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祖師文鈔要義 1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家庭教育・敦倫積德 (二)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組共成

土城承天寺
◎欲皈依法,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必須要克盡倫常之道。儻ㄊㄤˇ〔倘若〕不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根本欠缺,與不相應,何由蒙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
是故必須要孝親敬長,兄弟姊妹,夫婦主僕,一一各須盡自己之職分。能於各宗〔根本之事〕,盡其職分,即為世間賢人善人。賢善之人念,則易於感。欲了生死,不可不注意倫常也。又須按淨土經典所說,生信、發願,專心念,決定現生求生西方,絕不發求來生人天福報之心。
視一切眾生,猶如一子,當戒殺喫素,愛惜物命。以此自行,復以化他。凡家庭中,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兒女,外而鄉黨、鄰里、親戚、朋友,皆當為說念之利益。
現生則消除災障,增長福壽,命終則蒙接引,往生西方。近來世亂至極,凡信之人,每每逢凶化吉。今之禍患,避無可避,防不勝防。果能至誠念,則不知不覺,不逢災禍。有此巨益,忍令我父母兄弟等,并鄉黨鄰里等,不知乎?
然欲化人,須自己實行方可。儻自己雖則念,於敦倫盡分,居心行事,諸多不到〔不能實行〕之處,則便難感通矣。今為汝取法名為宗誠。宗、主也。誠、真實也。汝果能事事以真誠為主,久而久之,人皆相觀而善。所謂「誠之所至,金石為開」,況同類之人乎。
宜常看《彌陀經白話解》、《嘉言錄》、《感應篇直講》。兒女從小,即為教其常念《感應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徧,至少須念一徧。盡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講》,依之而行,則自可歸於正人君子之域矣。
〈續編上冊 復金益平居士書二〉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為三世諸淨業正因。
汝能孝親,能儉樸,則必不至取非義之財,其行其心,頗與合。若再加以信願求生西方,必可如願。然旣為人子、人父,當思所以究竟令我親、我兒女,得究竟安隱之道。可不力勸吾親,與吾兒女,令其同修淨業乎?此且約親而論。而一切眾生皆是佛子,我旣知之,忍不令我弟兄、姊妹、親戚、鄉黨,一切相接之人,一一咸知乎?
汝欲皈依,以期往生,可不發宏誓,以預行隨分隨力度人之道乎?今為汝取法名為慧茂,謂以大智慧,行自利利人之道。所言自利利人之道,即為一切人說「敦篤倫常、恪盡己分、閑邪存誠、克己復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文鈔》中屢說之,今復為說者,恐或不注意,以致錯過,以故不妨再說也。
又今日世道之亂,為開闢〔天地開創以來〕所未有。究其根源,總由家庭無善教,及不講因果報應之所致也。天下不治,匹夫、匹婦與有其責。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報應,則賢才自然蔚ㄨㄟˋ起ㄑㄧˇ〔不斷出現〕,而天下漸可太平矣。祈與一切人,皆以此說懇切告之,亦居塵學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祈慧察是幸。
〈續編上冊 復費範九居士書〉


◎人生世間,父母、壽命、相貌、學問、夫妻、兒女,皆是前生所作之業之所感召。若〔今生〕有大功德,則〔受用〕會過於前生所培。若有大罪過,則便不及前生所培。是以要認真修持,以轉前業也。汝欲得有學問、有才能、有德氣之好丈夫,或恐汝前生未培到這箇福,則便不能滿汝癡心。
《楞嚴經》謂:「念觀世音菩薩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妻於菩薩,謂求菩薩加被,得其賢慧福德之妻,汝求夫亦然。極力念觀世音菩薩,當能滿汝所願。
否則,縱得好夫,或者又有短命、多病、禍患等事,況未必能得好夫乎。汝切不可以貌美起驕傲心。此心不息,便難載福。汝能諦聽我語,則汝之所受用者,皆有超過前生所培多多矣。
〈續編上冊 與周福淵女士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家庭教育・敦倫積德 (一)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組共成 ◎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ㄐㄧㄥ天ㄊㄧㄢ緯ㄨㄟˇ地ㄉㄧˋ〔喻孝道至德廣大無邊〕,範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 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雖然,儒之孝以奉養父母為先〔首要任務〕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乎。
青少年教育・以德為本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人之成德立業,端在少年能立志與否。汝生長富室,宜將富貴習氣,盡情擺脫,方有學道了生死分。否則,聲色貨利,燕朋邪友,乘閒而入。雖欲希聖希賢,學佛學祖不可得也。 〈續編上冊 致羅世芳居士書〉
青少年教育・以德為本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貴校四語:「盡性學佛、盡倫學孔、道學為體、科學為用」,實為學道不易之宗旨。 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
青少年教育・培德節欲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故欲使知人名尊貴,而不致自暴自棄。并以此勸諭一切青年男女,同凜ㄌㄧㄣˇ〔凜然敬畏〕人之尊貴名稱。實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世善。又復發菩提心,普利自他,同皆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以修出世之善,是則可名為人。
青少年教育・培德節欲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 《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 《法華經》云:「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兒女教育・榮親臨終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為人子者,榮親之道,在於勵行修德,俾一切人,均以敬己而追念於所生,方為最切要之方法。 每見世人,親死之後,到處求有名有位之人,為之題讚〔書寫美好讚頌之語〕。而不在己躬下黽ㄇㄧㄣˇ 勉ㄇㄧㄢˇ〔勤奮〕修德行仁,以期貽親令名〔留存美譽〕為事。
家庭教育・敦倫積德 (一)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組共成 ◎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ㄐㄧㄥ天ㄊㄧㄢ緯ㄨㄟˇ地ㄉㄧˋ〔喻孝道至德廣大無邊〕,範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 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雖然,儒之孝以奉養父母為先〔首要任務〕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乎。
青少年教育・以德為本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人之成德立業,端在少年能立志與否。汝生長富室,宜將富貴習氣,盡情擺脫,方有學道了生死分。否則,聲色貨利,燕朋邪友,乘閒而入。雖欲希聖希賢,學佛學祖不可得也。 〈續編上冊 致羅世芳居士書〉
青少年教育・以德為本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貴校四語:「盡性學佛、盡倫學孔、道學為體、科學為用」,實為學道不易之宗旨。 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
青少年教育・培德節欲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故欲使知人名尊貴,而不致自暴自棄。并以此勸諭一切青年男女,同凜ㄌㄧㄣˇ〔凜然敬畏〕人之尊貴名稱。實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世善。又復發菩提心,普利自他,同皆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以修出世之善,是則可名為人。
青少年教育・培德節欲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 《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 《法華經》云:「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兒女教育・榮親臨終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工作小組共成 ◎為人子者,榮親之道,在於勵行修德,俾一切人,均以敬己而追念於所生,方為最切要之方法。 每見世人,親死之後,到處求有名有位之人,為之題讚〔書寫美好讚頌之語〕。而不在己躬下黽ㄇㄧㄣˇ 勉ㄇㄧㄢˇ〔勤奮〕修德行仁,以期貽親令名〔留存美譽〕為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見三編復周伯遒書。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佛陀曾開示:「以堆積如須彌山高的財寶來布施,所獲得的福報不如誠心孝順供養父母所獲之福。」真正的孝道,不僅是晨昏定省,奉養生活無虞,主要還是應該使雙親能學佛,去惡行善,累積往生淨土的資糧。佛陀所開示的孝道為。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佛曾開示弟子:「假如將所有財寶堆起直到天上,用以布施,其福德不如竭盡所能孝順、供養父母所獲之福德。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孝順父母的五法:一、奉養雙親,給予三餐溫飽;二、養父母的身,照顧關懷健康;三、養父母的心,不讓父母擔心、操心;四、養父母的志,為父母締結佛緣,生發理智、減少煩惱;五、養
Thumbnail
佛法知識鑽研很重要,但是要善用此生,直了成佛。「善用此生」是看自己今生的因緣,還有大概多少時間、多少心力,可以完成這樣的修行,還有周圍的人。爸爸、媽媽重要,能拉他去讀佛學院嗎?也許可以,就是很少;那爺爺、奶奶呢?他們需要他們的法門,用慈悲心來看自他的因緣,冷靜地審諦、觀察。
Thumbnail
「百善首推孝為先,孝心可感格蒼天,人能行孝吉祥報,財子壽臻福澤全。」古聖說:「百善孝為先。」又說:「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立身之道。」 「孝」字涵義至廣,自「立身行道,齊家治國平天下。」以至「究竟涅槃,度親出苦。 」 無一不與孝道有關。 一般人但知儒家提倡孝道,卻不知佛教也最注重孝道,孝道是佛
Thumbnail
原 文 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学道。孝弟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①。以净
Thumbnail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佛法,雖為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見三編復周伯遒書。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佛陀曾開示:「以堆積如須彌山高的財寶來布施,所獲得的福報不如誠心孝順供養父母所獲之福。」真正的孝道,不僅是晨昏定省,奉養生活無虞,主要還是應該使雙親能學佛,去惡行善,累積往生淨土的資糧。佛陀所開示的孝道為。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佛曾開示弟子:「假如將所有財寶堆起直到天上,用以布施,其福德不如竭盡所能孝順、供養父母所獲之福德。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孝順父母的五法:一、奉養雙親,給予三餐溫飽;二、養父母的身,照顧關懷健康;三、養父母的心,不讓父母擔心、操心;四、養父母的志,為父母締結佛緣,生發理智、減少煩惱;五、養
Thumbnail
佛法知識鑽研很重要,但是要善用此生,直了成佛。「善用此生」是看自己今生的因緣,還有大概多少時間、多少心力,可以完成這樣的修行,還有周圍的人。爸爸、媽媽重要,能拉他去讀佛學院嗎?也許可以,就是很少;那爺爺、奶奶呢?他們需要他們的法門,用慈悲心來看自他的因緣,冷靜地審諦、觀察。
Thumbnail
「百善首推孝為先,孝心可感格蒼天,人能行孝吉祥報,財子壽臻福澤全。」古聖說:「百善孝為先。」又說:「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立身之道。」 「孝」字涵義至廣,自「立身行道,齊家治國平天下。」以至「究竟涅槃,度親出苦。 」 無一不與孝道有關。 一般人但知儒家提倡孝道,卻不知佛教也最注重孝道,孝道是佛
Thumbnail
原 文 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学道。孝弟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①。以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