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心血來潮,突然上網看楊日松的報導,幾件他小時候在日據時代經歷的事打動了我,也成為他走上法醫之路的契機,所以立刻寫稿拍了一個視頻上傳B站,初時還擔心講法醫的書和影視作品已經太多太多了,還會有人有興趣看嗎?沒想到上傳後僅十小時就破萬播放量,有些人尤其喜歡視頻裡帶到的台灣歷史和變遷史,這讓我對做視頻有了不同的想法。
不要因為其他人拍過就擔心這個選題不好,重要的是,做這個視頻時你有沒有新的角度,新的敍事方式,或是屬於自己的風格。
台灣第一法醫楊日松,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人物。
不僅是他在整個法醫生涯中參與解剖的屍體高達三萬多具,還有就是,他驗屍時不載手套和口罩,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當然,屍體呈現的各種慘狀對他而言更談不上害怕了。
法醫楊日松的膽識,可以說從參與的第一個重大刑案就能見端倪了。
那是發生在西元1969年,台灣社會第一件分屍案。
被害人是退伍老兵,但和其他老兵不同,他不但有工作,身邊還有不少的積蓄,也因此引來了身邊的朋友對他痛下毒手。
兩名同僚聯手殺害了這個可伶的老兵後,還將受害人的屍體分成三大塊,案子破了後,因為老兵沒有家人,所以頭顱一直無人認領,最後只好泡在福馬林里,長期擺放在刑事局法醫室里,一放就放了快四十年,法醫楊日松還經常祭拜,他的膽識是不是那會兒慢慢練成的不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幾十年前的台灣,法醫鑒識技術遠比現在落後,法醫的人數也一直呈現稀缺狀態,可能是因為這樣,楊日松和其他法醫不一樣,有自己獨到的驗屍習慣。
這個令人震憾的驗屍習慣就是不戴口罩和手套。
這是因為法醫楊日松非常注重命案現場的氣味,並且也認為不戴口罩是尊重死者的表現,所以雖然有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相信也有不少人勸過他,畢竟大家都至少聽說過屍臭有多恐怖,就算你不害怕,也要為健康著想吧......即便如此,楊日松仍不為所動,堅持自已的驗屍方法,他也確實成功破解了許多重大刑案。
當時有其他法醫替楊日松辯解。
其實人類鼻腔頂端的嗅覺區雖然會在接收到氣味刺激時,傳遞信號給大腦中樞,但要是長時間處於某種氣味中,就會引起嗅覺器官的疲勞,人會漸漸的感覺不到氣味,好像嗅覺失靈了一樣。
這點我自己也有體會。
以前我沒養狗的時候,到了有養狗的人家裡坐客,一進門就能聞到一屋子的狗味,但主人卻毫無感覺,到了我自己也養狗時,慢慢的也對「狗味」變得鈍感,不再覺得難聞了,再後來還進級到
寶們三不五時就跳到我床上挨著我睡,我又捨不得趕他們下床,害我得經常洗床單被套😂。
至於「視覺」,我想也是類似的道理。
視覺衝擊所帶來的震憾,應該也會隨著時間和次數產生「審美疲勞」,以法醫楊日松幾乎一天解剖一具屍體的工作量來說,會漸漸習慣也不奇怪。
有興趣進一步瞭解楊法醫傳奇一生的人也可以看視頻,喜歡就給我的視頻點贊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