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治療你!?諮商師真的對案主來者不拒嗎?Part1

2020/12/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早年學習諮商時,曾經聽過一個說法:「我們沒有權力去選擇案主,而每個案主的到來也都在訴說一個不被聽的故事。」以前我很把這句話謹記在心。而的確在第三者付費的機關(學校、社福機構),諮商師對於來求助的案主,不該存有挑剔案主的心態,每個案主在諮商關係中表現的困難,也許和案主的生命有關,也和諮商師是否有夠敦厚的心腸以及充實的自我裝備有關,有時也和諮商師個人的關卡有關(比如部分諮商師不碰性侵案,或是不碰幼兒)。
  然而,我想講的是某些類型的案主,會高度的引發諮商中的不悅,甚至難以讓人建立協助的關係,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我只能講講我自己覺得力有未逮的案主類型:
  一、輕蔑的挑釁者
  「我之前給過XXX治療喔,你可以嗎?」某些案主一來就拿大咖治療師開場,說白了就是挑釁,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看著你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心理師。其實挑釁在諮商中很常在諮商的動力中產生,案主一開始就要挑釁這其實是他生命中無意識的選擇,諮商師心中可以嘗試去理解(起碼我會)。
  然而當你在一整個Session中只聽到:「嗯,我想你的老師應該會...」,「我覺得不是這樣子的,可能你還年輕沒結婚...」這一類的話語,我稱之為輕蔑。輕蔑在任何一段關係都是具有殺傷力的,我通常的做法是挑明著說:「某某,我在這次的談話中,我感受到你有強烈對我的不滿,我甚至可以說那就是輕蔑。你是純粹針對我,還是這是你生命中某個很重要的部分呢?」這句話大概是我的最後大絕了,如果當事人可以從這個面質的反應中開始思考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或是能開始看見自己正在對眼前這個人做甚麼,不然如果是討論究竟想要怎樣的治療師,也許一段合作關係就可以從這裡展開。
  但反向的,如果對方只是說:「沒有啊,我只是覺得,你太....」嗯,我已經展示出我所有的誠意了,也可以說我沒有裝備可以面對這類案主了,我通常會說:「我覺得我不是能幫上你的諮商師,我想你可以再去選擇其他諮商師,或是把這個時間拿來做諮商以外的選擇,也許你需要的不是諮商,而是有人可以從心底讚許你的評論。」
  我已經盡量溫和了,我知道這些話中仍然有刺,但我想我需要讓當事人知道,他正在對我做甚麼,也許他就有機會看見他都在對別人,或某一類的別人做些甚麼。
二、來學諮商的好學生
  先講個題外話,在我經歷過的諮商訓練中,幾乎所有老師一致認為:「有好好去體驗一段諮商的人,比較有機會瞭解來諮商的人在想甚麼。」前陣子也有一個調查,在調查是否所有實習中的心理師都該接受40次以上的夠長期的諮商,但這牽涉到費用、金錢、動機。在第三者付費機構內(比如學校),校內的諮商資源往往需要給予更在困境的學生,這一類學習型的學生有時對校內機構反而是種負荷。但這些學生如果都要求去校外諮商,每次諮商的行情從1500-3000都有,40次?等於再念一所私立大學了,而且真正幫助到的是誰?是在就學的學生?還是倡議這些看法的大老?我們很難論定。
  我在自己的諮商歷程中,我承認我有時也會在心中評論:「剛剛他在同理吧?有夠不精準。」「他有沒有發現他每次的結尾都是差不多的話語?」「他這些詮釋人的鬼名詞誰聽得懂!」這些評論,如果能在諮商的現場拿出來和諮商師討論,諮商師如果心臟夠大,花心思跟你一一核對你心中的OS,找出你心目中預想的諮商形象,核對現實的失落,雙方都會成長,
  承認失落與失敗,有時反而是驚人的進展。
  不過有一類學生,你會觀察到他表情面部有異,你大概知道你沒有抓到他的感覺,但再度跟他核對時,他說沒有沒有,你講的沒錯,他似乎很勉力的要說你是一個很棒的心理師。ㄟ都......都來諮商了,誠實一點沒關係喔,傷諮商師的心也沒關係,因為傷諮商師的心的人絕對不只你一個人,但此刻,諮商師會更知道怎麼貼近你。
  但總是有一類學諮商的好學生,很乖巧地聽了老師的話,跑進來諮商,然而真的該說甚麼卻不知道,空洞的擠出一些自己都不覺得是問題的問題,諮商師認真談,這些好學生也很配合的談,但卻有種空空的,彷彿是自己要的,但又不是自己要的感覺。
  我稱這個為「做功課」,不是說做功課不好,但如果讓這種作業感變成真實在諮商中交流的阻礙,我想是非常可惜的。如果是這一類個案,我通常會直接問:「是因為系上或老師要求嗎?」如果案主承認是,也許我們就有機會從「很乖巧地聽從要求,但似乎不太能感覺自己真正要甚麼」作為絕佳的切入主題。
  但如果當諮商師已經這麼問案主了,案主還說不不不,現在在談的某某議題真的很重要。作為諮商師通常會尊重案主的表達,但是在後續的諮商歷程中,我相信雙方都會感覺到一種乾,像是卡住甚麼一樣的。也許有案主的不滿,或失落,那隻中彷彿表達:「諮商師為什麼沒有看到真實的我?」
  但,一開始你先放棄了自己呢......
  當然,我們理解一些創傷類型的個案,其實根本說不出來自己在感覺什麼,那種無名的痛是甚麼,所以諮商師在核對時也只能配合,某些時候諮商師如果夠敏銳案主的議題和案主承受的風霜時,也許我們就會讓自己慢一些,不急著追問,陪伴就是用和案主接近的速度一起去探索在案主心中的真相核心。
  而在學校內,最怕的是部分學生來諮商不太滿意,或是非常滿意,回去發在自己的社群上,或是口耳相傳,有時諮商師也得要背上這些社群評論,不論是被好評稱讚,或是被惡評洗版,其實某些時候就已經造成了「你還不認識一個人就對一個人有評論」的一種盲目效應。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治療師評價這麼好, 你在諮商中如果感受某些不舒服或不被理解,你會內歸因為自己不識貨,浪費這麼好的諮商師,自己沒救;另一面,也許你曾看到這個治療師評價這麼差,某些你內心真實被討論到的感受,也許就會被巧妙的轉移到治療師評論很糟糕的身上。
  說穿了,先相信評論,就像是帶上了有色眼鏡。這之中,你相信的是治療師的外在評價,還是你內心真實的感受呢?也許別人的大麥克,在吃素的你看來根本是噁心到不行的垃圾。
  如果你是一個想學好諮商,也想好好體驗諮商的學生,請先相信自己內心的感覺。
  而對諮商師而言,不論是慕名而來,或是諮商幾次後案主說他們曾經聽到你有些惡評,我們都只能笑笑以對,說:「人生百百種,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他們分別印照出了我和他們內心相處的一部份,而你也只需要看著你自己的鏡子,時時刻刻擦拂就好。」
(待續)
  
馬路上的譬喻法
馬路上的譬喻法
浸淫諮商多年,終於決定在老了與時代的洪流中,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寫下些我流思考的文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