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4、品牌廣度拓展的方式?

EP.14、品牌廣度拓展的方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這個問題十個業主有九個來信,另一個跑去問別人,別笑,這是真的,大家都覺得問問題很丟人,但不問怎麼會有方向,而且你是圓是扁,我根本不曉得。

現在品牌創業的模式,大部分的比例都是從網路銷售開始,很少一開始就開立實體店面經營,當然餐飲業除外,門店是必要條件。在網路創業的進程,當產品、銷售模式、營運模式都已經建立完成,通常會卡在如何讓更多人去認識品牌,然後就開始迷思投放廣告,投越多、就越快有業績、越快發大財,但真的有嗎? 可以問問看身邊那些投放過廣告的朋友,事實是不是如此。

拓展品牌廣度除了投放廣告,可以朝異業合作、公益活動、贊助品牌等等去規劃。異業合作選擇上,可以挑與自己品牌受眾相同的品牌去做,將兩方的消費做互換的行為,互相拉抬銷售與曝光度,這是最快也是最省成本預算的推廣方式,通常效果都不錯。

公益活動與贊助品牌的曝光,只要活動本身的內容可以跟品牌搭上邊,就可以去提案參與,品牌的正面加分效果會提升不少,最大的重點在於可以拿到企劃活動的元素,將活動的照片與文宣內容做成品牌行銷的素材,善用品牌與品牌的加乘效果。如果活動中有其他知名品牌參與,更是吸粉的最佳模式,新創品牌有多少機會可以與知名品牌齊名,機會難得。
當然直接發試用品也是一種方式,但廣發的方式通常比較難去打到真正需要的族群,回購率通常也不會太好,成本太高。

投放廣告是必須的,但不是大撒鈔票去導引流量,將預算放到關鍵字、再行銷、電子報等等的效應會比衝流量的轉單率來的更好,新創品牌的資金是經不起導流量的廣告預算耗損,會讓品牌的經營壽命縮短。

關鍵字與再行銷也是SEO後的成果,更是內容行銷的基礎,當你將這些內容做好做滿,市場會慢慢的擴展,品牌廣度會越來越寬闊,當有一定的消費受眾、穩定的業績支持,再考慮導流量這件事,只是將前後順序調整,成效就會有所不同。

我是葛捷思,如果你喜歡請按讚+分享。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私訊,我會儘快做成陰影送給你。

avatar-img
葛捷思品牌經營學的沙龍
153會員
272內容數
職場嘛,就是一個賺錢生活的地方,沒這麼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說服我們該怎麼做,決定要怎麼做的只有自己。 老闆的思維在我們身上不一定有效,誰說每個人都嚮往當著大老闆的生活,其實你的日子通常比這些人更精采,我們,只是不想炫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近期在廣告後台的數據觀察上,不難發現FB與IG的直接轉換率有明顯的下滑,若只有單純在自媒體平台上投放廣告的企業主,肯定非常的有感。 但如果有耕耘ADS的品牌方,會發現預算的消耗上比以往來的更快,Pmax的銷售表現上也有持續上升的樣貌,這一切的數據的連動關係,很有可能來自於META開放搜尋的功能。
現在自媒體廣告投放很難有突出的效益,就是穩定的轉換,不會大好、但也壞不了,這種莫名其妙的成效,來自於各個小眾轉換的結果。  回想一下,這一兩年來你追蹤自媒體、你訂閱的YOUTUBER,身邊的朋友是不是都開始不太熟悉,有時候話題都不一定能
不論哪種廣告,GOOGLE ADS、聯播網、FB+IG投放,開始漸漸分不清楚轉單來源的依據,界線越來越模糊。廣告關了,短連結的轉單還是持續會有績效;放大FB的投放預算,結果是ADS、聯播網的轉單率提高了,FB卻因為預算提升,造成ROAS下滑。
近期在廣告後台的數據觀察上,不難發現FB與IG的直接轉換率有明顯的下滑,若只有單純在自媒體平台上投放廣告的企業主,肯定非常的有感。 但如果有耕耘ADS的品牌方,會發現預算的消耗上比以往來的更快,Pmax的銷售表現上也有持續上升的樣貌,這一切的數據的連動關係,很有可能來自於META開放搜尋的功能。
現在自媒體廣告投放很難有突出的效益,就是穩定的轉換,不會大好、但也壞不了,這種莫名其妙的成效,來自於各個小眾轉換的結果。  回想一下,這一兩年來你追蹤自媒體、你訂閱的YOUTUBER,身邊的朋友是不是都開始不太熟悉,有時候話題都不一定能
不論哪種廣告,GOOGLE ADS、聯播網、FB+IG投放,開始漸漸分不清楚轉單來源的依據,界線越來越模糊。廣告關了,短連結的轉單還是持續會有績效;放大FB的投放預算,結果是ADS、聯播網的轉單率提高了,FB卻因為預算提升,造成ROAS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