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死刑的判決結果滿足被告期待時,那還算是懲罰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死刑的判決結果滿足被告期待時,那還算是懲罰嗎?
打下這個提問後,我決定弄清楚刑法存在的目的。
我試著找尋幾個關鍵字,卻仍無所獲。帶著這個疑問,我想先寫下對於單親媽媽勒死孩子遭判死刑這個社會案件的看法。
我第一個好奇是,如果被告真的如同她的辯護律師所說「希望法院可以判死刑,讓她可以去陪小孩。」(註1)那現在的判決結果,剛好讓被告心想事成,那這個懲罰,真的有用嗎?
法院的判決新聞稿提到「將其永久隔離於社會,以儆來茲並藉此保障善良人民的權益的期待」(註2),所以判處被告死刑,滿足她所希望的事情,這能讓她反省悔過從此不再犯嗎?還是只是透過死刑,讓她離開人世,以確保她沒有行為能力,所以不再犯?
為了保護良善人民的權益,所以法官對被告處以死刑,但這樣的懲罰對被告來說,恐怕只是達成心願的了結,如果真的要懲罰她,也許判處無期徒刑,讓被告承受思念孩子的苦痛與自責,並帶著這份愧咎,繼續活下去,這對她來說,可能比判處死刑要來的痛苦,或許更能夠達到懲罰的手段。
但,這真的是刑法的目的嗎?我們為什麼要處罰人民?是為了預防勝於治療,不讓人民誤入歧途?還是為了創造祥和安樂的社會,犯錯者通通隔離,與好人一世無關?又或是樹立一套模範,要人民以不犯法為前提的要求生活?
談到刑法存在的目的也許離這個社會案例有些遠了,但我認為必須得思辯刑法存在的目的,才能夠談案件判決,且每一個判決都是,而不是基於「為維護社會秩序及確保民眾生命安全,以及告慰死者之靈於萬一,認被告所犯殺人罪,已罪在不赦,求其生而不得,有與社會永久隔離之必要」註(3)這樣的理由,來判死刑。
但同一件事,肯定有不同的立場,如果看完辯護律師的發文後,建議也可以閱讀與律師完全對立的這篇文章,必須說我看完之後,一度以為是兩個不同的人,寫這篇文章的網友與被告應該有某種程度的關係,才能夠寫出我們所不知道的被告,讓被告的形象(無論好壞)更立體化。
判決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條人命的去留,掌握在法官的手中,我相信法官在給出死刑這個判決前,應該也經歷各種掙扎糾結,甚至無數次的自我懷疑,但我終究不是法官,這個推論也不能代表他的想法,希望這個社會案例可以不只讓大家用「單親媽媽好冷血」或「單親媽媽辛苦了」,如此單薄的一兩句作為結論,而是練習不斷換位思考,試著去想想被告的苦、死者家屬的痛、辯護律師的不平、檢察官的氣憤、法官的猶豫,否則輿論滿天飛,一不小心,我們就會掉入陷阱。
最後,對於一開始的提問,想求處死刑的被告與判決結果的關聯,我還是沒有答案,一如這個判決,從意外的發生前到發生後,都被各種盤根錯節的問題環繞,不容易解,事件關係的每一個角色,都不容易。

註1:辯護律師原文已刪除,但有其他律師轉貼其原文,詳情可參考連結
註2:原出處於「肆、論罪科刑之依據」的最後一行,詳情可參考連結
註3:與註2同連結,出處於「肆、論罪科刑之依據中的三、量刑之審酌的(四)綜上所述第八行」。
avatar-img
0會員
7內容數
90年8月26日,我的爸爸發生一場意外,命,是撿回來了,但「爸爸」卻再也沒回來了,變成另一個我們不認識的「爸爸」,我的家從此不一樣,對於幸福的想像也被改變了。 過去的十幾年,我從來沒有嘗試理解他,連父愛蕩然無存的辯解都沒有聽過,這對他並不公平,我想試著把消失的爸爸找回來,重新建立我們的關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陸雨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以我的朋友的視角來看,我可能是個敢作夢的人,執行力很強,說到做到言出必行的實踐者。但客觀來說,我覺得我只是一個目標狂,為自己設下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追逐、達標、定錨,不斷循環。
如果以我的朋友的視角來看,我可能是個敢作夢的人,執行力很強,說到做到言出必行的實踐者。但客觀來說,我覺得我只是一個目標狂,為自己設下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追逐、達標、定錨,不斷循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今年發生的死刑釋憲的事件,除了引發對死刑立場不同的雙方激烈的爭辯,也暴露了人性險惡的鬧劇,首先法律存在的原則就是揚善懲惡,殺人者死古之常例,豈能在法律上竭盡所能的去開脫惡人?美其名「修復性司法」,但國法的威信何在?受還仁及其遺族的撫慰又該如何?這場死刑釋憲的事件注定是一場在受害者遺族傷口上灑鹽的鬧劇
我想討論死刑這個議題 或多或少大家對於支不支持死刑都有各自的看法 我先來簡單分類支持與不支持的原因 再來我會舉一些案例 我相信大多人會支持死刑 原因有下列幾點 1.殺人犯罪不可赦 2.被害者的家屬的心情難以平復 3.殺人犯必須償命 4.防止犯罪 5.浪費人民繳稅的錢去養殺人犯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目前台灣刑法還存有死刑,但是要判死刑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呢?律師又該如何為其辯護呢?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的辯護經驗與建議》是上個月在台北公共冊所書店,NGO團體舉辦的公民書展時買的,除了因為是廢死聯盟出版的、又剛好有特價之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法官到底需要依據哪些條件、證據,最後有「理由」
Thumbnail
夫妻因不合離婚,為了未成年子女親權(坊間有稱監護權)由何人行使,爭得你死我活,更有父母直接一把將孩子帶走不告而別,然後在訴訟期間不斷灌輸孩子對於他方的負面訊息,並要求孩子在法庭上說出傷害他方的話語,以此滿足報復私心。 今天想帶大家讀一篇有溫度的判決,由法官的角度來看離婚訴訟中父母的角色以及任務。
Thumbnail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否如此。這就憑家事法院的專業與良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今年發生的死刑釋憲的事件,除了引發對死刑立場不同的雙方激烈的爭辯,也暴露了人性險惡的鬧劇,首先法律存在的原則就是揚善懲惡,殺人者死古之常例,豈能在法律上竭盡所能的去開脫惡人?美其名「修復性司法」,但國法的威信何在?受還仁及其遺族的撫慰又該如何?這場死刑釋憲的事件注定是一場在受害者遺族傷口上灑鹽的鬧劇
我想討論死刑這個議題 或多或少大家對於支不支持死刑都有各自的看法 我先來簡單分類支持與不支持的原因 再來我會舉一些案例 我相信大多人會支持死刑 原因有下列幾點 1.殺人犯罪不可赦 2.被害者的家屬的心情難以平復 3.殺人犯必須償命 4.防止犯罪 5.浪費人民繳稅的錢去養殺人犯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目前台灣刑法還存有死刑,但是要判死刑需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呢?律師又該如何為其辯護呢?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的辯護經驗與建議》是上個月在台北公共冊所書店,NGO團體舉辦的公民書展時買的,除了因為是廢死聯盟出版的、又剛好有特價之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法官到底需要依據哪些條件、證據,最後有「理由」
Thumbnail
夫妻因不合離婚,為了未成年子女親權(坊間有稱監護權)由何人行使,爭得你死我活,更有父母直接一把將孩子帶走不告而別,然後在訴訟期間不斷灌輸孩子對於他方的負面訊息,並要求孩子在法庭上說出傷害他方的話語,以此滿足報復私心。 今天想帶大家讀一篇有溫度的判決,由法官的角度來看離婚訴訟中父母的角色以及任務。
Thumbnail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否如此。這就憑家事法院的專業與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