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持續的技術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這次介紹的是持續的力量,作者為復健師,以醫學的角度闡述,幫助讀者克服拖延的習慣,持續不懈。但是經過筆者消化,只強烈推薦看完第一章,三五章加減看。

大綱,也同時是大腦機制五階段

大腦機制裡面要為五大篇,讀者可挑自己處於的階段看
  1. 覺得必須停止,卻停不了的人
「明知道不太好,但還是做了」
「知道做什麼是對自己有幫助,但就是拖延症發作,遲遲不做」
讓你的惡習持續不斷,是位於腦根部腦幹裡的中腦為核心的獎勵系統,獎勵系統會煽動你的期待,引誘你行動後又背叛你的期待,在透過提高下一個期待的機制,操控你的行為
2. 可以戒斷卻無法作主的人
「Deadline快到了,不得不做」
「被逼迫去做」
平常會脫口這類台詞的人,工作或做家事的態度都是「不得已才做」,對於腦部而言,行動由自己決定或他人決定,其作用方式完全不同,與幹勁相關的「內側前額葉皮質」這個腦區,一旦由他人決定的事情失敗,其活性會顯著降低,但是自己決定的事情即使失敗,也不會降低活性。人腦就是有這樣的機制,透過自己決定行動,打造不輕易被打敗的心
3. 停得了,也能作主,但是無法持續得人
「我就是無法持續的人」
「好多事都想做喔」
起心動念開始做一件事,但只有三分鐘熱度,這種常被認為是典型「無法持續」得人,但是這跟「幹勁」這類心志強度完全無關。總是三分鐘熱度的人,是因為給了腦部無法持續的環境所致。
腦部覺得每次行動都得對身體一一下令,實在沒有效率,所以才會將行動簡略、模式化,隨時在處理許多事情的腦部很消耗能量,為了保存能量,大腦做事實會以節省能源為優先,故無法長久持續,就是因為腦部會避免將能量花費在新事務上,會先選擇已經形成模式的既有行為。
地點、時間、工具的位置為模式化的幾項標準,若無法正確設定,將無法進行新的模式化,相反的,只要有效設定,就能讓腦部持續行動
4. 原則上能夠持續,但是會半途而廢的人
「這以前做過」
「工具一應俱全,但想到要在開始就覺得麻煩」
就先上述提到的,行動能夠持續,是因為將行動模式嵌入腦部的緣故,不需特別下功夫,身體自然的動起來,但是只要不注意,這個自然的行動就會在某個時間點因別的行動的攪局,而切換到別的行動。
故為了讓已開始的行動持續,不要半途而廢,最重要的事要做到「不做就會不舒服」的程度,這裡所謂的「不舒服」,是指身體會出現感覺怪怪的,不自然的反應,我們稱之為情緒。
所以有人一開始健身很累,到後期一天不健身,身體就覺得奇怪的程度
5. 雖然持續,但是無法有所成果的人
「持續下來了,但也沒有因此變得怎樣」
「喜歡但不在行,只是在做而已」
對腦部而言,持續行動的真正目的不是行動本身的持續,而是某些能透過那個行為獲得滿足的事。
由下而上鍛鍊腦部是最紮實的,但是每天生活忙碌,讀者的狀態可能會在五個階段來來去去,因此先認識清楚自己的腦部屬於哪個階段,依照不同時段,充分活用腦部的機制。

第一章 戒斷,取回被多巴胺控制的腦部

大家常認為,煙癮、毒癮、藥癮、酒癮,都是常見的成癮,是否覺得這些成癮離自己很遙遠呢?但事實上成癮的定義是:「對該人而言,使用某種物質,極大優先於其他曾經比較重要行為的一種生理、行為、認知現象」=過去認為生活規律一事,具備很大的價值,現在卻有更優先於它的事,即使打亂生活步調也要從事該行為的狀態。
除了毒品跟酒精,也有人具有購物、智慧型手機的癮,那件事變成一切事物的標準,而成癮最可怕的事,從事該行為時,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做那件事。
有成癮症狀的人都會說相同的話:「怎麼會變成這樣」,「意識到時已經是這樣了」,「無法回頭了」
例如,睡前滑手機,看看社群網路,追劇,一集接一集,我再打一場手遊,一不小心就半夜兩三點。
這些都是常見的成癮性質,為了不要將人生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怨嘆「怎麼會變成這樣」,一定要避免被腦中的成癮機制控制。
而成癮的原因物質,正是腦中的多巴胺在作祟,從酒精、毒品、香煙、到手機電玩、購物等生活物質,都能導致成癮。比方說看社群網站時,看到預期之外的好康資訊,雖然跟當下的你所需要的資訊無關,但是屬於「新鮮事」,而腦部因為得到了「新鮮事」預期之外的獎賞,會加強多巴胺的學習。下次漫無目的的滑FB、搜尋新聞、上PTT等,會抱持著:「可能會得到預料之外的獎賞」(抽卡遊戲、轉蛋會這麼熱門的原因),除了讓當下的大腦滿足外,也會讓多巴胺的濃度居高不下,不斷重複著「想停卻停不了」,想把所有的資訊都記錄下來,結果就是,可能跟自己無關,但還是看一下,就不停的滑臉書、看新聞、PTT
這種成癮,不只會影響生活,也會影響工作效率,比方說使用電腦工作,卻一直分心做其他事情,例如看信箱、看訊息、逛逛FB、網購等,會讓腦部消耗更多能量,腦部能使用的能量有限,若不想辦法把能量挹注在更實際的行動上,將無法擺脫總是疲勞、沒效率的現況。

要小心,不要把停不下來的事當成喜歡

我們總是認為,停不下來,會不斷做的事是因為「喜歡」,但其實不盡然,就像上述所說的,老是盯著社群網站看,並非腦部喜歡看社群網站,而是單純喜歡「預料之外的獎賞」,但此時對自己用「喜歡」的字眼,只會讓腦部以為真的在做喜歡的事,但這是非常危險的,在多巴胺的機制裡,沒有所謂的喜歡或討厭,只是因為可能獲得獎賞而做出反應。
如果對於不怎麼喜歡的事開始說「喜歡」,自己的價值觀可能會被影響。相反地,對於真正因為喜歡而作的事,多巴胺反而不發揮作用,不會鑽進細節裡,也不會殺紅了眼只想抓取,會對於喜歡的事情仔細觀察,仔細分析,帶著深厚的感情去做它。

多巴胺的意義何在?

截至如此,多巴胺變成了欺騙腦部、浪費能量、降低工作效率、成癮的原因,那為什麼腦部還會有如此的機制呢?
事實上,多巴胺是人類生存所需要的物質,當遠古時代,人類一旦空腹,腦部會對身體下達「努力抓獵物回來」的指令,從空腹狀態到辛苦找到食物,獎勵系統有所回應,就會進行多巴胺的學習,其結果就是生存得以維持。
但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大多數人對於有飯吃這種程度,已經稱不上獎勵,因此追求更令人期待的獎勵,成了多巴胺的主要任務。
更多的多巴胺資訊,可以參考附錄1,
那麼,該怎麼辦呢?有人會試著去冥想、有人會在週末外出露營、登山,對於腦部來說,可以讓多巴胺的機制復原,讓自己有時間接觸大自然,遠離虛無的期待感,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馴服多巴胺

作者提出了下列四種對治法
  1. 共享話題
想停卻停不了的原因,代表多巴胺已經強化學習,讓大腦隨時在意那件事。
比方說,家長看到孩子在打電玩,怎麼訓斥,孩子依然不為所動,因為孩子腦部因為多巴胺的關係,注意力已經過於集中在電玩上,父母的聲音只是打擾他們的噪音罷了
但是如果能先跟孩子聊聊遊戲的內容,孩子的腦部會引起變化,孩子在聊電玩的同時,也會注意到父母反應,孩子可能會試著解釋電玩,讓父母理解,這麼一來,就能夠分散盯著電玩的注意力,取得對多巴胺的主導權。
除了電玩以外,其實還有很多成癮例子,但若當事人試著去分享這件事,就會有可能將注意力分散到對方的反應上,但絕不是說:「我無法停止滑臉書」「我無法停止看信箱」,而是將你在意的事物說給別人聽,讓別人能理解。
2. 觀察細節
多巴胺的過於專注,是被迫的專注、被動的專注,比方說,問起一直逛FB的人,問玩遊戲上癮的人,FB哪裡好看,這遊戲哪裡好玩?他們的回答通常都很籠統,因為他們是被迫的專注於這些事務上。
但若是自己主動專注,就能抑制多巴胺的反應,但是,沒有經過訓練,是無法熟練控制專注力的,因此,番茄計時器就相當流行,而作者建議的是做家事,擦鞋、掃地、刷洗鍋子等,需要專注的家事即可,但不可以在做這些家事時,聽音樂或者是看手機,如果有那麼一丁點「不同時做點什麼很浪費時間」的心態出現,代表你扔在多巴胺的支配之下。 為了遠離多巴胺造成的被動專注,一定要一次只做一件事
3. 事先做好準備工作 — 零食不要直接從袋子拿出來吃
我們的生活已經受到無法預期的報酬所操控,比方說,吃零食前,可以先把袋中的零食倒在盤子上在吃,看不到袋中零食時,腦部無法推測「到底能吃多少」,而在「無法推測」的狀態下,會讓腦部期待「無法預期」的報酬。
同樣的,滑手機時,請試著專心,不要隨便滑滑,比方說,事先想好要用什麼app,想知道什麼、玩什麼,然後只做那些事。腦部就不容易期待那些虛無、無法預期的報酬。
4. 鍛鍊時間觀念 — 估算大概需要幾分鐘
多巴胺的過分專度,會剝奪其他的感覺,甚至忘記疼痛、疲倦、口渴,當中最嚴重的就是剝奪時間的感知,看過七龍珠的人都知道時光屋的故事,很多遊戲也被戲稱為遊戲時光屋,當玩家一投入遊戲,一回神,竟然已經這麼晚了。
為了不讓多巴胺剝奪時間的感覺,我們需要鍛鍊對時間的感知,從簡單的開始,不論是做家事或是工作都可以,在開始前先估計:大概OO分鐘可以完成,晒衣服大概十分鐘,這份資料大概一小時能夠打完。

第二章:自己決定,人腦無法持續被強迫的工作

生意人與上班族的差別

某位老闆與作者對話曾經提到:要讓企業成長,不能雇用上班族,得雇用生意人。
作者就請教該老闆:「生意人與上班族的差別是什麼?」,該老闆立刻回答:「能夠依照自己判斷行動的是生意人,而依照他人判斷行動的是上班族」
這裡所說的自己決定或他人決定,與「持續的技術」有很大的關係,重點就在於決策前「以什麼作為幹勁」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幹勁屬於動機,動機分為兩種: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是為了獎賞而作,為了獲得讚許而作,為了薪水或升遷而作。
內在動機是打從心底想做,源頭是因為感興趣、覺得有趣、為了自己而作。此時,獎賞的大小不會影響幹勁,是自己決定行動,屬於自我的挑戰,為了提昇自己的能力而作。
因內在動機行動的人,所獲得的成果往往會更好,因為在失敗時,兩者的差別就會顯示出來:因外在動機行動時,一旦失敗,就會輕易放棄。因內在動機行動,即使失敗也會不屈不撓的繼續下去。這個跟當事人的性格無關,而是腦部機制造成的差異。
如果是自己決定的事情,即使失敗,對腦部來說也不會構成失敗,而是想:「糟糕,這裡應該這麼做才對」,若是由別人決定行動時,一旦失敗,就會想「糟糕了,會被罵。」
這麼一來,要練就持續的功力,就要打造內在動機。
如何打造內在動機呢?

由自己做決定:

作者提了幾個教學
  1. 一早立刻做決定
在腦部最容易下決定的時段做決定,選擇行動的能力由男性賀爾蒙睪丸素負責,若是採取正在賭博的人的唾液,會發現睪丸素增加,由此可見,睪丸素的分泌物會在從事伴隨風險的選擇或重要決策時增加。睪丸素會在起床後的兩小時內自然增加,儘管女性的分泌量是男性的二十分之一,但是女性身上也有相同的週期。
因此,可以試著在早上醒來後下定決心行動。
例如,想要買東西,爬文做比較時,若是在半夜進行,花很多時間讀別人的評價,最後依舊無法做決定,這時請試著利用假日等閒暇時間一大早網購,你一定會很訝異馬上就能完成購物。
2. 寫晨間日記
晚上寫的日記多半是反省文,相較於事實的描述,反省時寫的內容多是情緒性的,但若是在早上起床後寫日記,內容會完全不一樣,早上寫的內容,是腦部判斷「重要」所留下來的記憶
(這我完全不認同,晚上寫日記,主要是記錄一整天的摘要,消化情緒,並先記錄隔天要做的事,讓自己一覺好眠)
基本上,第二章教導的訓練做決定,我幾乎都很無感,可能是日本人的文化差異,過於保守、從眾,導致需要從很多小地方訓練做決定,比方說十秒內決定要點的餐點、先吃喜歡吃的,或者留到最後吃、從反方向開始刷牙、不要塑造導師、喜歡的事情要盡量說。
這些在台灣人眼裡,應該都是在輕易不過的事情?還需要訓練嗎?

第三章 「持續」不管想不想,身體都會自己持續

此章節介紹「持續」的具體方法
我們的目標是不管想不想,都要讓身體自己「繼續」,要在腦中打造這樣的狀態,就要運用以下四項機制:
  1. 場所
一旦在某場所做了某件事,腦部會將「場所與那件事情」結合在一起記住。 例如:睡前躺在床上滑手機,腦部就會接收到行動,記住「床是使用手機的地方」,下次上床時,腦部便會啟動使用滑手機的訊號。
故想要讓好的習慣持續下去,要讓好的習慣跟某個場所做連結,比方說,在書桌前只會讀書,把手機放到別處,要滑手機,必定得離開書桌,在書桌前,沒辦法滑到手機,就如同第一章所介紹的,我們很難戒斷無意識的滑手機,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有辦法區分在哪裡做什麼事情,因此不是不能用手機,而是規定自己不要在書桌前用手機。
這樣一來,一旦坐到書桌前,腦部自然而然的就會切換行動,進入讀書的狀態,但儘管如此,我們也容易因為「今天不想讀書」的想法,而告訴自己「等想讀在去書桌坐好」。這麼一來,是無法持續讀書的。
如果你很難在假日收心讀書,請在早上醒來後,洗把臉刷個牙,就立刻往書桌走去,早上一起床就到書桌讀書,只要一點點時間就可以,因為最重要的不是專心讀書,而是在腦中建立起「已經在那個地方讀書」的事實。一旦建立起,腦部便會記住「只要走到書桌,就能立即讀書」。請務必嘗試看看
2. 時間
打造屬於自己的尖峰時刻。
如果你的生活是:傍晚沒有精神,搭車時總是打瞌睡,就寢時卻莫名其妙精神飽滿,這種稱之為社會性時差。
若是想改進,需要4–6–11小時法則:起床四小時內看到陽光,六小時內閉目養神,十一個小時後調整姿勢(改變人生的睡眠法則/麥浩斯),這個睡眠法則已經被廣泛運用在各種不規律工作的場合,讓工作能夠安全且確實地完成。
4–6–11法則
腦部機制受到褪黑激素這個賀爾蒙所影響,會在見光後的十六小時想睡覺。晚上的睡意只能在早上培養,因此醒來後要儘快見到陽光,打造屬於自己的早晨。
接著,腦部在一天中會有兩個無法工作的時段,也就是起床八小時後與二十二小時候,這是睡眠物質所形成的睡眠 — 覺醒週期的影響,在想睡覺前閉上眼睛,就能在之後讓腦部清楚覺醒。
起床六小時候是一個參考點,所以午休時段是機會,可以做著閉目養神十到三十分鐘在出現睡意前先休息。
而最重要的是,改變在傍晚睡覺的習慣!
生理節律
腦部與身體裡,有兩種生理時鐘,一種為90分鐘的生理時鐘,故上課或者研習以90分鐘為主,因為腦力工作能夠持續的極限是90分鐘。而這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另一個生理時鐘為長日節律。例如,開始一件新事件三天就放棄,稱為三分鐘熱度,若是達成3.5天,那麼新建立的習慣則會比較穩固。
持續四天的下一個目標是十四天,也就是兩週。
晚上沒有睡意,精神很好的人,利用4–6–11睡眠法則,就能在不到兩週內,就寢前會感到昏沉想睡,原本閉上眼睛到入睡得花1小時,但是會有幾天30分鐘內就能睡著,這類的小變化開始出現。
有人說,十四天很難堅持,但其實,生理節律不是只看一天,而是會跟著過半數的節律做調整。一個星期七天當中,只要實際做了過半數的四天以上,其他天的節律也會自然的調節。
相反的,努力的三天,剩下的四天沒做,大腦會以沒有實作的日子為節律基準。因此,一般人在培養新的習慣,想要實作事情時,請盡量找出一週內最容易實現的日子,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假日,或者是平日比較早返家的日子,不用想著每天都要做到,要想辦法做到過半數就贏了。
3. 動作和言語
是否曾經說過:「不做xx不行」
這句話其實會讓腦部更混亂,請試著改成:「要做XX」,而且試著講出來,不要在心理囡囡自語,研究顯示,講出來跟在心理反覆念,講出來的效果對於腦部的幫助遠比後者強大。前者往往能讓腦部與身體合一。
  • 眼前的動作比長遠的目標更重要
比起大目標,盡量把握當下,將大目標切成小目標,一步步的實現。

第四章:持續在持續,即使環境或生活型態改變,也不停止持續的方法

作者建議盡可能別喝冰水。
非常無感的一章,可能日本氣候跟台灣不一樣,所以對於作者提到環境的變化,筆者我是完全無法感受到

第五章 透過持續提高成果

不管發生什麼是,都能積極想到「這對XX有所幫助」的人很令人羨慕。
其實這種人的想法不見得都是積極、正面的,他們厲害的是能夠找出行動的關聯性,進而建立更強大的組塊,而組塊可以引起更多的幹勁
比方說一家公司會了健康經營,鼓勵員工每天若是能走一萬步,就能獲得休假。
A員工聽到,因為可以休假,會努力走路幹勁十足。
B員工的反應不一樣,不只是對休假有反應,還會思考休假對自己的意義,把休假當做是跟家人共渡時光的目標之一。因此,可以獲得「與家人共渡時光」的所有行動都是獎賞。因此努力走路、減少加班早點回家、安排好時間在休假前把工作完成都是獎賞,所以每件事情都積極去做。
這兩個人的差別是:相對於A聚焦在眼前的行動,B看到的是所有有關的行動。
像B這樣,能將眼前的資訊抽象化,解讀成更大分類的能力。
人類不會只從一件事情上學到一項,透過將「一件事情」歸納到大組塊中,就可以從一件事情學到許多事情,這才是可以在人生中持續重要「事情的能力」
A與B在承接一項無趣工作時的反應也不一樣
A對於無法獲得獎賞的無趣工作提不起勁,但是B會從上一層的分類來看待無趣的工作。
比方說,被交代整理與自己無關的會議資料。B此時會看出整理會議資料的更高一層分類是「整理訊息,製造出清楚易懂的資料」,認為可以練習製作清楚易懂的資料。所以對B來說,這項無趣的工作變成了有意義的工作。若能鍛鍊出這個能力,不管處境如何,都能持續行動,都能將每像行動化為自己的資產。

隨時想到,這是為了XX的練習。

不論是成功的運動員、創業家,難免都會遇到狀況不好或者是低潮時,此時他們都會說:這是為了以後的鋪路。為了推廣XX,已經知道需要YY
不管如何,他們都會把這次失敗,當成是下次的養分
儘管很心靈雞湯,但對於大腦來說,就是持續不歇的動力,所以書店的暢銷書往往都是心靈雞湯的書。
附註:

做什麼都意興闌珊時,可能是貧血

埋首做事時,腦內會分泌為多巴胺的物質,一般最常見的是談戀愛時,多巴胺會大量增加,讓人們可以不在乎他人眼光,把心思都放在喜歡的人身上。
如果你最近對什麼事情都意興闌珊,茫然的度過每一天,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有時候不是因為你長大、不是因為被當社畜,只是因為腦中的多巴胺分泌不夠。
事實上,多巴胺的製造過程需要鐵,酪氨酸這個物質會透過鐵離子生成多巴胺,也就是說,缺少鐵會造成多巴胺的不足。
而鐵是人類無法合成的物質,只能藉由食品外部補充。從生物學觀點看,缺少幹勁,可能是因為鐵的攝取量不足,故意興闌珊的讀者,可以試著補充鐵,讓自己的大腦跟身體更能合一,讓堅持的力量更容易持續下去。
筆者感想:
一開始很期待,想說有不同的角度來講持續的技巧,但看完後有些失望,雷聲大雨點小阿!!!前面第一章講解上癮的地方很不錯,我也做了特別多的筆記,但第二章教導如何持續,打造內在動機,似乎是文化風氣不同,我完全無法接受作者的建議,第三章又恢復正常,透過打造場所環境,讓大腦可以一到此場所,就很快速的進入工作模式等技巧,在很多書都要提到過。第四章可以跳過,第五章又感覺回到第二章,是在打造內在動機。第五章內容還更適合放在第二章呢!但說到內在動機的佼佼者,我認為原子習慣講的更有說服力,更吸引人,下次的讀書心得就會來介紹原子習慣囉
avatar-img
3會員
19內容數
希望能一個禮拜新增一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ow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完後的心得,我只能說標題跟內文不符合,單純看標題,我以為這本是教人如何從海量的資訊中,挑選對自己有用的概念、抑或是如何快速的讀完一本書 但其實內容更像是:如何讀一本書,吸收一本書。
此篇為學習如何學習:讀後心得(上)的下集,將會介紹第九章到第十六章,並且做完總結。
每個人或許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用過一些學習的技巧、方法,但其實都沒有一個系統性的整理。作者會在此本書中,有順序性、系統性的一一介紹這些技巧,教導人如何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學習
看完後的心得,我只能說標題跟內文不符合,單純看標題,我以為這本是教人如何從海量的資訊中,挑選對自己有用的概念、抑或是如何快速的讀完一本書 但其實內容更像是:如何讀一本書,吸收一本書。
此篇為學習如何學習:讀後心得(上)的下集,將會介紹第九章到第十六章,並且做完總結。
每個人或許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用過一些學習的技巧、方法,但其實都沒有一個系統性的整理。作者會在此本書中,有順序性、系統性的一一介紹這些技巧,教導人如何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學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五島市位於長崎縣,東中國海上五島群島西南部,轄區中的有人島嶼包括福江島、久賀島、奈留島、椛島、嵯峨島、黃島、赤島、島山島、蕨小島、前島,此外無人島男女群島、黑島也屬於五島市。 五島市位於九州最西端,距長崎縣以西約100公里。它位於五島列島西南部,由152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420.12平方公里,
作為碩博士在學學生,如何有效地達成研究目標是學術生涯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要在學術領域取得成果,必須掌握三個關鍵元素:一個清晰具體的「研究目標」、一個彈性實用的「研究計畫」、以及每日持續進行的「研究行動」。這三者共同奠定了成功完成論文或研究項目的基石。 ▋清晰具體的研究目標 研究的起點是確立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本文介紹呢喃貓和鏈習生課程,將舉行直播分享抓抓到的強勢幣邏輯,以及解答學員的常見問題,包括如何有效學習技術分析、如何判斷真假突破等。直播連結和時間詳見內文。
Thumbnail
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記錄知識成為許多人關心的問題。許多書籍和專家推薦各種最新的工具和方法,讓我們不禁覺得只要掌握了某種技術,就能輕鬆應對信息洪流。然而,真相往往並不如此簡單。持續不斷才是長期有效的關鍵。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五島市位於長崎縣,東中國海上五島群島西南部,轄區中的有人島嶼包括福江島、久賀島、奈留島、椛島、嵯峨島、黃島、赤島、島山島、蕨小島、前島,此外無人島男女群島、黑島也屬於五島市。 五島市位於九州最西端,距長崎縣以西約100公里。它位於五島列島西南部,由152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420.12平方公里,
作為碩博士在學學生,如何有效地達成研究目標是學術生涯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要在學術領域取得成果,必須掌握三個關鍵元素:一個清晰具體的「研究目標」、一個彈性實用的「研究計畫」、以及每日持續進行的「研究行動」。這三者共同奠定了成功完成論文或研究項目的基石。 ▋清晰具體的研究目標 研究的起點是確立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本文介紹呢喃貓和鏈習生課程,將舉行直播分享抓抓到的強勢幣邏輯,以及解答學員的常見問題,包括如何有效學習技術分析、如何判斷真假突破等。直播連結和時間詳見內文。
Thumbnail
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記錄知識成為許多人關心的問題。許多書籍和專家推薦各種最新的工具和方法,讓我們不禁覺得只要掌握了某種技術,就能輕鬆應對信息洪流。然而,真相往往並不如此簡單。持續不斷才是長期有效的關鍵。
Thumbnail
拖延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對許多人都帶來挑戰。本文深入探討了拖延的心理學原理和影響,並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解決方案。通過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拖延行為的根源。無論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克服拖延都是實現個人成長和成功的關鍵。閱讀本文,探索如何戰勝拖延,開啟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