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諮商(二十四)當我說出我學精神分析取向,他們的反應....(適合實習心理師及諮商初學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曾經面試過幾個單位,通常面試時需要繳交的資料中一定會被詢問一件事:「你有任何偏好的學派或取向嗎?」我自己接受精神分析取向治療和精神分析,也接受純精神分析取向的督導,所以我很自然地寫:精神分析取向。雖然並沒有精神分析學會的加成認定,但在我心裡我知道我受這個取向所吸引。

不過...我收到一些很微妙的回應:

「我們這裡沒有躺椅耶......」(精神分析取向只是用精神分析的思考立下治療時的基礎技術和理念,沒有要買躺椅買暗燈買窗簾然後要案主躺下!)

「你會不會要治療很久啊?」(精神分析確實是很有能力做到長時間甚至可以超過十年的歷程,但事實上每個人能力與經濟與生活有限,幾次治療就幾次機會,而產生效果也未必是等加式的累積阿)

「我們這裡只有幾次的限制,精神分析可能無法在我們這裡應用...」(精神分析發展下來確實有一套最古典的做法,但精神分析只是一種還在演變中的精神阿,事實上精神分析也發展出了五次以內的評估兼初步治療的模式了)


我有時都覺得懶得做這麼多解釋了,有時我甚至覺得宣布這個取向實在吃力不討好,但我靜靜思考,我仍然覺得我還是會把這個取向列為我的專長。而事實上,我蠻多次的晤談經驗中,順著的是一股直覺,那股內在想關切眼前這個人,或是想直接指引這個人的直覺作為。


當然這會被我的督導發現,但他也很支持我就是這樣的人,他循循善誘的告訴我可以如何將直覺理念修正為接近精神分析式的思考:那個有一堆專家們持續對古早學問不斷發出爭論,甚至有政治上的角力,也需要不斷產出新的論述。而且更多時候,不光是精神分析大老們彼此的觀點相左,如果仔細注意某個大老不同年的論述,還可能發現意外的自我修正,更甚之,意見還會相反。


這可以解釋為精神分析的大家們都在完整延伸自己的理念,讓他們更有詮釋的普遍性;也可能是當代的精神分析學家有政治上的角力,需要拉攏其他單位所闡述的論文,如果沒有一個對精神分析發展史通徹的認識,對於不同學者在不同年代發表的論述,很可能過度相信全面,而忽略的背後可能的因素。


因此,這個學派所延伸的說法非常非常多元,在我內底,我認為這學派呈現的人性觀非常非常細膩,那種細膩是我目前學習下來,最有機會藉著一段一段話語拼貼出眾生相的學理(但相對的,你也不能只看某個大老的專門言論)。我每次在不同session和不同案主中,我所思及的學理往往是不同大老所闡述出的思考。

更甚之,我其實當下根本來不及思考我在使用哪個大老的論述,只是有一種呼之欲出想做的事情。但我選擇用這個學派精細的學理,一次次理解我的作為中接近學理的部分,也分辨甚麼是我自主產生的反應。


我就是我,我也只能是我,我無法真的化身成某大老,或是精神分析的完整代言人。


這正是我在我的督導、體驗、和學習中不斷在延伸思考的,不光只是治療歷程中的人性幽微處,更甚之是這個學問的不斷演變,和現實因應的不斷自我矛盾處,以及我和這個學理的差異與相同處,這些是我正在和一邊學這個學理,一邊和這個學理搏鬥之處。


我想到我在某次面試時回應過最精彩的一次:

「精神分析只是我引用的人性觀,但我是我,我有我獨立的判斷和決定。」


但我想這話似乎在短暫到只有一分鐘的面試不夠鏗鏘有力,所以我並未獲得該單位的offer。當然不排除其他我根本想不到的可能。


也沒關係,就是經驗,我能學習任何一個學問,但我不會變成任何一個學問。


正如同,這系列叫做我和諮商,意旨互相影響的兩個主體,而非誰吞噬了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講個故事,這是杜撰的,我沒有任何一個個案這樣講述自己,請放心且隨性的閱讀。 文摘:" 好荒謬的結論,太荒謬了,太荒謬了,荒謬到他一邊瘋狂搖頭,但又怒吼吶喊的哭, 是哭訴,抑或控訴,對著那突然消失的,像是愛的東西。
「也許會犯錯,但最重要的是不放棄、不斷嘗試。」
講個故事,這是杜撰的,我沒有任何一個個案這樣講述自己,請放心且隨性的閱讀。 文摘:" 好荒謬的結論,太荒謬了,太荒謬了,荒謬到他一邊瘋狂搖頭,但又怒吼吶喊的哭, 是哭訴,抑或控訴,對著那突然消失的,像是愛的東西。
「也許會犯錯,但最重要的是不放棄、不斷嘗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瞭解如何選擇適合你的心理諮商師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個人的需求,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心理師,例如溫暖鼓勵型、犀利分析型、行動派教練型等。此外,瞭解不同生涯探索階段的人可以幫助你找到合適的生涯諮商型態。同時也分享了來談者的族群分類方式。如果你有需要,歡迎找我預約生涯諮商喔~
Thumbnail
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算一算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大筆金錢,投入不少時間,甚至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諮商師給我的感覺是 你覺得你正常就好 我們只針對你想做出改變的地方改變 我也發現 只有坦承面對自己的問題 才有機會變得不同
Thumbnail
接受心理諮商將近半年,透過諮商逐漸瞭解自己,雖然探索過程可能不盡舒適,但卻讓人意識到最需要療癒的部分。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瞭解如何選擇適合你的心理諮商師是非常重要的。根據個人的需求,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心理師,例如溫暖鼓勵型、犀利分析型、行動派教練型等。此外,瞭解不同生涯探索階段的人可以幫助你找到合適的生涯諮商型態。同時也分享了來談者的族群分類方式。如果你有需要,歡迎找我預約生涯諮商喔~
Thumbnail
心理師沒辦法告訴你人生標準的答案,但能協助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下定決心要諮商的那一刻,需要鼓起勇氣,算一算一個療程需要花費大筆金錢,投入不少時間,甚至諮商時需要談自己內心深處的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嘗試,因此在諮商前許多人會陷入掙扎,該如何找到適合的心理師呢?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諮商師給我的感覺是 你覺得你正常就好 我們只針對你想做出改變的地方改變 我也發現 只有坦承面對自己的問題 才有機會變得不同
Thumbnail
接受心理諮商將近半年,透過諮商逐漸瞭解自己,雖然探索過程可能不盡舒適,但卻讓人意識到最需要療癒的部分。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這幾年大家對於身心靈療癒和心理諮商的需求增加了許多,我最近也常常被問到與諮商有關的問題,以及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我想以自己個人的經驗來分享一些想法,別的諮商師可能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幫助大家在開始諮商前可以因為這些資訊而更知道該如何做選擇。以下的回答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和想法~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去找心理師諮商的經驗,探討了自尊感、童年期經歷以及心理師諮商的影響。透過心理諮商,我重新開始肯定自己,踏出舒適圈,並在職場和生活上做出了許多重要決定。這段經歷的合作也讓我體會到了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並認為只有在願意談論自己的情況下諮商才會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