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醫療月企劃 EP. 02 推薦:《產科醫鴻鳥》生產不是疾病,女性為此卻必須冒著死亡的風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應該是醫院中最充滿希望的科別,卻也是帶來許多傷痛的地方,各種懷孕的科普知識、各種社會背景下的責任、細膩的事件描寫、角色鮮明的醫療人員,譜寫出了一則則溫柔又感人的故事,推薦此部包含了各種與懷孕相關議題的故事。
raw-image

生產、希望與絕望

基本上以現在的生理學上來說,只有女人的身體可以懷孕生產,所以婦產科往往會被合併在一起,但實際上婦科的疾病和生產基本上還是有那麼一些些分別。而這部作品就是集中在生產而出現的各種事件中。

生產雖然都象徵著新生跟對未來的希望,但其實生產這件事情真的是非常非常危險,包括到十九世紀的匈牙利醫生塞麥爾維斯也發現到女人生產時的感染造成了極高的死亡率也才發現到消毒洗手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女人本身沒有生病,生產仍然會造成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在授精懷孕的時候便可能有子宮外孕,墮胎時也會看個體有各種副作用與後遺症,就算決定生產後,一位健康的女性,甚至沒有任何病史,都有可能會因為生產而面對最直接的生命威脅,意外造成的羊水破裂、前置性胎盤都可能奪去母體的性命,生產造成的併發症(甚至可能會有長期影響)例如產後憂鬱、妊娠性糖尿病或高血壓等疾病,更讓女性往往在接受「生產」時,瞬間要多上比原本的人生更多危險的可能性。

意即生產這件讓人類這個物種可以延續幾千幾萬年的「理所當然」之事,實際上並不應該被當作「一片蛋糕」如此簡單。這也是為何現代的女權會不斷的強調生產的權益,生產看似常見,但放大來說與各種體制運轉息息相關,微觀可以僅聚焦在只有單套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宏觀卻是整個家庭與社會的構成,個體、伴侶到群體的影響力等等都在這部作品中有非常充分的描繪,將這些現實的殘酷與溫柔融合進優秀的故事敘說,專業的知識細節,這也是為何我們會十分推薦這部作品的原因。

故事中的那些孕婦

節目中我有提到一個高中生懷孕,因此得連同男朋友的家長一起前來簽署同意書的劇情,我僅僅提到說醫生有講過中止懷孕是殺人的行為而希望找雙方的人一同承受,但這之中真的沒那麼簡單,從雙方的家長爭執討論到底要不要留,這對情侶也一直思考著各種可能性,但是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狀況就是:沒有人希望孩子或是女孩不幸,他們都站在各種可能性,在自己的價值觀上去期待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種事情真的是很難去描述清楚,中間有多少糾葛與複雜的心思,往往比事情本身更加複雜,也是因此我特別提出來的原因,可惜時間有限我們沒有太深入討論(不然就變成討論節目啦XD)

raw-image

另外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事件便是助產士與在醫院生產的意見衝突,期待自然生產的母親卻碰到可能需要剖腹產的狀況而有所抗拒,我記得在台灣也有一陣子在討論這個議題,那時候應該是以溫柔生產為標題。

在此便可以看出產科的特殊性,它本身不是疾病,卻可能在一定的狀況下需要醫療介入,同時可能合併婦科疾病與新生兒疾病,即使助產士的確是可以協助生產的,但一旦如果需要醫療處置時,是不是堅持自然生產反而延後了醫療的處理?

raw-image

其實這個答案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困難,以我來說我相信助產士的經驗,更相信生產不是疾病,但以人性來說我也會害怕有萬一如果在醫院比較安心,然而我相信也有一部份跟台灣的環境有相當關係,如果一旦不在醫院生產,卻如果有任何問題卻要接手已經成為病家的孕婦,其實工作負擔相當高,以一個醫療人員來說一定也會很不願意,故事中藉由母親是經驗豐富的助產師的小松為視點去帶出,我覺得相當不錯,而最後這位經驗老到的助產師也給了一個很溫柔的答案:


raw-image

雖然臨床上當然還是要case by case,但的確無論是誰,只要仍然在協助孕婦的位置上,或者說照顧病人的角度上,都是應該要隨時懷抱著可能會造成傷害的恐懼,才能去盡可能地減少傷害,這可能也是這樣子的議題下最後的回答了吧?

相當扼腕的斷尾

我是到去年才無意間發現這部作品,因此懷抱期待買回來看,完全看到欲罷不能,覺得萬分可惜為什麼沒有出版一整套,明明是如此精彩優秀的作品,不僅是故事性強,臨床面臨的爭議也很實際,跟生魚片說的一樣,許多醫療作品很像是展現與死神與瘟神的戰役下的成果,但明明病人才是醫療的中心,勝利反而不是,因此我覺得這部作品的態度完全可以體現這樣的認知與氣度,相當的優秀,不知道有沒有可能讓東立出版更多呢?

raw-image

附上節目中說的,作者鈴之木優因為兒子出生而開始決定畫這部作品,兒子的插畫也會穿插在各話篇幅的中間,這個小插圖說兒子抱怨有一段時間都沒有給他畫圖真的完全戳中我的笑點(笑翻

其實他也相當晚出道,但這部作品的精采真的不簡單,並不是醫療漫畫都可以如此洞悉人性與醫療現場,因此我非常看好這部作品,說看好但其實也完結啦哈哈!

希望大家如果有興趣一定要看看此作!也可以順便猜猜我們醫療月企劃的第三部作品是哪一部!



如果喜歡醫療漫畫的話也可以看:


【我們家節目的收聽方式】


【我們家節目的連結樹】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酸梅的沙龍
57會員
108內容數
書寫一些錄製《宅宅下班中》這個podcast的一些幕後心情或是對於某些作品講不夠的心得,不介意碎碎念的,也非常歡迎進來一起看看其他節目的繁雜心得。
大酸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2/23
泌尿科應該是醫療科別中最令人難以啟齒與希望逃避的科別,卻在作者風趣搞笑的描述下,將許多現代人對於某些隱私處的迷思一一表達出來並解釋,不僅是達到了一定程度的釐清與科普,更讓人對於泌尿科有更多的認識,此作應該也是醫療月中最輕鬆詼諧的作品了(笑)。
Thumbnail
2021/02/23
泌尿科應該是醫療科別中最令人難以啟齒與希望逃避的科別,卻在作者風趣搞笑的描述下,將許多現代人對於某些隱私處的迷思一一表達出來並解釋,不僅是達到了一定程度的釐清與科普,更讓人對於泌尿科有更多的認識,此作應該也是醫療月中最輕鬆詼諧的作品了(笑)。
Thumbnail
2021/02/19
以地區醫院的內科醫生為主角,勾勒出醫療環境的壓縮與緊張,卻仍然用醫療本質的視點,看待病人、同事、家人還有自己的自我成長,不僅如同海納百川一樣溫柔,也直指安寧療護的四全四道核心,動人心弦又深入人心的優秀醫療之作。
Thumbnail
2021/02/19
以地區醫院的內科醫生為主角,勾勒出醫療環境的壓縮與緊張,卻仍然用醫療本質的視點,看待病人、同事、家人還有自己的自我成長,不僅如同海納百川一樣溫柔,也直指安寧療護的四全四道核心,動人心弦又深入人心的優秀醫療之作。
Thumbnail
2021/02/16
麻醉科醫生幾乎是所有的醫生中與病患接觸最少的一個,但是對於掌握病人生命的重要性卻一點都不亞於其他醫療科別,此作以少見的女性麻醉科醫生為主角,描寫麻醉科的工作以外,更討論到一個女性在職場上容易見到的歧視與騷擾,是一部優秀的專科科別的醫療作品。
Thumbnail
2021/02/16
麻醉科醫生幾乎是所有的醫生中與病患接觸最少的一個,但是對於掌握病人生命的重要性卻一點都不亞於其他醫療科別,此作以少見的女性麻醉科醫生為主角,描寫麻醉科的工作以外,更討論到一個女性在職場上容易見到的歧視與騷擾,是一部優秀的專科科別的醫療作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身為婦產科醫師,總是會遇到各種生命議題。 那天跟往常一樣開完表定的手術, 看了一下時間,嗯晚上六點多了,準備去醫院樓下超商覓食。 這時公務機毫不留情的響了,看看來電顯示, 果然是來自急診醫師的會診電話。 「婦產科值班醫師嗎?我是急診啦,要會診你一個陰道出血的病人,在外
Thumbnail
身為婦產科醫師,總是會遇到各種生命議題。 那天跟往常一樣開完表定的手術, 看了一下時間,嗯晚上六點多了,準備去醫院樓下超商覓食。 這時公務機毫不留情的響了,看看來電顯示, 果然是來自急診醫師的會診電話。 「婦產科值班醫師嗎?我是急診啦,要會診你一個陰道出血的病人,在外
Thumbnail
候診室有不少年輕夫婦,大腹便便的妻子,裝扮時潮的年輕孕媽,看著手機的爸爸們。空氣裡似乎瀰漫著興奮,緊張,焦慮又或著不安的氣氛?我這樣想像著。
Thumbnail
候診室有不少年輕夫婦,大腹便便的妻子,裝扮時潮的年輕孕媽,看著手機的爸爸們。空氣裡似乎瀰漫著興奮,緊張,焦慮又或著不安的氣氛?我這樣想像著。
Thumbnail
這本書是獻給所有想當媽媽的人 懷孕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運氣/健康缺一不可
Thumbnail
這本書是獻給所有想當媽媽的人 懷孕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運氣/健康缺一不可
Thumbnail
上個月最震驚全球的大事,就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理由僅只是憲法沒有明文提到墮胎權,並且墮胎權沒有「深深根植於美國國家的歷史和傳統」。
Thumbnail
上個月最震驚全球的大事,就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推翻保障女性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理由僅只是憲法沒有明文提到墮胎權,並且墮胎權沒有「深深根植於美國國家的歷史和傳統」。
Thumbnail
婦女生產—致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 大修和尚 宣講 ◎善治病者,治之于未病之先,則受益深而無所費〔沒有耗費〕。 故云:致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如是則無所謂病,何用治為。雖然,能如是者,其有幾人。 又云:保胎以絕欲為第一義。故保產心法,首戒交媾。 文云:婦一有孕之後,切戒交媾。
Thumbnail
婦女生產—致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 大修和尚 宣講 ◎善治病者,治之于未病之先,則受益深而無所費〔沒有耗費〕。 故云:致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如是則無所謂病,何用治為。雖然,能如是者,其有幾人。 又云:保胎以絕欲為第一義。故保產心法,首戒交媾。 文云:婦一有孕之後,切戒交媾。
Thumbnail
來談談我的二寶21周引產小記 大家都在談懷孕的美好,懷孕是很美好沒錯 不過懷孕的孕程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的二寶是男孩,從知道有祂後,我們都很開心 湊成好字也是我們的理想狀態 我的孕期其實蠻不適的,肚子會不時的抽痛 有一次凌晨還出血非常多 檢查後 醫生說正常,孕期會這樣是正常的,寶寶的狀態也很好
Thumbnail
來談談我的二寶21周引產小記 大家都在談懷孕的美好,懷孕是很美好沒錯 不過懷孕的孕程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的二寶是男孩,從知道有祂後,我們都很開心 湊成好字也是我們的理想狀態 我的孕期其實蠻不適的,肚子會不時的抽痛 有一次凌晨還出血非常多 檢查後 醫生說正常,孕期會這樣是正常的,寶寶的狀態也很好
Thumbnail
我以為的生產是件快樂的事,家裡有了新成員,對這個新生命的到來應該是充滿期待。 臺灣有句俗諺,「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比喻婦女生產的艱辛及危險性。如果生產順利就可以吃雞酒坐月子;若是不幸難產死亡,則必須準備棺材辦後事了。
Thumbnail
我以為的生產是件快樂的事,家裡有了新成員,對這個新生命的到來應該是充滿期待。 臺灣有句俗諺,「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比喻婦女生產的艱辛及危險性。如果生產順利就可以吃雞酒坐月子;若是不幸難產死亡,則必須準備棺材辦後事了。
Thumbnail
追烏烏醫師的臉書好一陣子,覺得非典型的婦產科醫師而且願意衛教真的不容易。出了新書,又是談女性生理現象的,就入手一本當作了解自己身體的開始,果然破除了一些謠言一般的保健概念,也看見生育這個話題如何圍繞女性的身體。 認識自己的身體有時並不那麼容易,特別是傳統社會文化以性為核心的偏見和貶抑,使得性器官、性
Thumbnail
追烏烏醫師的臉書好一陣子,覺得非典型的婦產科醫師而且願意衛教真的不容易。出了新書,又是談女性生理現象的,就入手一本當作了解自己身體的開始,果然破除了一些謠言一般的保健概念,也看見生育這個話題如何圍繞女性的身體。 認識自己的身體有時並不那麼容易,特別是傳統社會文化以性為核心的偏見和貶抑,使得性器官、性
Thumbnail
應該是醫院中最充滿希望的科別,卻也是帶來許多傷痛的地方,各種懷孕的科普知識、各種社會背景下的責任、細膩的事件描寫、角色鮮明的醫療人員,譜寫出了一則則溫柔又感人的故事,推薦此部包含了各種與懷孕相關議題的故事。
Thumbnail
應該是醫院中最充滿希望的科別,卻也是帶來許多傷痛的地方,各種懷孕的科普知識、各種社會背景下的責任、細膩的事件描寫、角色鮮明的醫療人員,譜寫出了一則則溫柔又感人的故事,推薦此部包含了各種與懷孕相關議題的故事。
Thumbnail
產婦,是COVID 19 高危族群 產婦本身 與非懷孕女性相比,COVID-19的孕婦從發病到住院的時間較短  產前 肺被擠壓 COVID 19 病毒主要攻擊肺部系統,產婦的心血管與肺本來就由於懷孕而加重負荷,更容易受到損害。當懷孕時,胎兒逐漸長大,產婦的肺部會受到更壓迫,就更容易感到呼吸困難 孕
Thumbnail
產婦,是COVID 19 高危族群 產婦本身 與非懷孕女性相比,COVID-19的孕婦從發病到住院的時間較短  產前 肺被擠壓 COVID 19 病毒主要攻擊肺部系統,產婦的心血管與肺本來就由於懷孕而加重負荷,更容易受到損害。當懷孕時,胎兒逐漸長大,產婦的肺部會受到更壓迫,就更容易感到呼吸困難 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