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餘價值 x 附加價值

2021/01/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筆者小時候,很常聽到師長這麼說「你要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要有能力為別人提供附加價值,這樣以後出社會才不會被淘汰。」當時其實沒想太多,認為只是師長的語重心長,就將這些文字就拋諸於腦後。直到前陣子在資本論中讀到了關於剩餘價值的段落,這些文字又再一次的閃過了腦海,這些東西是一樣的嗎...?
  讓我們用下面這個例子來說明吧!假設筆者是一位自產自銷的果農,今日收成了10顆蘋果,然後以一顆30元的價格賣出,得到了30*10=300元的收入。假設在栽種的過程中,花費了100元的成本(種子、肥料、水...之類的東西),那麼淨收入就是300-100=200元。筆者的個人勞動讓價值100元的物品變成了價值300元的產品,也就是說筆者的勞動賦予了200元價值到蘋果上【註1】。所以栽種蘋果獲得的淨收入就是的勞動成果,這大概就是長輩們所說的附加價值了。到這邊一切都很正常,也相當合理。
但是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面,大多數的人都不是賣出產品,而是賣出自己的勞動。
這時候奇怪的事情就發生了,假設讀者現在擁有總值價值100元的需要花費的物品部分(種子、肥料、水...之類的東西),請問讀者願意出多少錢雇用筆者去幫忙種水果呢?會按照筆者勞動的真實價值,也就是200元來雇用嗎?但是這樣讀者就什麼也賺不到了。因此讀者有兩個選擇:
1. 按照勞動真實價值雇用筆者,然後賣出蘋果的時候,賣得特別貴(高於蘋果應有的價格,也就是大於300元)
2. 用低於勞動真實價值雇用筆者,然後用正常價格賣出蘋果(也就是剛好300元)
選項一其實是有疑慮的。因為如果可以用350元賣出蘋果,那麼筆者的勞動事實上就是價值250元(350-100=250),而不是一開始說的200元。因此就只剩下選項二。
衝擊的剩餘價值
  但是選像二其實正是問題的所在!假設新的雇用金額是150元,那麼原本勞動價值200元和新的雇用費用150元就會產生一個差額,這個差額馬克思就稱之為剩餘價值。有工作經驗的讀者一定相當容易理解,剩餘價值的榨取並不一定這麼明顯,也可以換個方式呈現。例如以本例來說或許是用「可以順便多種幾棵蘋果嗎?」或「這邊這些香蕉剛好也順手種一種吧!」這類的變相無酬勞動來產生剩餘價值。畢竟如同威蘭德(Francis Wayland)在《政治經濟學原理》所說的「交換不會給產品以任何價值」 【註2】,因此必須用別的方式產生需要的利潤。正是由於剩餘價值的關係,所以才會出現「在不變的等價物支配下,商業是不可能的。」或「戰爭是掠奪,商業是詐欺。」【註3】這類的說法。其實關於剩餘價值的概念,還有非常多可以討論的地方,但是篇幅問題這邊就先不展開了。最後留下這個問題給各位讀者思考:
在沒有完全不可取代能力的情況下(也就是對我們一般人而言),讓你不被社會淘汰的,究竟是附加價值呢?還是剩餘價值呢?
如果有讀者對於我所寫的文章有任何疑問或建議,甚至是有想討論的地方,都歡迎來信到[email protected],我會在能力範圍內盡快回覆。
【註1】這裡為了方便討論,假設筆者毫不費力的就賣出了這些蘋果,所以無視賣出過程的勞動;或者以書上的話來說,就是這裡只考慮簡單商品交換。
【註2】《政治經濟學原理》1843年波士頓版第169頁。
【註3】「在不變的等價物支配下,商業是不可能的。」(奧普戴克《論政治經濟學》1851年紐約版第66~67頁);「戰爭是掠奪,商業是詐欺。」《班傑明 · 富蘭克林全集》,斯帕克斯編第2卷《關於國民財富的有待研究的幾個問題》(第376頁)
固定咖啡杯
固定咖啡杯
歡迎來到固定咖啡杯,我是主辦人Darrel。 這是一個受德國的投資大師—科斯托蘭尼啟發的財經知識同好會。社團的成立目的是讓有興趣瞭解投資相關知識的人能有一個學習和討論的空間。如同當年科斯托蘭尼在咖啡廳裡辦的講座一樣,希望能凝聚來自各行各業,擁有不同背景和領域的人一同參與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