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裡「缺席」,影響不比出席小

2021/01/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不健全的家庭長大,孩子的心裡難免蘊含著一股積累而來的怨氣。
一次衝突中,父親曾說了這麼一段讓我永生難忘的話:「你的這些觀念和想法,會不會只是被外面的同儕朋友影響了。從小,你們的成長,我就不在身邊,是要怎麼對你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又為什麼要為你的這股怨負責?」
原來,一直以來,在自己離婚事件中扮演受害者角色的父親,連帶也認為看著他一路走來的孩子,應該要體諒他在親職角色中的失能。
最近讀了一本書《受害者情結》,第一次認知到我的父母雙方,都讓自己置身悲劇的中心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難怪彼此水火不容,還拖著身邊的家人一起向下沉淪。
在他們的生命裡擔任了多年「拯救者」的角色,我終於發現,即使願意捨命相救,但若不是以他們所期望的方式,就是毫無價值的援助。
過了這麼久,我才深刻了解,就算是神,當祂想救一個生命,但若對方連手都不願意伸出來,那真的是連神都幫不了忙。
像父親這樣,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意識淵遠流長,等同於長期缺乏換位思考的訓練,久了便缺乏覺察力和同理心,心理有某個部分隨著破碎的經驗而缺失了。
此時若居於身邊的親友如我們,沒有清楚劃出界線,很容易被牽動,迷失方向地同時也丟失了我們身而為人的定位和價值。
二十五歲以前,心智還一直像個沒有行為能力的孩子,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被父母拉扯,被爭吵聲夾雜著喘不過氣,也為自己一再產生的分離之心有所愧疚。但是,只要開始擁有覺察,想為自己、為現狀做出改變,永遠不嫌晚。
回歸到自己兒時經驗的慣性重複,無論是自小在學校男性教師中尋找權威角色,還是各個階段中總有的對年長男性的崇拜,無非不是想填補生命的空缺,然當下哪裡會有所覺察呢?總得等到迷霧散去,才看得清晰。
所以我說呀,有時候缺席的影響可不比出席少,應該在位的的人空出了位子,不該出現的人尸位素餐,孩子的心裡會有多錯亂。
不過,不管我們長到了多大歲數才發現,自己仍然尚未脫離當年那個無所施展的孩子,至少至少,我們有所感知了呀,至少至少,我們可以從這裡望向那個不知所措的孩子。只差伸出手給那個孩子一個不計代價的懷抱,一個全然接納的寬容,我們要認清的是,這樣的事情,也只有我們自己可以做得到。
在擁有這樣的能力之前,再堅持一下下吧。
    滿天星
    滿天星
    藉由書寫,把長久以來的不解和怨恨剝開,小心梳理、仔細療傷。不只為自己拔刺,更為縫補那些和我一樣破碎的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