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時事 | 淺談clubhouse的從眾心理學與錯失焦慮

2021/02/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眾心理


Clubhouse提供的技術與功能,並非絕無僅有,但其中所勾起的社會趨力, 卻完整地契合了社會心理學,無疑是非常成功的行銷擴散手法。
過往我們在看從眾時,通常會聚焦在實體的聚會上,但網路社群的興起,讓關係不僅流動於空間,也流動於雲端。為此,我們同樣可以遷移過往的心理概念,去理解這場被人稱為大型社會實驗的邀請碼風潮。
首先,人在做決定時,依照資訊性社會影響(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的論點,若狀況曖昧不清、危及或有專家可以參考時,通常會跟隨他人來做決定,其追尋的是正確性。回到clubhouse的狀況,一個剛開始風行的社群平台,即使功能清楚,但具體能夠帶來什麼影響,仍然是曖昧不清,缺乏良好範本的狀況,強化了人們跟隨他人的可能性。
再來,如前所述,若有專家時,也會提升其行為跟隨,這部分就是clubhouse這隻獨角獸厲害之處。就一個社群平臺來說,誰是專家?當然是那些經營妥善的社群名人/KOL/高社經人士。clubhouse很聰明地使用名人與專家效應,讓別人為軟體效益背書,此時此刻,眾人面對混亂不清的狀況,自然會跟隨使用clubhouse,甚至形成一波波的漣漪,達到社群的火熱與擴散。
另外,若再結合規範性社會影響(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的觀點來看,也會發現,部分的人使用,不是因為正確性,而是關係性。眾所皆知,clubhouse的功能是一回事,其中擁有的社群關係才是重點,意即對於沒有那麼在乎資訊/知識競爭的人來說,想要獲取的,不是那些含金量很高的對談內容,而是靠近社群核心的關係橋梁。藉此,不管是在網路或是現實中都能保持被人喜愛、接納與討論。
由此可知,clubhouse的策略,除了說服理性群體的腦,也戳中了感性群體的心。

錯失恐懼


如前所述,從眾讓人跟隨,但要真得黏著還不夠,這就要提到Clubhouse高明的限制,不只是邀請碼,更還有訊息的不可逆與不可存。這種稍縱即逝的感覺,不管你是理性或是感性人,都會被打中焦慮。關於網路使用上的焦慮,作者McGinnis使用一個精準的名詞來描述,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 FOMO),翻譯過來則為錯失焦慮/錯失恐懼。
這部份,筆者以前曾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中提過,FOMO讓人們陷入一種相對剝奪感,也就說,其害怕的不是失去已擁有的東西,而是害怕沒有獲得應該要有的東西。這種念頭,就像一種牢籠,讓人們被應然的專制給獨裁。
回到clubhouse來說,理性群體焦慮失去的就是進步的資訊,深怕因此失去競爭力,感性群體則是焦慮失去關係的連結,深怕因此未來不再被喜歡。這之中的假設,雖然是說害怕失去未來,但更貼切來說,應該是指焦慮匱乏,還有匱乏後就無法滿足自身需要的邏輯。
就此來說,clubhouse的爆紅,不只因為功能優秀,更因其中所串連出的滿足、關係、焦慮與匱乏。當然,這之中絕對還有更多的心理學內涵,筆者不過拋磚引玉,期待各方人士更為豐沛的分享。
綜合社會工作、諮商心理、哲學辨識相關專業,抽絲剝繭,窺探影像世界的內涵議題與心理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