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關於故事結構與情緒。文學獎評審希望看到什麼樣的現代詩作品呢?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我認為詩作不該一直拘泥於語言的雕琢,應更著重結構、情感、思考的布局,讓詩作有策略,講究句法」⠀──唐捐

故事結構與情緒

以現今較流行的商業說法,無論是文學、圖像、發貼文,這些作品、內容,都是一種廣義稱為「內容創作」。

內容創作,表面目的在傳遞價值,例如某些道德教化、知識,內在目標其實是在調節觀者情緒。

說得更露骨一點,是透過精進表達方式,來影響讀者情緒的一種技術。

我真的從心理層面接受這樣的認知,也是這幾年的事。

要客觀分析作品,拆解作品結構和形式效果,從評論者、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待作品,某某象徵達到某某效果,讀者可能有什麼感覺……我可以很無心理負擔的描述出這些,不會覺得有任何問題,因為技術歸技術,分析歸分析,別人作品造成的效果是別人家的事。

輪到我自己寫,我大概知道怎樣寫,可能會造成讀者某種情緒起伏時,我心中的道德小警總就會跳出來噴我,「你怎麼可以控制他人情緒!這是不道德的!」

這實在很麻煩,因為作品的技術,就真的有一套影響讀者觀眾的操作系統,那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從三幕劇、神話的原型、英雄旅程、好萊塢故事公式都是一脈相承。簡單說就是現在編劇必學的故事曲線,隨著故事時間推進,觀眾情緒應該在何時被推升到何高度,並適時翻轉,造成一種故事寓意與滿足感。

如果沒有故事形式,要傳遞的內容大概不是變教科書,就是變法條吧。

這是這次決審會議的觀看心得之一:從個人出發,較容易刻劃情感與大環境。從議題出發,容易流於沒有動人之處。

議題先行,容易變成說教。據東默農老師對說教的解釋,就是你畫一個圓心,反覆朝那射箭。那不是讓故事show出來的好方法。如果從個人出發,面對大環境,就容易產生故事,就有了情感波動,作品才會好看。

重點也不是說不能從議題下手,而是要看有沒有故事性。

以現代詩來說,也是有得獎詩只是描摹一種片面瞬刻的情感,並沒有埋故事線在詩裡。(磊少一石鳥〈我已經沒有憤怒〉)倒也不是不行,不過看到目前,我覺得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仍是帶有故事背景的詩作。

這點或許可以呼應此屆評審零雨提到的:「三十行詩的比賽必然要講究結構,有些詩不知何謂結構、甚至逃避結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其實影響讀者情緒、要求故事「動人」,好像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前者感覺很心機,後者很感人。但總之,大家都想要好故事,而技術是中性的,就安心地寫吧!讀者都是自願在好故事裡哭哭笑笑的。

文學獎投稿數量觀察

這畢竟是評現代詩獎的會議紀錄,還是要來說說我看到的觀察。

第二十二屆的小說、散文投稿數量相當,小說總投稿數量略低於散文,都大概是350幾件。現代詩投稿數量則是將近小說、散文的兩倍,共605。

以投稿數量來看,小說比散文微簡單一些,現代詩要出頭則是超難。

從產出效率來說,現代詩一首「可能」可以寫得比小說散文更快,但中獎率也比較低,符合風險報酬定律。有趣的是,投稿小說也僅比散文再更有機會一點點而已。

這些都是從投稿數量來看,實際情況都很難說,因為據朱宥勳的作家新手村系列所說,其實大部分投稿作品都很爛,真正還不錯等級以上的作品,數量並不多。

但就算其他人作品都爛,也不代表你寫的作品很好XD(面壁思過中

與其糾結哪個中獎率高,不如安分的產出好作品,比較實在。

★創作螢光筆★

  • 從個人出發,較容易刻劃情感與大環境。從議題出發,容易流於沒有動人之處
  • 新詩的形式先、其次是主題。形式又要具有個人特色→根本品牌形象的意思
  • 詩意不在字句表面,而在字句之間。有講的東西不是重點,是那些語句、詞語間的空白,才有詩意在其中
  • 修辭過度的詩意語言會令人疲乏→清新洗鍊,有音韻,有哲思,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
  • 其實評審想看的,是一種「赤手空拳但百鍊成鋼」感,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脫掉裝備用你的經驗與內在比武。當然,如果你拿了武器而且耍得有模有樣,那是另一種「武器技師但百鍊成精」感

現代詩決審會議資料

會議記錄連結:http://literature.award.taipei/22th/C0.pdf
屆數類別:第二十二屆現代詩決審
收件數:605
進複審:476
進決審:21
決審委員:向陽、唐捐、楊澤、零雨、蘇紹連


更多創作眉角:
👉網站:木凱創作道
👉FB:木凱創作道
👉IG:mukaiword
👉原文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木凱 Mukai的沙龍
19會員
54內容數
以解析文學獎作品為主,我較關注有助於創作的部分,例如,可以從作品中學習到寫作技巧或創作者心法。偶爾會從讀者端來看作品,但重點是在創作者如何創作。 因此,會一定程度省略一般詮釋、賞析、簡介等,屬於介紹,或個人心得感受的分享。
木凱 Muka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6/05
「我們用一個東西去比擬另一個東西,這兩件東西最好距離夠遠,又同時具備平行的相似性,連結的方式要精準有說服力,夠遠則表示有創意。也就是要找到一個夠有創意且執行度高的表現策略。」── 羅智成
Thumbnail
2021/06/05
「我們用一個東西去比擬另一個東西,這兩件東西最好距離夠遠,又同時具備平行的相似性,連結的方式要精準有說服力,夠遠則表示有創意。也就是要找到一個夠有創意且執行度高的表現策略。」── 羅智成
Thumbnail
2021/06/02
「父親漸漸聽不進我們言語 當他攤開手心,城市街景圖繪沿著他的長文爬行」 ──廖筱安〈父親是臺北的戀人〉
Thumbnail
2021/06/02
「父親漸漸聽不進我們言語 當他攤開手心,城市街景圖繪沿著他的長文爬行」 ──廖筱安〈父親是臺北的戀人〉
Thumbnail
2021/05/17
「車燈亮起時 就化作鮟鱇魚穿進城市腹腔。」──王信文〈我們目睹冷鋒進站〉
Thumbnail
2021/05/17
「車燈亮起時 就化作鮟鱇魚穿進城市腹腔。」──王信文〈我們目睹冷鋒進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的起因,在於今天看到一個臉書追蹤的創作者發了一篇他最近與朋友關於創作的一些討論,裡面就有一段是這樣; 大部分的故事,都能解構成零零星星早被說爛的碎片,就算是被吹捧的神作,也絕對有套路可循。因此,討論作品只停留於劇情,其實沒啥意思,一部作品之所以有趣,在於作者如何排列組合、如何渲染刻畫。
Thumbnail
這篇文的起因,在於今天看到一個臉書追蹤的創作者發了一篇他最近與朋友關於創作的一些討論,裡面就有一段是這樣; 大部分的故事,都能解構成零零星星早被說爛的碎片,就算是被吹捧的神作,也絕對有套路可循。因此,討論作品只停留於劇情,其實沒啥意思,一部作品之所以有趣,在於作者如何排列組合、如何渲染刻畫。
Thumbnail
也就是說,在普遍「家裡沒礦」的前提下,有效寫作就成為仙風道骨文學人的必須先修課,當然,只把稿費當作斜槓的業外收入,那也很好;「寫作有價」一直是本專題的核心命題,「價值」是自己創造的,「價格」則是爭取來的。
Thumbnail
也就是說,在普遍「家裡沒礦」的前提下,有效寫作就成為仙風道骨文學人的必須先修課,當然,只把稿費當作斜槓的業外收入,那也很好;「寫作有價」一直是本專題的核心命題,「價值」是自己創造的,「價格」則是爭取來的。
Thumbnail
你為什麼開始寫作?寫作為你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你是否曾經寫作過這樣令人怦然心動的文章呢?你是否寫作而受到「我寫故我在」的快樂呢?你的寫作歷程中是否遭遇過關卡或瓶頸呢?歡迎與我們分享你的任何與「寫作」相關的故事。
Thumbnail
你為什麼開始寫作?寫作為你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你是否曾經寫作過這樣令人怦然心動的文章呢?你是否寫作而受到「我寫故我在」的快樂呢?你的寫作歷程中是否遭遇過關卡或瓶頸呢?歡迎與我們分享你的任何與「寫作」相關的故事。
Thumbnail
細節不該用來填補故事結構上的硬傷,反而應該是先找回故事(看是缺角色形象,或缺故事性),再加入細節,這樣就會成就某種氛圍、風格。
Thumbnail
細節不該用來填補故事結構上的硬傷,反而應該是先找回故事(看是缺角色形象,或缺故事性),再加入細節,這樣就會成就某種氛圍、風格。
Thumbnail
訓練寫作 提高輸入 批判思考 強化輸出  只有公開寫作才是真的寫作(我也為此而來) 怎樣才是好文章? 提供新知創造價值 資訊量大且密度高 邏輯性強論證精彩 容易理解不能高高在上 真誠溝通不說教不輕佻 讀者思維 確認寫作目的 確認閱讀對象 確認閱讀
Thumbnail
訓練寫作 提高輸入 批判思考 強化輸出  只有公開寫作才是真的寫作(我也為此而來) 怎樣才是好文章? 提供新知創造價值 資訊量大且密度高 邏輯性強論證精彩 容易理解不能高高在上 真誠溝通不說教不輕佻 讀者思維 確認寫作目的 確認閱讀對象 確認閱讀
Thumbnail
除了生於文字世代的讀者,其實還有單純在找故事的人。其中一種是為了找出適合放大、宜於改編,但還不是劇本的故事。這是小說的機會,小說作者的機會。 Podcast 能聊的時間有限,而且娛樂重擊的採訪角度接近為影劇產業找本子。這裡為了寫小說的人來講講,落筆的時刻,為了容易影劇化,能採用的思維和手法。
Thumbnail
除了生於文字世代的讀者,其實還有單純在找故事的人。其中一種是為了找出適合放大、宜於改編,但還不是劇本的故事。這是小說的機會,小說作者的機會。 Podcast 能聊的時間有限,而且娛樂重擊的採訪角度接近為影劇產業找本子。這裡為了寫小說的人來講講,落筆的時刻,為了容易影劇化,能採用的思維和手法。
Thumbnail
其實影響讀者情緒、要求故事「動人」,好像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前者感覺很心機,後者很感人。但總之,大家都想要好故事,而技術是中性的,就安心地寫吧!
Thumbnail
其實影響讀者情緒、要求故事「動人」,好像只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前者感覺很心機,後者很感人。但總之,大家都想要好故事,而技術是中性的,就安心地寫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