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 X Giloo|《大權在后:前第一夫人伊美黛》:在民主與獨裁的二元對立之外

更新於 2021/01/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大權在后:前第一夫人伊美黛》去年金馬影展上映時就頗受好評,高居紀錄片類的觀眾票選第一名,前陣子在公視播映也引起不少迴響。而今看完便明白,片中呈現菲律賓的政治世家,從獨裁、貪腐、戒嚴、乃至社會運動和民主化進程,最後敲響了民主選舉中獨裁勢力返還的警鐘,台灣觀眾很容易找到共鳴,將台灣歷史投射進電影敘事。可是,當我開始好奇並閱讀更多菲律賓的殖民歷史、經濟和社會問題,卻愈發看見兩者的不同,難以簡單類比。
紀錄片一開始,高齡、衣著華麗得體的伊美黛搭車行過 2014 年的馬尼拉,等紅燈時孩子和小販蜂擁至車窗邊討錢,她熟練地發放現金鈔票,一張接一張,眼睛眨也不眨,直到車再次發動,駛過髒亂的街,她流露出悲傷憐憫的神情,感慨道:「這裡以前是小天堂。」
伊美黛所言不假。菲律賓曾是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地,1946 年獨立後持續模仿美國的政治體制,跟隨美國參與韓戰、越戰,在 1950、60 年代成為亞洲第二富有的國家,僅次於日本,因此被美國視為亞洲民主國家的典範,當時的馬尼拉亦有「小紐約」之稱。
然而,當我們順著伊美黛的腳步,來到她丈夫費迪南.馬可仕尚未下葬的遺體前,看她慎重哀戚地獻上一吻;當我們聽伊美黛侃侃而談自己和費迪南的愛情故事與美好婚姻,聽她如何從一個不適應政治活動的選美小姐,蛻變成為富有使命感的「國家之母」──緊接著卻得知費迪南的頻繁外遇、伊美黛的知情與施壓,聽見另一位政治人物說:「她只是在利用費迪南的遺體。伊美黛的野心是要重振馬可仕家族的名聲與榮光,推舉兒子邦邦競選總統。」
我們由此意識到,伊美黛是個不可靠的敘事者。她所說的話,是事實或謊言,表演或真心,聽完都要懷疑三分。不過,片中其他受訪的人,乃至導演自身,他們的敘事又可靠嗎?
很快地我們看出,貫穿全片的雖然是伊美黛的貼身訪談,但透過素材和剪接,美國導演勞倫.格林菲爾德講述的卻是和伊美黛所言完全不同版本的故事:費迪南.馬可仕執政的二十年間(1965-1986),威權獨裁、貪汙腐敗,不僅以選舉舞弊的方式連任,並有九年實施戒嚴。不過,外界多認為第一夫人伊美黛才是幕後的掌權者,當年她在外交上頗有手腕,與多國領袖交好,自道「毛澤東當面說是我結束了冷戰」;1983 年反對黨領袖艾奎諾搭機歸國、遭暗殺身亡,也被猜測與伊美黛有關。
伊美黛同時也是馬可仕政權奢靡、花費無度的代表,將國庫視為私人財產,光是她一人就擁有三千多雙鞋,無數訂製華服、金銀珠寶和藝術名畫,以及散佈世界各地的資產和房地產。喜歡非洲草原的斑馬、飛羚、長頸鹿,便將牠們買下運回菲律賓,為此驅趕卡勞伊島民好讓野生動物在島上自由奔跑。
可是,這樣的伊美黛,歷經人民運動而下台、流亡夏威夷,而後喪夫、多年後才得以歸國,面對法律起訴、以及追討當年不義之財的善治會,她始終神色自若,不僅參選當上眾議員,還大力助選兒子邦邦競選副總統,家族資助的總統候選人杜特蒂也在 2016 年順利當選。
怎麼會呢?順著紀錄片的觀點和訪談,看見反對黨人士高舉的民主,社會運動者指證歷歷的過往暴行,一定會對至今仍有那麼多人支持馬可仕家族覺得不可思議。
導演暗示原因可能包括:馬可仕家族殘存的財勢仍然龐大,教育上的洗腦(小孩都聽聞馬可仕時代和平、富有、治安好),窮人的誤解(貧民窟的婦女很喜歡伊美黛,還說:當時我們沒有餓過,如今我們卻過得好苦),人民的健忘和寬容,以及假新聞對選舉的影響。
不過,這些原因的說服力似乎並不夠。因為,在這部紀錄片中,導演將菲律賓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全都放進了獨裁與民主二元對立的框架當中。這是簡化過的敘事,美國觀點的框架,因而忽略了更複雜的前因後果、國際牽動、以及民主政治裡的惡。
比如,菲律賓打從西班牙和美國殖民時期,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維持殖民母國的權力和利益,即使菲律賓在獨立後舉行民主投票選舉,政府的治理能力始終低落,沒有相應的權力制衡,政治世家掌權和貪汙腐敗的慣例也從未改善。無論是馬可仕政權,或是馬可仕下台後、在片中形象較正面的民主政府,都有相似的問題。
又比如,菲律賓在西方 1970、80 年代新自由主義掛帥下,倉促推動資本自由化、私有化、開放國際市場,扭曲破壞了菲律賓本土經濟和農業,也讓貧富差距急速加劇。馬可仕政府確實留下龐大債務,然而,1986 年後的民主政府,一屆比一屆更附庸美國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利益,無心也無力處理國內的土地改革、產業發展等根本經濟問題,也未能改善貧窮、犯罪、毒品等社會問題──這與當今民主政治的弊病息息相關:政黨/政治勢力惡性競爭,只重視短期利益,難以為國家作長遠規劃。
這是伊美黛所言:「現在的政府沒有心,沒有靈魂。」也是強人杜特蒂當選的背景。
我相信我們都和導演一樣,對於戒嚴、酷刑、濫用軍警權、殺害無辜感到憤怒憂心。然而,將複雜的問題化約為民主與獨裁之對立,無助於理解當今現象和菲律賓人民的投票選擇。
許多人對片中伊美黛的一句話印象深刻,覺得從她口中說出令人悚然:「觀感是真實的,而事實不是。(Perception is real, and the truth is not.)」但其實,一部紀錄片無法道盡一個國家幾百年來複雜的政治歷史,加上《大權在后》裡隱含了導演透過剪接呈現的觀點,我們看完之後所得到、留下的,觀感成分也很高,其中有部分事實,卻遠非全貌和真相。
所以,願這部紀錄片對台灣觀眾而言,只是引領我們好奇、了解菲律賓的開始。
全文劇照提供:Giloo 紀實影音
《大權在后:前第一夫人伊美黛》是 Giloo 紀實影音【2019 金馬許願池】單元影片之一,線上熱映中,請點我前往觀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終究無法滿足於貝絲透過各種方式的自我賦權,或是甘於《后翼棄兵》如何於最後帶出一個「必須成為自己」的理想主義式號召。不過,藉由《后翼棄兵》的劇情層層地反映了女性主義的核心價值如何更迭,也許我們能夠設想一個尚未到來的第四波女性主義,並將之命名為第三階段之「半」⋯⋯
某方面來說,《靈魂急轉彎》其實是奇幻版的《陽光普照》,整個世界就是陳以文飾演的父親角色縮影,只存在對成功的想像,不容許失敗。而喬伊和 22 號則是巫建和飾演的阿和一角翻版,受制於群體對追求成功的偏執而活得辛苦與不快樂,不斷否認自身價值,最終被負面情緒綁架,成為逃避現實的「迷失靈魂」。
方芮欣這位文學少女,在劉芸香內心,勢必扮演比沈華更重要的角色。張明暉形容方芮欣「握筆如槍」,她具備以文字碰觸他人心靈的本事,感動許多人,也犯下深重的罪孽。跟沈華不同的是,方芮欣這顆玲瓏七巧心,前半生用來寫作,後半生用來拷問自己。她的遺忘,她的妄想、執念與再次憶起,何嘗不是另一種藝術裡「求真」的表現?
雖是中規中矩的傳記片,但故事富有層次也感人,既是個人的生命蜿蜒,時代的遷變起伏亦如影隨形。電影在巨星的誕生和女權崛起兩題中選擇偏重後者而非兼顧,但並不說教,仍有著激動人心的力量。
從《戈巴契夫,幸會》站立的角度觀看戈巴契夫,確實感覺得到他屬於某個消逝的年代,現在的世界早已變了樣,而他的蘇聯夢更是永遠回不去了。他像是一個失去國家的人,看得出他仍掛心、氣憤、遺憾,但另一方面,也因有生之年內那個理想不可能實現,而被迫灑脫。
親愛的釀朋友:2020 年來到尾聲,今年的《釀電影》完成好多新企劃,也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你知道,今年除了我們的雜誌重現江湖之外(下一本已經要送印了!)我們還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單元:【電影釀的酒】Podcast 系列嗎?從今年五月開始,每個月一檔的【電影釀的酒】,只有訂閱會員可以收聽完整版⋯⋯
我們終究無法滿足於貝絲透過各種方式的自我賦權,或是甘於《后翼棄兵》如何於最後帶出一個「必須成為自己」的理想主義式號召。不過,藉由《后翼棄兵》的劇情層層地反映了女性主義的核心價值如何更迭,也許我們能夠設想一個尚未到來的第四波女性主義,並將之命名為第三階段之「半」⋯⋯
某方面來說,《靈魂急轉彎》其實是奇幻版的《陽光普照》,整個世界就是陳以文飾演的父親角色縮影,只存在對成功的想像,不容許失敗。而喬伊和 22 號則是巫建和飾演的阿和一角翻版,受制於群體對追求成功的偏執而活得辛苦與不快樂,不斷否認自身價值,最終被負面情緒綁架,成為逃避現實的「迷失靈魂」。
方芮欣這位文學少女,在劉芸香內心,勢必扮演比沈華更重要的角色。張明暉形容方芮欣「握筆如槍」,她具備以文字碰觸他人心靈的本事,感動許多人,也犯下深重的罪孽。跟沈華不同的是,方芮欣這顆玲瓏七巧心,前半生用來寫作,後半生用來拷問自己。她的遺忘,她的妄想、執念與再次憶起,何嘗不是另一種藝術裡「求真」的表現?
雖是中規中矩的傳記片,但故事富有層次也感人,既是個人的生命蜿蜒,時代的遷變起伏亦如影隨形。電影在巨星的誕生和女權崛起兩題中選擇偏重後者而非兼顧,但並不說教,仍有著激動人心的力量。
從《戈巴契夫,幸會》站立的角度觀看戈巴契夫,確實感覺得到他屬於某個消逝的年代,現在的世界早已變了樣,而他的蘇聯夢更是永遠回不去了。他像是一個失去國家的人,看得出他仍掛心、氣憤、遺憾,但另一方面,也因有生之年內那個理想不可能實現,而被迫灑脫。
親愛的釀朋友:2020 年來到尾聲,今年的《釀電影》完成好多新企劃,也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你知道,今年除了我們的雜誌重現江湖之外(下一本已經要送印了!)我們還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單元:【電影釀的酒】Podcast 系列嗎?從今年五月開始,每個月一檔的【電影釀的酒】,只有訂閱會員可以收聽完整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憂鬱症困囿他的內在心靈,社會體制侷限他的創作自由。他說地面是他的天空,自己如一隻風箏,於世間飄飄蕩蕩,他焦慮、亦惶恐,憂懼如影隨形,他的夜晚失去睡眠、白日盡是幻覺。
Thumbnail
《浮山若夢》作為智利三部曲的終章,的確是再一次歷史拼本的再現,而拼湊的目的是重新讓被抹去的顯現。三部曲中,從未間斷的提問指向國族認同,這份認同具體化成一句句「你認為自己是智利人嗎?」「以你的語言,怎麼說?」「你在研究什麼樣的過去?」
Thumbnail
從《戈巴契夫,幸會》站立的角度觀看戈巴契夫,確實感覺得到他屬於某個消逝的年代,現在的世界早已變了樣,而他的蘇聯夢更是永遠回不去了。他像是一個失去國家的人,看得出他仍掛心、氣憤、遺憾,但另一方面,也因有生之年內那個理想不可能實現,而被迫灑脫。
Thumbnail
對塔可夫斯基而言,藝術本身即是祈禱,而藝術的最高境界便在於自己的禱告與他人接近之時。然而,他一生都為他人無法理解自己的電影而感到困惑,或許這樣的情感更來自那個曾屏棄他的國家所帶給他的文化養成。知識份子試圖與人們聯繫、建立共感,並思索國家與民族的難題,而他的一生都如此追求這個信念
Thumbnail
我想《超信仰分析:大法師》最後也能帶著《大法師》走向那些相信自己與電影產生緊密連結的影迷。正如佛萊德金在電影前段自述,他在年輕時觀賞《大國民》,沒辦法理解發生了甚麼事,只知道這就是自己在追尋的東西。我相信是那樣的時刻鬆動了我們對於經典通念上如偶像般的崇敬,而在各自私人的儀式中熱愛這些電影。
Thumbnail
薩爾加多曾經如此深信這一切,因此當他坦承自己無法面對的時候,如此令人哀傷。但更哀傷的或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可以不再崇拜那個現代主義的大師形象,不再相信照片可以見證苦難進而改變世界,甚至不再追隨他們的目光,但是苦難並不需要我們相信,不管我們拍不拍他們,無數人生活在真實的地獄之中,每天每天地死去
Thumbnail
「生物多樣性」不能只是「見林不見樹」的物種多樣性,應該當作個別有機體的多樣性,但我們似乎還停留在將事物分門別類的認識基底⋯⋯似乎還沒脫離「神的完美秩序」太遠。自然科學以「人的完美秩序」取而代之,卻無一處不是關於「知道」、「認識」和「控制」以及對其反省的分類學 2.0 焦慮。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憂鬱症困囿他的內在心靈,社會體制侷限他的創作自由。他說地面是他的天空,自己如一隻風箏,於世間飄飄蕩蕩,他焦慮、亦惶恐,憂懼如影隨形,他的夜晚失去睡眠、白日盡是幻覺。
Thumbnail
《浮山若夢》作為智利三部曲的終章,的確是再一次歷史拼本的再現,而拼湊的目的是重新讓被抹去的顯現。三部曲中,從未間斷的提問指向國族認同,這份認同具體化成一句句「你認為自己是智利人嗎?」「以你的語言,怎麼說?」「你在研究什麼樣的過去?」
Thumbnail
從《戈巴契夫,幸會》站立的角度觀看戈巴契夫,確實感覺得到他屬於某個消逝的年代,現在的世界早已變了樣,而他的蘇聯夢更是永遠回不去了。他像是一個失去國家的人,看得出他仍掛心、氣憤、遺憾,但另一方面,也因有生之年內那個理想不可能實現,而被迫灑脫。
Thumbnail
對塔可夫斯基而言,藝術本身即是祈禱,而藝術的最高境界便在於自己的禱告與他人接近之時。然而,他一生都為他人無法理解自己的電影而感到困惑,或許這樣的情感更來自那個曾屏棄他的國家所帶給他的文化養成。知識份子試圖與人們聯繫、建立共感,並思索國家與民族的難題,而他的一生都如此追求這個信念
Thumbnail
我想《超信仰分析:大法師》最後也能帶著《大法師》走向那些相信自己與電影產生緊密連結的影迷。正如佛萊德金在電影前段自述,他在年輕時觀賞《大國民》,沒辦法理解發生了甚麼事,只知道這就是自己在追尋的東西。我相信是那樣的時刻鬆動了我們對於經典通念上如偶像般的崇敬,而在各自私人的儀式中熱愛這些電影。
Thumbnail
薩爾加多曾經如此深信這一切,因此當他坦承自己無法面對的時候,如此令人哀傷。但更哀傷的或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可以不再崇拜那個現代主義的大師形象,不再相信照片可以見證苦難進而改變世界,甚至不再追隨他們的目光,但是苦難並不需要我們相信,不管我們拍不拍他們,無數人生活在真實的地獄之中,每天每天地死去
Thumbnail
「生物多樣性」不能只是「見林不見樹」的物種多樣性,應該當作個別有機體的多樣性,但我們似乎還停留在將事物分門別類的認識基底⋯⋯似乎還沒脫離「神的完美秩序」太遠。自然科學以「人的完美秩序」取而代之,卻無一處不是關於「知道」、「認識」和「控制」以及對其反省的分類學 2.0 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