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關於單親媽媽殺子案:同理心一向不是好法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孩童無辜地被殺害,當兇手因為精神鑑定逃過死刑,當犯人冷血地在法庭上說出「在台灣,殺一個兩個不會判死」時,想到孩子最後的驚恐,想到親人悲痛的際遇,你是否也巴不得這些兇手今天就接受制裁?

如果,你同時也對殺子的單身媽媽感到同情,那希望你往後聽聞那些媒體上惡貫滿盈、萬死不惜的殺人兇手時,也能想想,這些看似泯滅人性的兇手,其實也有著自己的人生故事,只是我們不知道,或是無法同理。

但透過這次的事件,至少我們應該學習到,同理心並不是好的法官,每個人能同理的對象及情緒都不同,推己及人關懷他人是好事,但如果涉及到傷害、刑罰或是死刑的判決,把同理心當成標準只會造成更大的混亂。

一向關心兒少的隋棠,也在社群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向關心兒少的隋棠,也在社群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曾經有個思想實驗是這樣的:他們請受試者考慮是否要將一位名叫雪莉的癌症女孩治療順位往前移,然後給予受試者兩種不同指示;一組告訴他們「請多考慮女孩的心情」,另一組則告訴他們「請做出客觀的判斷」,然後他們同樣聆聽雪莉描述自己痛苦的人生。

實驗結果很顯著,即使研究者提醒受試者「把雪莉往前移,等同另一名孩子順位會往後」,但是考慮心情的那組仍有3/4願意把雪莉的順位提前,而客觀組只有1/3願意這麼做,耶魯大學的心理系教授Paul Bloom為此下出結論:

同理心不會提升我們對公平的追求,反而使我們僅僅將目光集中在同理對象上,即使犧牲他人公平的權利也在所不惜。

就像這次,我們見到許多能夠同理母親立場的人,對他們來說這是無可奈何的人倫悲劇(較少考慮孩子的犧牲);我們見到許多不能同理母親的人,他們憤怒地認為殺死至親是罪無可赦(較少考慮母親的犧牲);我們也見到許多同理孩子的人,出生不由孩子決定,連死,都還走得不明不白,但同理孩子的人裡,也還分成認為孩子會體諒媽媽,以及認為孩子不能原諒媽媽的。

誰是對的?誰是錯的?我想沒有人說得清楚。如果同理心是我們的法官,那一條生命就取決於一個不清不楚、因人而異的標準,兇手是生是死、還有沒有人性、能不能教化?這些不由他的自由意志決定,也不由他的客觀作為決定,反而是取決於法官過去的經驗及性格,能否讓法官理解被告的人生故事。

更有甚者,我們聽到的故事,還常常不是完整的故事。

幼時父母離異、父親不出門賺錢、國小畢業就出來上班養家,10年內就換了23次工作,最後精神崩潰;在學校遭同學霸凌,產生輕度學習障礙,導致職場上屢屢受到歧視,逐漸產生思覺失調,無法意識到自身行為對錯。他們最終都成了殺人犯,他們犯的罪人盡皆知,但他們的人生故事卻沒多少人知道。如果媒體不報導,那麼今天這一位悲痛掙扎的母親,也不過就是冷血弒親的人魔。

當然,有著罪無可赦的犯人,又或者,殺人兇手多少都有著令人痛惡的一面,但不代表這就是他們的全部。沒有人可以面面俱到地評斷另一個人,很多時候我們聽不到另一面的故事,更多時候,我們根本不關心這些故事,我們逃避解決問題,盡量把世界想像得簡單,彷彿一句殺人償命就能了事。

但真的簡單嗎?如果你也覺得這次單親媽殺子案是一個沒有清楚對錯的道德難題,那其實,絕大多數的死刑判決都同樣充滿爭議,不是單純比比看誰比較可憐就能妄下結論,究竟我們有什麼理由非得死刑不可?

再說一次,發揮同理心去關懷他人是好事,但把同理心用在情緒、用來傷害另一個人,甚至要藉此論斷一個人的生死,那只是拿一個混亂的標準製造更多的混亂,在一個珍惜人的社會裡頭,無論對象是誰,生死都不該是這麼隨便的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紀餘-avatar-img
2020/11/29
"同理心" 其實是說者自己的投射啊! 哪能作為判斷的標準呢? 像: 很容易可憐別人, 幫助他人 (不顧自己的情況、資源等) 的人, 自己就是很可憐, 很需要人家幫助的,----人們做出來的行動, 是呈現自己的狀況, 不只是對方多可憐, 他多有愛心. 如果說他很好心, 他是好人, 甚至讚美、表揚他的話, 會促使他再去做更多耗費他資源的事情, 讓他自己的情況更糟, 更可憐.
在這個網路同溫層的時代,反而更容易理盲,一個意見領袖出來大聲疾呼,同溫層們馬上就當應聲蟲,根本就不會去判斷是非對錯。所以在這個時代更需要反思的力量,不要馬上去按讚、轉傳。您這篇文章光標題就值得收藏了,也謝謝您仔細的分析!
林艾德-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1/28
謝謝您!
猫の日常-avatar-img
2020/11/27
有道理,同理心是情感層面的共鳴,跟誰共鳴,並沒有標準,就不成條理。以結果論,某人殺了某人,這點若罪證確鑿,總不會說「某人沒被殺」「某人沒殺人」。
林艾德-avatar-img
發文者
2020/11/28
同意,同理心都問題就在它很難客觀
avatar-img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2024/05/24
現在有些人開始喊著要衝進立法院,其實從馬英九第二任期一直到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大叔阿姨們都是在街頭上學到何謂「公民不服從」,後來台北法院在太陽花一審無罪判決中,曾給出公民不服從的七大要件
Thumbnail
2024/05/24
現在有些人開始喊著要衝進立法院,其實從馬英九第二任期一直到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大叔阿姨們都是在街頭上學到何謂「公民不服從」,後來台北法院在太陽花一審無罪判決中,曾給出公民不服從的七大要件
Thumbnail
2024/05/23
當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議場發言時,指出立院外的主辦單位已經宣布人數超過8千人,國民黨立委們則刻意地發出訕笑試著激怒他,而原本在開直播的黃國昌,聽到周圍國民黨立委的笑聲立刻也陪著笑,同樣的笑容,也曾出現他得知柯文哲要他當法務部長時,也曾出現在傅崐萁友好地摸了摸他的頭後。
Thumbnail
2024/05/23
當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議場發言時,指出立院外的主辦單位已經宣布人數超過8千人,國民黨立委們則刻意地發出訕笑試著激怒他,而原本在開直播的黃國昌,聽到周圍國民黨立委的笑聲立刻也陪著笑,同樣的笑容,也曾出現他得知柯文哲要他當法務部長時,也曾出現在傅崐萁友好地摸了摸他的頭後。
Thumbnail
2024/01/16
根據台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8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
Thumbnail
2024/01/16
根據台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8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有個故事告訴我們未審先判有兩種 • 有推究犯罪者的心跡而予以原諒的判法,也有追究似乎沒有犯罪的人的心跡而加以聲討的判法。故事如下: 《春秋》有推究犯罪者的心跡而予以原諒的判法,也有追究似乎沒有犯罪的人的心跡而加以聲討的判法。 這少婦的本心究竟如何不知道,而身體則沒有玷污。 聯想
Thumbnail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有個故事告訴我們未審先判有兩種 • 有推究犯罪者的心跡而予以原諒的判法,也有追究似乎沒有犯罪的人的心跡而加以聲討的判法。故事如下: 《春秋》有推究犯罪者的心跡而予以原諒的判法,也有追究似乎沒有犯罪的人的心跡而加以聲討的判法。 這少婦的本心究竟如何不知道,而身體則沒有玷污。 聯想
Thumbnail
遇到不公不義的事情會產生悲憤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我們將受難者及受難者家屬當作來自同一個根的家人,在家人面對極大的恐懼時,我們理當感到難過甚至憤怒。
Thumbnail
遇到不公不義的事情會產生悲憤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我們將受難者及受難者家屬當作來自同一個根的家人,在家人面對極大的恐懼時,我們理當感到難過甚至憤怒。
Thumbnail
我讀這本小說時,強烈感受到這些事件離我們好近好近,沈浸於每個人物(的掙扎),後座力很強。
Thumbnail
我讀這本小說時,強烈感受到這些事件離我們好近好近,沈浸於每個人物(的掙扎),後座力很強。
Thumbnail
日前,因為一起單親媽勒死2子案的判決,引起輿論嘩然。看到合議庭的判決內容,想到日劇《坡道上的家》的相似案件,在這,僅就兩個法官的不同判決來看判決下的思維。
Thumbnail
日前,因為一起單親媽勒死2子案的判決,引起輿論嘩然。看到合議庭的判決內容,想到日劇《坡道上的家》的相似案件,在這,僅就兩個法官的不同判決來看判決下的思維。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在這個速食世代,我們追求的是快速吸收資訊 看完一個簡短標題後我們就會立即下各種判決 「16歲少女未婚懷孕,一定是女生不檢點」 「未結婚就懷孕,人生一定很慘」 「身型肥胖就減肥,這麼不努力誰會喜歡」 「求愛不遂而已,不用自殺吧也太軟弱了吧」 之後可能轉發到其他群組再加以討論 成為你和朋友茶餘飯後的話題
Thumbnail
在這個速食世代,我們追求的是快速吸收資訊 看完一個簡短標題後我們就會立即下各種判決 「16歲少女未婚懷孕,一定是女生不檢點」 「未結婚就懷孕,人生一定很慘」 「身型肥胖就減肥,這麼不努力誰會喜歡」 「求愛不遂而已,不用自殺吧也太軟弱了吧」 之後可能轉發到其他群組再加以討論 成為你和朋友茶餘飯後的話題
Thumbnail
該檢討的是體制或者社會看待這種問題的「心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過度「問題解決」或「任務中心」的服務,窮就給錢、失業就找工作、有心理問題就看精神科,服務偏向「看得到」的問題,憂鬱、失業、經濟困難看得到,但是照顧子女的情緒壓力看不到,因為孩子看起來沒問題,有正常上學,也沒有身心凌虐,就被忽略了。
Thumbnail
該檢討的是體制或者社會看待這種問題的「心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過度「問題解決」或「任務中心」的服務,窮就給錢、失業就找工作、有心理問題就看精神科,服務偏向「看得到」的問題,憂鬱、失業、經濟困難看得到,但是照顧子女的情緒壓力看不到,因為孩子看起來沒問題,有正常上學,也沒有身心凌虐,就被忽略了。
Thumbnail
透過這次的事件,至少我們應該學習到,同理心並不是好的法官,每個人能同理的對象及情緒都不同,推己及人關懷他人是好事,但如果涉及到傷害、刑罰或是死刑的判決,把同理心當成標準只會造成更大的混亂。
Thumbnail
透過這次的事件,至少我們應該學習到,同理心並不是好的法官,每個人能同理的對象及情緒都不同,推己及人關懷他人是好事,但如果涉及到傷害、刑罰或是死刑的判決,把同理心當成標準只會造成更大的混亂。
Thumbnail
許芝綺指出,吳女與2子女是列冊低收入戶,每個孩子每個月有2802元的補助,去年跟今年都有領取補助的紀錄,勞健保也不用自付額,而學校也提供5千元的急難金,吳女也說自己還有約半年的積蓄,並暫居在娘家的哥哥家中。
Thumbnail
許芝綺指出,吳女與2子女是列冊低收入戶,每個孩子每個月有2802元的補助,去年跟今年都有領取補助的紀錄,勞健保也不用自付額,而學校也提供5千元的急難金,吳女也說自己還有約半年的積蓄,並暫居在娘家的哥哥家中。
Thumbnail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確定的一件事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絕不只是底層那些陷落者的問題 ......
Thumbnail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確定的一件事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絕不只是底層那些陷落者的問題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