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寫這類主題了,最近開始有了新的體悟與發現。但我嘗試不再使用列點,就講一些我自己內在高度感覺可惜的事情。
其實我見過一些家境不錯的家庭,父母其中一方帶著孩子前來接受諮商。以前年輕時的我就會覺得嗯好,孩子是重點,所以我就跟孩子在諮商室內討論,父母就在外面等著,兼當付款者。
但近來我越來越覺得這樣不對......
這樣單獨和孩子談的狀態其實我碰了一大鼻子灰,常常發生孩子根本不想理我,或是你看得到孩子面露為難,勉為其難的講兩句話,但再細問,常常就只會聽到「不知道」。有時我可以感覺到孩子講的「不知道」其實是拒絕再被看見內心。
為什麼會拒絕被看見內心?也許有一部分的原因跟坐在外面的家長有關,有時家長甚至不是坐在外面,像是把孩子丟到一個小時的安親班一樣,自己去忙別的事情了。
後來我學乖了,每一個家長帶孩子的場合,我都堅持,第一次見面至少15分鐘是家長和孩子需要坐在一起,怎麼描述他們為什麼來,發生甚麼事情,家長怎麼講,孩子怎麼講,以及同時觀察家長和孩子之間有甚麼樣的隱微感覺在話題以外正在發生。而我也很慶幸有碰上不少家長和孩子共同討論,覺得孩子有一些心理議題,需要專業的討論來幫助,那樣子的孩子我們諮商起來,就會自然形成信任感,與共同方向。
但有時,其實最難過的是,家長把小孩孤零零地丟入一個,小孩自己根本也不認識眼前這個大人是誰的諮商室內,怎麼開口?可以講甚麼?我到底在這裡幹嘛?我家人對我期待甚麼?我自己想完成家人的期待嗎?這一些其實跟家長態度與反應息息相關的事情,如果沒有家長的穿針引線,我幾次體驗下來,諮商能發揮的效果不到10%。
其實很可惜,花了大把金錢,但得到了效果奇差無比。但我也許可以說是因為我在面對某一類少年的精準度不足,所以才需要仰賴家長的協助與觀察。但是,我仍然想說:您的孩子是您的孩子,善盡好父母的責任,我不是才藝班,安親班,甚至是來談就能治百病的神。我如果和您的孩子諮商進展順利,其中一定需要大量家長的配合與協助,而家長的配合,我想不只是繳錢了事。
諮商不是學才藝,也不是機械修理廠,那是有血有肉,關乎內在的對談與語言,還沒長大的孩子,要去面臨一個完全陌生的大人,需要充分的協助。
而有時,我也常常在和這些父母的個別對談中,我可以感受到這些父母內心其實有很多屬於自己的衝突,矛盾,有時甚至是以愛包裝的隱性的恨。
言重了。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想將寶貴的諮商資源都給孩子也可以理解,但我想著,有時孩子有狀況,會不會第一個需要協助和一起思考的,是父母?或是需要接受一段諮商的,可能是父母?
雖然我的語氣像是在抱怨這些父母,說的他們很像不負責任,但我想......也許將諮商這些珍貴的資源用在自己身上,當父母願意開始理解自己,能鬆動自己的期待與情感,也許產生的改變才有機會讓孩子重新看到父母願意為自己而努力,那才有機會形成一個孩子心中的楷模:原來我的父母愛我到願意去接受這一個不容易輕易接受的心理諮商!
所以,如果只是想將孩子和問題全部丟包給我的父母,我開始嘗試拒絕,也嘗試去問父母:您很關心您的孩子,那您怎麼關心您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