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切過高雄車站站區近二十年的中博高架橋開拆了,並在建國路、九如路正上方橋面拆除後,順勢啟用站區西側,在平面連通中山路與博愛路的站西路。
可能有提過,我一直不覺得地面鐵路拆除,或者高架、地下化後,就一定要拆掉原先跨過路線的橋梁或地下道,但既然中博高架橋打從啟用時就預定會拆除,那走到這一步是眾所皆知的必然吧。
站區動線改動後,新設圍籬也貼上各商圈的方向標示,包含這天記錄新動線後,想起久未路過而去拜訪的後驛商圈。這商圈的主幹道是安寧街,就像前站電子街對應的長明街一樣。
目前安寧街已跟站西路打通,但路口仍有圍籬擋著,只留下讓行人跟自行車通過的縫隙。
前站長明街靠車站一段也是賣成衣為主,跟後驛商圈剛好互補-長明街男裝店面較多,而後驛商圈則是一眼望去,女裝和童裝店面數目佔了壓倒性的比例。
印象裡後驛商圈不管何時拜訪都是稀落的行人,及偶爾經過的小貨車。對比車站另一頭的長明街,在後段電子材料行的"加持"下,汽機車進出頻繁,尤其鐵路地下化後把原本未連結的復興路和自由路打通,這條切過長明街中段的新道路也帶來人流。
正因如此,後驛商圈很適合平心靜氣的散個步,細細品嘗每間店面的經營風格。這回間隔許久再訪,發現近車站的小巷還出現裝置藝術。
不知哪個時間點起,後驛商圈就開始用吊掛雨傘的形式來當裝置藝術,創造雨傘漂浮在街區上的畫面。隨著照片傳遞,這形象也開始吸引遊客取景,成為既定的商圈印象,即使不是第一個想出這種設計的場所。
其實細看五顏六色的雨傘堆,會發現當中夾雜著類似燈飾的水母狀垂線和球體,或許晚上會出現不同的景色。
然後其中一條轉往鐵路方向的路,居然看到已"過期"許久的聖誕樹。
這商圈我覺得還有一個看點,就是每個路口轉角的街屋,外觀都有種難以敘述的時代感,很像上個世代才使用的裝飾手法,且大多數沒有被招牌看板給蓋掉。再加上這裡比長明街各鮮明的,是在住宅區出現商圈的反差感。
我猜這裡店面的樓上應該都是住宅用,一樓再以出租方式做服飾店,非住戶自己開店。這或許是自己始終覺得這個商圈有趣的其中一個原因。
住宅區開店不稀奇,可頂多零零散散,比如鐘錶、小吃店或個人工作室之類的,不會刻意聚集同類型。然而在後驛商圈內,你的視線所及之處,都是女裝和童裝店面,也都營造出獨立的店面風格。
不光主幹道安寧街,在商圈延伸的整個街區,都有許多佈置風格獨特的服飾店,比如這間在漢口街與嫩江街1巷口,外面綠色植栽多到像園藝店的中性服飾店。
中性的牛仔風服飾店,在綠意盎然襯托下,帶來或許是刻意使然的微妙不協調。若是女裝或古著店,就不會有這問題吧。
即使沒有買女裝和童裝的需求,還是可以來後驛商圈走走,畢竟在離高雄新站區完工尚有數年時光的現在,難以預料這裡會回到車站改建前的熱鬧,還是維持著這般適合徒步,卻稍嫌冷清的光景。
不必有特別喜歡來這的理由,就當作應對著高雄這幾年的快速變動,來看看可能隨時會改變的風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