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念「社工系」才會有成就?我不知道......但我知道......

2021/03/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好幾個朋友都在傳一篇《什麼人念「歷史系」才會有成就?》,內容概略是:對歷史沒興趣的人,才有辦法靠這門學術專業出頭,熱愛歷史的人可能太多幻想,等到讀完畢業出去,賺不了大錢,可能會有嚴重的失落感,也就沒辦法在這行持續走下去。
讀完我不免也拿自己的專業生涯想了一下:「什麼樣的人讀『社工系』才會有成就?」會不會像那篇文章作者說的,越有興趣越沒有成就?
但開始想,腦袋就打結了,這裡面很多概念,都要先釐清才有辦法思考下去,畢竟社工系和歷史系不一樣,社會上對後者的理解,遠高於前者。但對於社工系出來賺不了錢的認知,可能還要高於歷史,因為後者好歹能到學校教書(讀師大或修教育學程),社工系畢業出來,還不保證就業,勞動強度高、待遇差,更是被媒體報到不要報了。
什麼叫興趣?我念社工系之前對它一無所知,念到畢業也只掌握個大概,甚至我考上社工師,必須承認讀的東西很多是填鴨硬塞的,一直要到考完之後很多年,我才比較能理解,當年填塞那些東西,拿到實務是怎麼一回事。總之,當時雖然懵懵懂懂,一路跌跌撞撞,也做到現在,而當年很多成績比我好的同學,早就離開這個專業,反而我這個二三流社工畢業生,還撐到現在。
然後,什麼叫有成就?考上社會行政然後當大官?去學術界當到社工系教授?在民間機構堅持幾十年變社福界大老?還是有資本的話,乾脆自己成立社福團體開機構?歷史界雖然容易混,好歹有些史學大師,像余英時、曹永和(這位沒有大學文憑)、黃仁宇、唐德剛,在國內甚至世界上都是耳熟能詳的,社工界的大老、泰斗,出了這個圈子就幾乎無人認識。
再說到國內民間幾個大機構,創辦人也很多跟社工系沒關係,不管是伊甸的劉俠、創世的曹慶,或者一些宗教背景的機構、團體,那些法師、傳教士、神父、牧師,很多也沒有社工專業背景,他們服務模式,很多也是自己探索摸出來的。
講到這裡,好像社工人的職涯規劃,經過這幾十年,還是混沌一片,即使我們有了社工師證照,社政體系有了公職社工師,似乎也不保證什麼。歷史系不管怎樣,怎麼摸出一條生路,至少有點方向,社工連這點模糊的輪廓,似乎都沒有。
本來似乎證照制度,可以至少先「讓一小部分人富起來」,不過實踐了廿幾年,連這個都沒辦法保障,也被很多社工晚輩、後進批評。不過,推社工師考試制度的大前輩,說他們失敗甚至糊塗,但好歹前輩努力的去發展一套─用我這幾年愛看的劉仲敬說的─「自發秩序」,它不如預期也沒有讓專業馬上飛黃騰達,但大前輩努力過了,我們這個世代的人,有沒有努力去發展屬於我們的「自發秩序」?還是只會抱怨?罵政府漠視、罵機構剝削、罵學校亂教、罵社會不了解、罵上一代欺騙、罵政客根本不重視社工只拿我們作秀.......是很方便,台灣是言論自由的社會,高興怎麼罵沒人管,只是,對我們的處境不會有幫助。
無論讀什麼系,在學歷貶值、證照經常蒙塵、專業三不五時就被其他「主流價值」凌駕其上的年代,除了讀之前想清楚,讀的時候努力點,等進行不管有沒有證照,是否都要想辦法在這個專業社群盡點力,別期待拿了張紙就高枕無憂了,律師、醫師職業地位和聲望比我們高,賺錢就更別說了,尚且經常集結發出「專業的怒吼」,更何況是經常不被社會理解的我們?
這篇寫得雜亂無章,就當我這個前輩,獻給快進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吧。不管你們想唸歷史還是社工,「路是無限的寬廣」,選擇了就別後悔,雖然這不容易。但是要記住,有機會為了大學讀什麼系而苦惱,算是「甜蜜的負擔」,以後你很容易發現,特別如果唸社工系又進了這行,很多人沒有這種煩惱,因為他們根本沒機會讀大學,而你真的有點小幸運,雖然微不足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身為一個愛看電影的社工,過去也曾經在部落格寫過一些「長的像影評」的心得文,希望能用社工的觀點,提供一些對於電影不同的角度。當然,有些電影跟社工領域,八百竿子打不著,就純粹是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