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這本書救了我《我們住在焦慮星球》,也推薦給在掙扎的你/妳

2020/11/2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各位有過這種感覺嗎?突然間喘不過氣來,即使呼吸無虞,
但仍感覺,氣管通過的氧氣抵肺,僅剩不到二分之一。
連帶影響的是無法透過意識的呼吸,來調解心的跳動速度。
面對自己這狀況,似乎該找點事做來轉移注意力,
然而肩頸直達腦門的疲累感,對任何人事物總是提不起勁。
焦慮的情緒如同狂踩油門上了公路,沒有煞車的選項,沒有盡頭。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天下雜誌

不妙!應該是出問題了

約莫半年前,在職場流傳了許多針對自己的流言蜚語,我相信,任何人皆不喜歡被冤枉吧?彷彿長久建立的自我形象被宛如無中生有、銳利的一把言語劍刃所刺穿。
試著想透過言語反抗,然而,面對假訊息,最大課題是,你需要耗費更多的心力去修正,這件事宛如薛西佛斯的巨石苦難,最後容易落得徒勞無功的窘境。同時單位裡尚有更重要的業務計畫需執行、個人學位論文等著我去解決,對於周遭不成熟的言語,只能選擇慢慢承受。
然而,承受並不代表容易化解,仍易被他人隻字片語挑動神經,對當事人們的怨念依舊。記得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說過:對他人心懷怨懟,就如同自己吃了毒藥,卻希望對方被毒死。
當時的我,縱使知道自己正在慢性中毒,但卻一點辦法也沒有,那陣子整個人的狀態可歸於二字:「悵然」。身邊的朋友同事都看得出我應該是生病了。
希望找到一個可以敘說的對象出口,渴望被理解但又希望與人保持距離。在兩難的情境中,我一開始會選擇社群的發表文章來獲得抒解。
然而,抒發心情文章或是發表看似正確的論點等等,發表至臉書或是其他社群後,下一步便是期待他人按讚或是正面回饋。如未持續受到即時回饋,便會感到氣餒,接著不自覺地察看。瀏覽社群網頁,便會看到許多為了吸引眼球目光而標題聳動的網路文章或是新聞。感染其中的負面情緒。有時看到友人的文章,會不自覺地評頭論足。時常一個晚上時間便耗費在躺著瀏覽手機之上。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問題,只是我們彼此住在不同的星球而看不見罷了

這情況持續了幾週,某次在鎮上的圖書館架上撇見這本-麥特海格(Matt Haig)的《我們住在焦慮星球》,碰巧翻閱到作者的這句話:
我有時候覺得我的腦袋像電腦開了太多視窗。桌面太多的檔案。我的腦中有一盞轉呀轉的七彩霓虹燈,讓我動彈不得
彷彿作者幫我訴說一樣,我聽到心裡不自覺發出的讚嘆:「沒錯!這是我現在的感覺!」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的作者麥特海格(Matt Haig)來自英國,他本身便是一個憂鬱症患者,以某次和他人筆戰而焦慮的事件為起頭,紀錄自己的針對焦慮的任何思緒,與其說是分享,倒不如可說麥特透過自我文字輸出,來進行自我療癒的過程。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的作者麥特海格(Matt Haig)
書中每一篇短文,沒有運用過多的文字辭藻,或是太多生澀的專有名詞,讀起來頗為流暢、無心理負擔,你可以透過幾分鐘便瀏覽過三四篇,彷彿是一個在你/妳的朋友,在對你訴說他的故事。
有時候,我們真的只需要一個慢慢消化的空間及方法,旁人的一句「不要想太多」、「找點事做」、「反正他們就是這樣」,有時候看似安慰及附和,但我心裡通常會有個聲音:
反正你們又不是我,你們又不瞭解我的痛苦點。
更有甚者,會加入一起訴說他人的不是,然而日本神經科學家樺擇紫苑提到的研究,壓力皮質醇(cortisol)會透過說他人壞話而出現,這賀爾蒙對身心無益。
雖然,我們常說他人不瞭解我們,然而換個角度想,或許我們沒有努力讓他們瞭解,甚至自己本身也難以精確表達屬於我們的那份焦慮。
所謂的同理,指的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Matt Haig的許多類比敘述,彷彿幫我們說出心中的感受,例如:
1.人生,有時候感覺像一首後製過度的歌…….而我們也像那首塞得太滿的歌,有時候覺得迷失
2.有時候,晚上睡不著滑手機登入手機社群,如同進入一家酒吧,希冀看到認識的人也在線上。
取自作者臉書社群截圖/口白人生

焦慮,並非現代人獨有,只是超載了

每一個時代皆有屬於自己應焦慮的問題,Matt Haig亦會透過歷史與焦慮相關的文本進行討論,如同現代人追求品牌一樣,1665年有位作家山謬.佩普斯(Samuel Pepsy)買了個當時甫問世、流行的懷錶,來顯示自我的品味與地位,不消一陣子,他便在日記寫下:
天阿!瞧瞧我居然還那麼幼稚傻氣,我坐在馬車上一下午,老是忍不住把懷錶握在手裡,看現在幾點了不下百次,心裡還老想著,以前沒這東西是怎麼活過來了。我發現有錶以後也是個麻煩,下定決心只要活著一天,絕不再帶在身上。
請問各位,是不是有種既視感呢?你會想到哪種物品呢?
以我而言,17世紀困擾作家Samuel的懷錶,便如同這個時代的手機。滑開螢幕保護,我們能隨時隨地的瀏覽社群網路,即時看見我們自認為的新知,即使等紅燈、買飲料等短暫空檔,便會不自覺地觀看,符應宋朝王安石的「廁上、枕上、馬上」的學習態度,差別在於,我們習得的是許多破碎的知識,更有甚著,習得了他人的情緒。
正如Matt所言,網路是第一個由人類自己創造出來,卻不理解的東西,是現存最大的無政府實驗。而網路連結快速,宛若一個巨大的神經系統,我們共享他人的幸福表現,而亦參雜許多不幸,而集體情緒也會感染我們自己的情緒。假新聞充斥,如同《反智》中所提的:我們目前來到充滿騙子與傻瓜的世界。
所以作者Matt建議我們:
不看新聞,沒什麼大不了;不上推特,沒什麼大不了;關機離線,沒什麼大不了

閱讀後的行動:關機是為了重新開機

然而,回到我自己身上,我做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不登入社群。宛若暫時大腦關機一般,我暫時關掉了社群連結,僅留下工作上的連結群組。不去觀看、亦不發表看似「無病呻吟」的文章。而將重心放在實務論文、業務計畫上。
一開始會不甚習慣,然而幾天之後,便會感覺自我輕鬆許多,因為我不必活得像我欲在別人眼中的樣子,沒有壓力包袱,我無法改變他人的心中對我的想法這妄念,然而我能夠在我這範圍內,專注於能力範圍內的那些事。
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演出的氣象人(The Weather Man,2005)中,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橋段是: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飾演的父親,最後一幕在的車中對總是認為生活不順遂的兒子說出的:

This shit life...we must chuck some things. We must chuck them..in this shit life.

蒙田(Montaigne)曾言: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我缺陷,換言之,沒有人能在生活中保持完美,我們唯有捨棄一些自認為的事物,輕鬆往前走。
而當時的我捨棄了:入社群找尋管道、活在他人眼中的理想化形象,而獲得的是:計畫結案、學位論文通過,以及相信自己能夠繼續走下去的那分平靜。
最後,麥特海格Matt Haig的《我們住在焦慮星球》每一次的閱讀,會隨著每回的情境心態不同,所獲得的啟發都會有所不同。希望推薦的這本書能幫助目前焦慮的你/妳。
    口白人
    口白人
    嗨!我是「口白人」,乍聽之下,這感覺是台語中的「靠*郎」,似乎有點憤世。然而這名字來自電影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雖然自己如同劇中威爾法洛飾演的公務員,過著平淡、日復一日的生活,但是透過電影、書籍、音樂,實際上心理是充實的,希冀與你分享學習的喜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