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判斷是非與如何生活時,需依賴「正確資訊」,如「正確用火」
過往資訊管道少,只有報紙、廣播及三電視台,少數媒體壟斷,而政府又會檢查媒體,故民眾常因為「無知--無法比較資訊」而被管控知的權利。
現代最大的問題是:資訊氾濫
現今資訊管道多到爆,有線電視幾百台、網路資訊、自動推送的社交軟體,自媒體也是媒體,大家都在放話,資訊不少,但「正確性有問題」。
資訊爆多會癱瘓大腦對資訊的處理,民眾不可能全部檢視、思考比對後再挑選,加上基本知識不足也無法判斷正確性…大腦終究會選擇捷思(懶惰的),變成跟風向走、看懶人包、相信意見領袖、相信政黨,不再有思考的習慣。
有心人士反過來利用這特性發財,在網路、媒體上刻意循模式製造效應。
網軍公司、假帳號分身留言、製造集體風向的假象,國內操作也就算了,甚至來境外的網軍攻擊…利用資訊特性,誘使他們想要的風向/結果,這就是『認知作戰』,影響了你的認知判斷。
認知作戰是一種影響力作戰,根據維基百科定義,它透過釋放真假資訊及錯誤連結,影響並破壞社會既有、互相信任的網路,並加深對立、降低士氣,打擊對手計畫和開展後續活動。
認知作戰或許針對國家,但別忘了其手法對民眾也是無孔不入的,資訊操弄在團體面最常見於政治,而個人面則有詐騙、邪教、PUA或行銷話術。
操弄的資訊內容會影響你判斷,而你選擇的結果影響了你原本的價值立場,你慢慢不敢依靠自己思考和判斷,寧願順從他人。
舉例:甲告訴乙情況危急,只能儘速從A、B、C三選擇則優(甲故意提供有限的資訊),乙最終選了A,結果卻不盡如意,乙會逐漸怪罪自己的選擇、能力不足,而不會反思當初提供資訊的甲是否動機不良。
以下是幾個常見的手法
*片面資訊(去脈絡化);單一口號洗腦;強調都是別人的錯…
*突顯部分有利訊息,忽視矛盾、掩飾風險
*三人成虎,三千人成妖虎。多數人都在談假訊息,多數人轉傳分享,你不會查證開始相信此事為真。
*一堆真消息裡放入幾個假消息,以假亂真
*「錯誤連結」:全部都真消息,但是讓你誤以為相關
A是真的,B也是真的,但是它製作迷霧讓你以為A可以造成B,兩者是因果關係。例如:A是空氣濾進器,B是心理健康專家,公司請B專家來講了一篇「空氣髒,容易鼻子過敏,而常過敏睡不好失眠就會有心理健康問題,所以我推薦A,有效」
*長期佈局後反轉:「這個好人突然變壞了耶」
例如:B組長創辦了一個公司群組,平時分享有用的團購、公司八卦、政策公告等等,但突然在半年後開始講一些不利於A組長的事,說他多小氣或佔公司便宜。群組講A壞話後三個月,公司公布了要由眾組長中挑選優秀者晉升主管的評比,這時候大家已經對A組長沒有好印象。
若常滑手機讓它只餵養你想看的,就跟你住在封閉房間裡,只有唯一窗口定期送來垃圾食物可你又覺得美味一樣,是資訊的井底之蛙。
多主動閱讀及思考,不要被動接受訊息。做為對這世界的好奇與理解,越理解各生活範圍、專業領域的常識,你會有基本原則判斷是不是荒唐的假消息。
想一下,這個消息對誰有利?真的有免費資源嗎?他真是為正義喉舌嗎?
我認為「沒有無償的事」,即使是心理師貼出免費的心理學資訊,你也可以認為「他在推廣心理諮商啦,在刺激有需求的民眾增加消費啦」。這是不可否認的,因為任何事都有相對利益存在。
關鍵是「你思考過沒有」。知道這個利益關連,你還是想使用,也會小心不要掉入太多陷阱(如多看幾個不同心理師的粉專,以免都是這個人說了算)。讓這些訊息進入意識,你做的判斷才是判斷,而不是讓無意識的牛被牽著鼻子走。
我們講認知戰都是有心人操作,但搞不好最後一個魔頭是「自己」。
自己心理很多過不去的、未滿足的,會讓你寧願去相信某個救世主,結果他講的屁話你都信(對,迷信也是認知作戰了,但卻是自己佈局的錯誤認知)
審視與討論內心那一塊空洞,以免自己連自己都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