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四宏誓願如何起步 part.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慧下天法師開示於南林寺(91年6月16日)
慧天老和尚
菩薩的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從那裡度起?我本身也是眾生,先從我自己度起,處處以身作則。我們來看這一張大張的,這裡頭說的還是比較抽象,那到底要怎麼去做呢?依我看應包含四個細目。首先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門教弟子就是這一句話,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加諸在別人身上,這是第一步,將心比心,是恕道啊!

其次,要推己及人。要常想,除了我以外還有別人啊!那麼就推己及人,勸人行善。再來是常存幫助別人的心。多多助人,自己也會很快樂。最後是對眾生存感恩心。我們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幾乎都不是為自己而工作的,比如:沒有一個醫生是為了治自己的病而去學醫的,都是為了治別人的病;開鞋店、布店的,也不是為了自己有得穿而開業的;裁縫店、西裝店也都是為別人而開的。因此,別人的滿意才是我們的成功。〈普賢十大願王〉裡頭,第九是恒順眾生,裡面說菩提屬於眾生,要是沒有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試想,假如沒有眾生,菩薩的六度萬行要從那裡去修?沒有對象了嘛!我要布施,你布施給誰?沒有眾生,你怎麽布施?
所以我們佛門在打齋時,還要「拜齋」,我請你吃飯,我要謝謝你,給你頂禮,謝謝你接受我的供養。對一切眾生常存感恩心,這樣一定很快樂,假如我們能常想到一切眾生都是成就我的,你就會很快樂。在家裡當主婦,當母親,這是很辛苦的。但是假如想到家人都是我的福田,那你就會很快樂;要不然這個事情是很煩的,又是先生,又是孩子,又要燒飯,又要上班,真的很煩。可是你別這麼想,要換個角度想,這是我的福田,那你就很歡喜了。因此,要對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感恩心,這樣就與道相近了。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先從這裡開始作起,每天晚上想一想,己所不欲,有沒有施於人,如果沒有,那很好,就打一個勾(√),這一項我今天做到了。
推己及人,我想到自己,也想到別人,雖然我自己一時沒有做也沒有關係,但我有想到別人,這也算是菩薩心腸啊!常存幫助別人的心,有機會就來幫助別人,你有這個心就是在行善了,這就是善心嘛!因緣具足的話我去做,因緣不具足,我有這個善心,還是有功德的。
這個世間的眾生都是我的福田,父母親尤其是我的第一福田,可惜現在一般人不喜歡父母親,為什麼?因為父母親老了,反應不靈敏,動作也不靈活,須要人照顧,變成累贅了,於是不喜歡。放著大好福田不要,真是令人感嘆啊!

佛說:「有佛在世的時候,供養佛,禮拜佛;佛不在的時候,供養父母,禮拜父母,父母是子女第一良福田。」一般人之所以沒有福,就是這一點沒做好,家裡有錢,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就好了,其實,這就是把福田推出去了,殊為可惜啊!
佛在世時,有一年是荒年,大家都沒有收穫,世尊連續托了三天的空缽,沒有人供養,不是不供養,而是真的沒有東西吃,自己都沒有東西吃了,怎麽供養?有一個比丘遇到世尊,給佛頂禮,世尊對他說:「比丘啊!我已經三天沒托到缽了,你現在有什麼問題不要問我。」比丘聽了,心裡很難過,就把自己的「三衣」賣了,買點米做了一鍋飯,歡歡喜喜的要供養佛。
佛陀問比丘:「現在是荒年,都托不到缽,你那裡來的飯啊?」
比丘回答:「我把三衣賣了,世尊您三天沒托到缽了,我來供養您。」
世尊聽了之後,訶斥他:「愚癡的比丘,三衣是三世諸佛清浄幢相,
這比丘一聽,開始緊張了,三衣賣掉了,佛陀又不吃這飯,那怎麼辦?
世尊就問他:「你有沒有父母?」
比丘回答:「有。」
世尊再問:「信佛了沒有?」
嗎?」
佛陀說:「你父母可以吃。對你來講,他們是等覺菩薩,可以吃的。」
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裡有這個公案。所以我們要孝順父母,各位在家的菩薩們,父母是比丘回答:「還沒。」於是世尊叫他回去先幫父母授三皈依,然後拿這飯給他們吃。比丘問佛陀:「世尊您是聖中聖,天中天,都不能吃了,我父母是凡夫,他們可以吃你們身邊的第一良福田啊!

我們講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己度完後,先度家人,可是家人不好度啊!家人彼此太了解了,你還沒說,他就曉得你要說啥了。因此,度家人不要用嘴巴說,身、口、意三業要善巧方便嘛!不要用講的,那怎麼辦呢?用身、意業,時時關心、照顧,幫家人做事,無止盡的付出愛心,讓他們慢慢的感覺你最值得信賴,你是最可靠,最能夠幫助他的人,那時候他有問題來問你,就可以給他講了。

在因緣沒有成熟以前,先不要講佛法,免得萬一他順口溜,反倒成了謗法,那就不好。記住,度家人要用愛心,不要光用講的。如果真的非講不可呢?要懂得技巧,也就是要先讚歎。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先說他的優點,尤其對於兒女,更要這樣,優點說完了,再告訴他們還有一點點美中不足的地方,如果改過來了,會更好。他一聽,會覺得自己還不錯,只有一點點美中不足。假如你一開始就說他不好,他會想,那我乾脆就不好到底算了!那就糟了,這一點在佛教裡也有許多公案。
要使人歡喜,說歡喜話,度家人一定要這樣。家人沒度好,在修行上會有障礙;如果度好了,會有功德。別忘了,家人也是眾生啊!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也要度他啊!既然有緣結合在一起,那就從這裡度起,不要怕煩,成佛本來就是件很麻煩的事情,要是怕麻煩,就不能成佛了。
avatar-img
7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曉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二○一三年,一夏九旬當中,持佛號超過一千萬。老人家每每指著案前, 清公方丈所寫之法語「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告訴弟子們說:此乃 清公和尚給我的策勵,所以老人家更精進念佛,每天除了念佛外,還是念佛,心不再攀緣其他的事。真正作到「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上慧下天老和尚,乃正覺精舍第三任方丈,亦為淨律學佛院早期五位教授師長之一。慧公一生淡泊名利,平素所得淨資皆倡印淨土經典及勸人向善之書。編有《實用淨土叢書》、《因果四書》、《淨話》等書流通於教界;並與照因老和尚致力推廣少年福智十善法,鼓勵青少年要孝養父母,尊師重道等,受化者無不蒙益。
我過去也常鼓勵人要發四宏誓願,可是有人就對我說,這四宏誓願太高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麽度呢?無量無邊的眾生,怎能度盡呢?煩惱無盡誓願斷,八萬四千煩惱怎麽斷呢?法門無量誓願學,八萬四千法門怎麽學呢?佛道無上警願成,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怎麽起步?這一個問題我想了很久
二○一三年,一夏九旬當中,持佛號超過一千萬。老人家每每指著案前, 清公方丈所寫之法語「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告訴弟子們說:此乃 清公和尚給我的策勵,所以老人家更精進念佛,每天除了念佛外,還是念佛,心不再攀緣其他的事。真正作到「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上慧下天老和尚,乃正覺精舍第三任方丈,亦為淨律學佛院早期五位教授師長之一。慧公一生淡泊名利,平素所得淨資皆倡印淨土經典及勸人向善之書。編有《實用淨土叢書》、《因果四書》、《淨話》等書流通於教界;並與照因老和尚致力推廣少年福智十善法,鼓勵青少年要孝養父母,尊師重道等,受化者無不蒙益。
我過去也常鼓勵人要發四宏誓願,可是有人就對我說,這四宏誓願太高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麽度呢?無量無邊的眾生,怎能度盡呢?煩惱無盡誓願斷,八萬四千煩惱怎麽斷呢?法門無量誓願學,八萬四千法門怎麽學呢?佛道無上警願成,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怎麽起步?這一個問題我想了很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記者蔡昀臻/台北報導 2025新年尹始對己承諾好好開始學佛是對自己身心靈具穩定成長的修行。苗栗大慈山萬緣寺在2/14至起辦理菩薩戒活動,歡迎四眾弟子虔誠佛弟子參加,共赴法筵。 大乘佛教將菩薩戒總結爲三大類,因為戒的精神及戒相乃是為令眾生無漏清淨,所以稱為「淨戒」,即三聚淨戒,或叫三聚戒,分別是:
Thumbnail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應化身 「四臂觀音」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應化身之一,具足度脫眾生出輪迴苦趣,賜予長壽、消災解厄、懷愛及財富充滿,亦具足息、增、懷、誅四種事業功德。 本文摘要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應化身 四臂觀音佛像唐卡 四臂觀音功德利益 四臂觀音殊勝密法《大悲觀音利眾遍虛空修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沒有佛法的地方,眾生苦,愚痴,造業重,沒有覺悟的時候。菩薩慈悲,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去教化眾生,為眾生做佛法的增上緣,這個了不起!好像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發這樣的心。雖然看到眾生一個也度不了,但給他種下了種子,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一切大願裡面第一大願,就是四弘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
20240406 花蓮祥德寺地藏王菩薩 今天下午,在壇城前佈下簡單的供養,默默的進行接引與祝福。 主尊是地藏菩薩。 依序以七佛世尊加持亡逝者的靈體清淨與完整、清除臨終前的痛苦與恐懼、施以甘露、引導懺悔與皈依、教授佛號與共咒、最後請諸佛菩薩予以接引。 我唱誦:嗡。哈哈哈。
Thumbnail
記者蔡昀臻/台北報導 2025新年尹始對己承諾好好開始學佛是對自己身心靈具穩定成長的修行。苗栗大慈山萬緣寺在2/14至起辦理菩薩戒活動,歡迎四眾弟子虔誠佛弟子參加,共赴法筵。 大乘佛教將菩薩戒總結爲三大類,因為戒的精神及戒相乃是為令眾生無漏清淨,所以稱為「淨戒」,即三聚淨戒,或叫三聚戒,分別是:
Thumbnail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應化身 「四臂觀音」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應化身之一,具足度脫眾生出輪迴苦趣,賜予長壽、消災解厄、懷愛及財富充滿,亦具足息、增、懷、誅四種事業功德。 本文摘要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應化身 四臂觀音佛像唐卡 四臂觀音功德利益 四臂觀音殊勝密法《大悲觀音利眾遍虛空修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沒有佛法的地方,眾生苦,愚痴,造業重,沒有覺悟的時候。菩薩慈悲,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去教化眾生,為眾生做佛法的增上緣,這個了不起!好像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發這樣的心。雖然看到眾生一個也度不了,但給他種下了種子,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一切大願裡面第一大願,就是四弘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
20240406 花蓮祥德寺地藏王菩薩 今天下午,在壇城前佈下簡單的供養,默默的進行接引與祝福。 主尊是地藏菩薩。 依序以七佛世尊加持亡逝者的靈體清淨與完整、清除臨終前的痛苦與恐懼、施以甘露、引導懺悔與皈依、教授佛號與共咒、最後請諸佛菩薩予以接引。 我唱誦:嗡。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