個社會越多的壓迫和越多的不理解,而產生的衝突和對立,使人很難經驗到到連結和交流時,會越來越多人寧可選擇孤寂,也不願意主動的與人連結....
我們要有一個理解往往我們情緒最為爆發的時候,就是我們覺得強烈感到受傷的時候。 這時對即將受傷的直覺,讓我們爆發出強烈的情緒,以試圖採取保護自己的方式,例如火力全開的攻擊那讓我們覺得威脅的對象,或是瞬間升起恐懼的趕緊逃跑,都是因應我們「可能致命」的危險時刻....
我不是要寫恐怖故事。而是要描寫一種在生命歷程中,我們都會遇到的處境、遭遇。 你應該不會不知道,每當有很相近的情境、相似的那些人、類似的情節,你的裡面就有一股擋都擋不住的情緒能量內爆,威力強大到也會四射到外在環境,把別人也轟個炸個來不及避開。特別在一些越親近的關係中,像是伴侶關係或親子關係...
孤寂,是生命很難迴避的感受和體會。幾乎在成長過程,我們都會有些生命階段,必然要體會到這種深刻的人生滋味。這種感受,來自一種人際上的孤單和寂寞感,發生的原因很多,像是地理上的距離導致的孤立,或是心理上的距離,所帶來的親密感失落和情感空虛。2020年一開始,全球陸續經歷了新冠病毒襲擊,孤寂的挑戰因此來臨
一個人對關係的不安和焦慮是全面性的。從個人的關係到社會性的關係(包括職場),都會讓一個人處在進退維谷、左右兩難、惶惶不安的矛盾心情中。特別是童年生長環境若缺乏對一個孩子的情感連結與回應,也就是孩子感受不到愛的存在,缺乏體會自己的生命是被重視和在乎的,是被放在心上,是被專注地互動與交流。
 華人的年節即將到來,往往在一片濃濃的年味當中,有更多心靈是充滿焦慮和不安的。 特別在現今社會,這種含有傳統習俗及家族團聚意涵的節期,遇到了社會上的個體,集體性的想要掙脫傳統束縛及框架,想要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風氣潮流,就容易在我們內心形成一種衝突及對立拉扯和震盪。有時,家是還沒回,心卻開始亂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妳/你喜歡被保護的感覺嗎? 稚嫩的孩子們,通常被大人們保護著;孩子們或許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不喜歡,但他們自然而然成為大眾認定「需要」被保護的群體。 當然,沒有被保護妥善的孩子們也是有,這或許也塑造了他們長大後不同的性格;但這牽涉到更專業的心理學,我就不多作探討。 長大後呢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嬰幼兒在哭泣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換尿布,他也需要被接納的感受、和照顧者在一起的喜悅、安全感、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產生正向關係,也需要感官的刺激使自身成長,所以在餵食及換尿布洗澡穿衣時,應該多跟嬰幼兒正向互動,投以「母性照顧」,可以溫柔擁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在做甚麼,輕柔觸摸孩子的身體部位告訴他
Thumbnail
你是否注意到,當孩子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他們的小世界可能正面臨著挑戰? 親愛的父母,當孩子在人際關係的迷宮中徘徊,我們如何成為他們的燈塔,引導他們找到溫暖的港灣? 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溫柔的對話,成為孩子心靈的守護者。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照亮孩子成長的路。 父母如何溫柔探索孩子的人際
Thumbnail
當你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用沉默構築起一道道看不見的牆,你是否曾經感到無助? 在孩子的沉默背後,隱藏著什麼煩惱和秘密?如何巧妙的邀請他們開口,又不觸碰到那份脆弱的心靈防線? 一起來探討如何巧妙拆解那道沉默的牆,讓家成為孩子心靈的避風港,共同經營一段溫暖而深刻的親子關係吧! 閱讀全文,一起探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妳/你喜歡被保護的感覺嗎? 稚嫩的孩子們,通常被大人們保護著;孩子們或許沒有想過自己喜歡不喜歡,但他們自然而然成為大眾認定「需要」被保護的群體。 當然,沒有被保護妥善的孩子們也是有,這或許也塑造了他們長大後不同的性格;但這牽涉到更專業的心理學,我就不多作探討。 長大後呢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擔憂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心煩、動怒,所以選擇不斷負荷,是我今天面見的你。 我相信,這樣的失衡踉蹌會越來越少,我願意與你一起學習相信親密關係裡的另一個人,他同樣也是願意負荷的,我願意和你一起學習放下心中的重擔,享受在親密關係裡共同面對酸甜苦辣,攜手並進構築一個有愛的家。
Thumbnail
  嬰幼兒在哭泣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換尿布,他也需要被接納的感受、和照顧者在一起的喜悅、安全感、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產生正向關係,也需要感官的刺激使自身成長,所以在餵食及換尿布洗澡穿衣時,應該多跟嬰幼兒正向互動,投以「母性照顧」,可以溫柔擁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在做甚麼,輕柔觸摸孩子的身體部位告訴他
Thumbnail
你是否注意到,當孩子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他們的小世界可能正面臨著挑戰? 親愛的父母,當孩子在人際關係的迷宮中徘徊,我們如何成為他們的燈塔,引導他們找到溫暖的港灣? 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溫柔的對話,成為孩子心靈的守護者。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照亮孩子成長的路。 父母如何溫柔探索孩子的人際
Thumbnail
當你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用沉默構築起一道道看不見的牆,你是否曾經感到無助? 在孩子的沉默背後,隱藏著什麼煩惱和秘密?如何巧妙的邀請他們開口,又不觸碰到那份脆弱的心靈防線? 一起來探討如何巧妙拆解那道沉默的牆,讓家成為孩子心靈的避風港,共同經營一段溫暖而深刻的親子關係吧! 閱讀全文,一起探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