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死刑的判決結果滿足被告期待時,那還算是懲罰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死刑的判決結果滿足被告期待時,那還算是懲罰嗎?

打下這個提問後,我決定弄清楚刑法存在的目的。

我試著找尋幾個關鍵字,卻仍無所獲。帶著這個疑問,我想先寫下對於單親媽媽勒死孩子遭判死刑這個社會案件的看法。

我第一個好奇是,如果被告真的如同她的辯護律師所說「希望法院可以判死刑,讓她可以去陪小孩。」(註1)那現在的判決結果,剛好讓被告心想事成,那這個懲罰,真的有用嗎?

法院的判決新聞稿提到「將其永久隔離於社會,以儆來茲並藉此保障善良人民的權益的期待」(註2),所以判處被告死刑,滿足她所希望的事情,這能讓她反省悔過從此不再犯嗎?還是只是透過死刑,讓她離開人世,以確保她沒有行為能力,所以不再犯?

為了保護良善人民的權益,所以法官對被告處以死刑,但這樣的懲罰對被告來說,恐怕只是達成心願的了結,如果真的要懲罰她,也許判處無期徒刑,讓被告承受思念孩子的苦痛與自責,並帶著這份愧咎,繼續活下去,這對她來說,可能比判處死刑要來的痛苦,或許更能夠達到懲罰的手段。

但,這真的是刑法的目的嗎?我們為什麼要處罰人民?是為了預防勝於治療,不讓人民誤入歧途?還是為了創造祥和安樂的社會,犯錯者通通隔離,與好人一世無關?又或是樹立一套模範,要人民以不犯法為前提的要求生活?

談到刑法存在的目的也許離這個社會案例有些遠了,但我認為必須得思辯刑法存在的目的,才能夠談案件判決,且每一個判決都是,而不是基於「為維護社會秩序及確保民眾生命安全,以及告慰死者之靈於萬一,認被告所犯殺人罪,已罪在不赦,求其生而不得,有與社會永久隔離之必要」註(3)這樣的理由,來判死刑。

但同一件事,肯定有不同的立場,如果看完辯護律師的發文後,建議也可以閱讀與律師完全對立的這篇文章,必須說我看完之後,一度以為是兩個不同的人,寫這篇文章的網友與被告應該有某種程度的關係,才能夠寫出我們所不知道的被告,讓被告的形象(無論好壞)更立體化。

判決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條人命的去留,掌握在法官的手中,我相信法官在給出死刑這個判決前,應該也經歷各種掙扎糾結,甚至無數次的自我懷疑,但我終究不是法官,這個推論也不能代表他的想法,希望這個社會案例可以不只讓大家用「單親媽媽好冷血」或「單親媽媽辛苦了」,如此單薄的一兩句作為結論,而是練習不斷換位思考,試著去想想被告的苦、死者家屬的痛、辯護律師的不平、檢察官的氣憤、法官的猶豫,否則輿論滿天飛,一不小心,我們就會掉入陷阱。

最後,對於一開始的提問,想求處死刑的被告與判決結果的關聯,我還是沒有答案,一如這個判決,從意外的發生前到發生後,都被各種盤根錯節的問題環繞,不容易解,事件關係的每一個角色,都不容易。


註1:辯護律師原文已刪除,但有其他律師轉貼其原文,詳情可參考連結

註2:原出處於「肆、論罪科刑之依據」的最後一行,詳情可參考連結

註3:與註2同連結,出處於「肆、論罪科刑之依據中的三、量刑之審酌的(四)綜上所述第八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陸雨薇的沙龍
0會員
7內容數
90年8月26日,我的爸爸發生一場意外,命,是撿回來了,但「爸爸」卻再也沒回來了,變成另一個我們不認識的「爸爸」,我的家從此不一樣,對於幸福的想像也被改變了。 過去的十幾年,我從來沒有嘗試理解他,連父愛蕩然無存的辯解都沒有聽過,這對他並不公平,我想試著把消失的爸爸找回來,重新建立我們的關係⋯⋯。
陸雨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0/06
早上在一陣奔波與匆忙中,拖著行李風塵僕僕地到了新竹,甫出電梯拖著行李正要走往病房區,就先聞病人老爸其聲,悠哉的倚靠牆壁活力的打招呼,毫無病人樣,也好。
2023/10/06
早上在一陣奔波與匆忙中,拖著行李風塵僕僕地到了新竹,甫出電梯拖著行李正要走往病房區,就先聞病人老爸其聲,悠哉的倚靠牆壁活力的打招呼,毫無病人樣,也好。
2023/03/06
好像總是這樣,我們欣羨、忌妒別人擁有自己擁有不到的,卻總是忘記自己手上也許同樣拿著一副別人想拿也拿不到的好牌。
2023/03/06
好像總是這樣,我們欣羨、忌妒別人擁有自己擁有不到的,卻總是忘記自己手上也許同樣拿著一副別人想拿也拿不到的好牌。
2021/06/16
  該從何說起呢?休息的這一年,常常有靈感湧現的時候,但就只是在腦袋,真要輸出靈感時,卻又荒蕪一片。想說的太多,能寫的卻不多。  
2021/06/16
  該從何說起呢?休息的這一年,常常有靈感湧現的時候,但就只是在腦袋,真要輸出靈感時,卻又荒蕪一片。想說的太多,能寫的卻不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為什麼說:"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個人的見解是…事實已經產生,判決並不會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判決的存在為的是"對於被告的處罰"。因此即使是相同的罪,相同的事,會因為被告的狀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因此"可教化,有悔悟",可以得到比較輕的判決,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雖然本人不認同,也存在"因為
Thumbnail
為什麼說:"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個人的見解是…事實已經產生,判決並不會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判決的存在為的是"對於被告的處罰"。因此即使是相同的罪,相同的事,會因為被告的狀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因此"可教化,有悔悟",可以得到比較輕的判決,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雖然本人不認同,也存在"因為
Thumbnail
如果要符合人民期待,那就是「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一命償一命。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律並不是這樣設計的。
Thumbnail
如果要符合人民期待,那就是「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一命償一命。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律並不是這樣設計的。
Thumbnail
討論廢死議題前,我們首先得對死刑有個明確的定義,根據維基百科上的闡述,是指國家機關或政治團體,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剝奪生命權作為刑罰的處罰方式。這段敘述裡面,牽涉到了國家、法律、權力、剝奪、及生命權這幾個關鍵字,而這些關鍵字將會在後續的討論中,因為不同的立場,而有不同的解釋。
Thumbnail
討論廢死議題前,我們首先得對死刑有個明確的定義,根據維基百科上的闡述,是指國家機關或政治團體,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剝奪生命權作為刑罰的處罰方式。這段敘述裡面,牽涉到了國家、法律、權力、剝奪、及生命權這幾個關鍵字,而這些關鍵字將會在後續的討論中,因為不同的立場,而有不同的解釋。
Thumbnail
明明人是他殺的,為什麼還有律師要幫他說話?明明火是他放的,為什麼還有律師願意陪同偵訊?明明車是他開的,為什麼還有律師要說他沒酒駕?你以為我會認真從憲法上的權利義務開始談起嗎?不會啦,我擔心講這種太抽象的,大家會直接滑下一篇,這邊文章將以實習律師的角度討論這件事情。
Thumbnail
明明人是他殺的,為什麼還有律師要幫他說話?明明火是他放的,為什麼還有律師願意陪同偵訊?明明車是他開的,為什麼還有律師要說他沒酒駕?你以為我會認真從憲法上的權利義務開始談起嗎?不會啦,我擔心講這種太抽象的,大家會直接滑下一篇,這邊文章將以實習律師的角度討論這件事情。
Thumbnail
在看這份實務見解前,需要先具備下列知識:對於法院的判決不服,可以在法定上訴期間內提起上訴,而若要提起上訴必須具備「上訴利益」,也就是說當受到不利益的判決時,提起上訴是為了獲得相較於不利益判決,較有利的判決結果。例如原判決遭判決三年有期徒刑,受判決的被告提起上訴,認為對於原判決在認定事
Thumbnail
在看這份實務見解前,需要先具備下列知識:對於法院的判決不服,可以在法定上訴期間內提起上訴,而若要提起上訴必須具備「上訴利益」,也就是說當受到不利益的判決時,提起上訴是為了獲得相較於不利益判決,較有利的判決結果。例如原判決遭判決三年有期徒刑,受判決的被告提起上訴,認為對於原判決在認定事
Thumbnail
每當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的時候,記者與民眾們最最最關心的就是對於被告的羈押有沒有獲准,但大多數的人卻常將羈押當成了入監執行,就算是再多的法普文章說明羈押的意義內容及要件,都還是很難導正這樣的觀念,可能是因為羈押這樣的制度有太多太濃厚的「處罰性」色彩在裡頭了,總讓人覺得當被告被羈押,幾乎就是有罪確定了
Thumbnail
每當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的時候,記者與民眾們最最最關心的就是對於被告的羈押有沒有獲准,但大多數的人卻常將羈押當成了入監執行,就算是再多的法普文章說明羈押的意義內容及要件,都還是很難導正這樣的觀念,可能是因為羈押這樣的制度有太多太濃厚的「處罰性」色彩在裡頭了,總讓人覺得當被告被羈押,幾乎就是有罪確定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