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必要把自己變得不像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也許這會比較像一篇給家長的信。

有天我看了別人介紹一部家庭劇情片《狗十三》,內容在說重男輕女的社會下,身為女孩遇到的生長遭遇。對我來說是一部極度壓抑的片,甚至沒有看完我就跳出畫面,只因為我和故事的主角有很多共鳴,像極了介紹那電影的解說人說的:「父母等孩子的道謝,孩子等父母的道歉。」

愛是無法用理性去解讀。
這是什麼意思?我曾因為一句:「我不要回屏東看阿公阿嬤!」而獲得我爸一個響亮的耳光。我把自己鎖在房間,他自己因為動手很懊惱也在客廳裡哭,最後因為我爸對我感到無能為力,於是打電話叫我媽過來和我聊聊。
在我爸的立場,我的阿公阿嬤是他父母,他覺得自己有責任盡孝,而回去探望長輩就是盡孝。對他而言,那叫回家。
但站在我的立場,我有一部份的童年創傷都是在那造成的,那不是我能感受到愛的地方,更不是我會覺得有歸屬感的地方,稱什麼回家,我不願意承認那種地方是我家。

有次半夜我睡不著,打開電視剛好看到一個由韓國國民主持人劉在錫主持的實境秀《同床異夢,沒關係沒關係》,那一集剛好在播一位媽媽找到節目幫忙去找她翹家的女兒。媽媽表現得很著急,關愛子女的眼神溢於言表,說了諸多女兒的叛逆行徑。當時來賓們聽完都覺得,媽媽這麼關愛子女,這女孩怎麼那麼不懂事?幾番波折後,節目組好不容易找到少女,並詢問少女為何離家出走?
少女說,她覺得是家人先不要她的。少女說,她要回家的時候發現門鎖被換了,她根本進不去。她解釋了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那些叛逆行徑,來賓恍然大悟,原來不是少女叛逆,而是彼此從未真正的去聆聽對方的需求。
媽媽希望子女早點回家或不要晚上出門,於是透過換門鎖的方式,想解決這個問題。擔子女感受到的是被排斥和不被愛。

我有個朋友,常常聽她吼罵小孩,有時還會聽她分享,說她老公收到鄰居傳訊息告訴他,隔一段路都能聽到他老婆在罵小孩。那朋友還會因為罵小孩罵到燒聲。她自己也很懊惱,還買了一些關於親子教育的書來看,買的是《你的孩子不奇怪:改變,從理解孩子的奇怪開始》。我借來那本書來看,書裡大概在說孩子的認知和大人不同,很多我們大人一目瞭然的危險或是做了會引來麻煩的事,那是孩子在探索這個世界,不是在刻意搗亂。一個孩子一出生就能理解周遭萬物才可怕吧?
有次我看了一篇文章,在說吼罵小孩會讓孩子變笨。我把文章大概念給她聽,她直接回我:「難怪我那麼笨。」
『然後妳回家繼續吼自己小孩嗎?』
「嗯啊!換成妳,妳也一定會生氣的啦!」
後來我也沒再多說什麼。

常常覺得親子關係的裂痕,是產生於父母自己的內在小孩都沒長大,就成為父母,實際上就是孩子帶孩子。內在小孩沒長大,連自己都看不清楚了,更別指望能理解、包容、接受自己的孩子在犯錯中不斷成長。
父母的每次怒氣、每次說理,都一次次的把孩子往"家"外面推。於是這年頭成年後會住家裡的,大概率是在啃老,極少數是因為跟父母關係好。理性面知道那是我家,那是我爸媽,他們是愛我的,感性面卻是感受不到。換為思考,今天有人指著你的鼻子面目猙獰地告訴你,你這裡也做錯那裡也做不好,家以外的地方很多這種人,但連在家都是面對這樣的人,那麼家人的愛在哪呢?
有次看郝蕾的訪談,她說自己經歷二次婚姻失敗,回家還被她爸教育了一頓,郝蕾問她爸能不能抱一下?她爸兇兇的回道:「抱什麼抱,抱有用嗎?」郝蕾說她特別很難受。
如果郝蕾的爸爸,或是身為家長的知道那抱一下就是表現家裡有愛的關鍵呢?
有篇文章《非走不可的彎路》,在說人生旅途中,有些錯事一定要自己犯了才會換來成長,那我想,如果我是家長,我對自己子女的期望就是,我願意在這條路上陪伴你,即使你遇到狂風暴雨,路上也有我陪你前行。
擋在孩子前面,不讓他面對風雨,讓自己傷痕累累的也換不來一句謝謝,最後孩子還反過來覺得「我又沒要你幫我做這些」,這種感覺真的滿絕望的。

如果為人父母,先做個榜樣吧。做個孩子看,什麼叫"愛自己"。
我不太喜歡把自己的姿態抬高,或是有什麼階級之分。雖然我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們差了十幾歲,帶出去人家會特別懷疑到底是不是我生的孩子,但我和他們的相處就是沒有對錯,只有理解和包容。我們都是在這世界一起學習的夥伴,他們有他們純粹、無邪的視角,我有我的閱歷和經驗可以互相分享,我不想把自己的人生路想的那麼嚴肅,就算是兒孫也自有兒孫福。
讓自己的言行身教都能成為孩子的榜樣,自己開心,孩子順心,家和萬事興就皆大歡喜❤️
        ❤️❤️❤️謝謝您的閱讀❤️❤️❤️
    ❤️❤️❤️願您每日都能感受到世界的愛與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吳寓林所-avatar-img
2023/02/04
自己要有自己的樣子,孩子也有自己的樣子,父母其實不需要孩子太多,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路。
avatar-img
漫游人間的沙龍
67會員
237內容數
女子,拆為女與子,合為好字。想和大家一起透過每期不同主題、不同角度探索,儘管不依附任何關係也能看見自己的好。
漫游人間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30
這篇文章探討了迴避型依戀的心理特徵,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情感的掙扎與反思。作者揭示了由於過去的情緒被壓抑,導致自己無法真實面對親密關係。透過回憶與自我對話,作者學會了接納自己的脆弱和情緒釋放的必要性,並反思愛與成長之間的關係,最終強調了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11/30
這篇文章探討了迴避型依戀的心理特徵,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情感的掙扎與反思。作者揭示了由於過去的情緒被壓抑,導致自己無法真實面對親密關係。透過回憶與自我對話,作者學會了接納自己的脆弱和情緒釋放的必要性,並反思愛與成長之間的關係,最終強調了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11/24
最近在追《再見愛人4》,我居然看到自己父親的翻版,很慶幸我已經不會再因為這些和我的過往有相似的場景而產生情緒反應。 節目都還沒開始,我已經覺得很熟悉。 “人無法給予他人自己沒有的東西"、“你認為的,是你的投射”是我的總結。
Thumbnail
2024/11/24
最近在追《再見愛人4》,我居然看到自己父親的翻版,很慶幸我已經不會再因為這些和我的過往有相似的場景而產生情緒反應。 節目都還沒開始,我已經覺得很熟悉。 “人無法給予他人自己沒有的東西"、“你認為的,是你的投射”是我的總結。
Thumbnail
2024/11/06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一盒星球巧克力的故事,分享了自己對珍貴事物的捨不得心情和隨之而來的自我成長。回憶起小時候的美好,讓作者反思過去的執著與現在的釋放。最終,她認識到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並鼓勵每個人都應好好對待自己,迎接豐盛的生活與心態。
Thumbnail
2024/11/06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一盒星球巧克力的故事,分享了自己對珍貴事物的捨不得心情和隨之而來的自我成長。回憶起小時候的美好,讓作者反思過去的執著與現在的釋放。最終,她認識到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並鼓勵每個人都應好好對待自己,迎接豐盛的生活與心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人與人的關係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課題,尤其是家庭關係。 韓劇《黑暗榮耀》講的是一個校園霸凌的復仇故事,但我的焦點都放在女主角與他媽媽的關係。 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劇裡的媽媽卻為了自己成為加害者的一方。 「不論你逃到哪裡我都找得到妳,畢竟我們有血緣關係。」
Thumbnail
人與人的關係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課題,尤其是家庭關係。 韓劇《黑暗榮耀》講的是一個校園霸凌的復仇故事,但我的焦點都放在女主角與他媽媽的關係。 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劇裡的媽媽卻為了自己成為加害者的一方。 「不論你逃到哪裡我都找得到妳,畢竟我們有血緣關係。」
Thumbnail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什麼是家呢?是我們受傷時感覺可以無條件包容我們的地方,是我知道你會一直都在,你會告訴我「孩子,沒事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會盡自己所能陪著你」。 但有多少家庭能提供給孩子這種安全感呢?
Thumbnail
什麼是家呢?是我們受傷時感覺可以無條件包容我們的地方,是我知道你會一直都在,你會告訴我「孩子,沒事的,爸爸媽媽永遠愛你、支持你,會盡自己所能陪著你」。 但有多少家庭能提供給孩子這種安全感呢?
Thumbnail
也許這會比較像一篇給家長的信。
Thumbnail
也許這會比較像一篇給家長的信。
Thumbnail
  雖說已是家裡的老么,照理來說應該享有全家人的關注與關愛,可小時候雙親的長年爭吵以及離異,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趕緊長大,也由於與兄長們年齡的差距,更讓我「想長大」的心越來越濃烈「因為哥哥很懂事,因為哥哥可以幫上很多忙,所以媽媽很喜歡,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孩子。」但我卻忘了我從沒好好地當夠「孩子。」
Thumbnail
  雖說已是家裡的老么,照理來說應該享有全家人的關注與關愛,可小時候雙親的長年爭吵以及離異,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趕緊長大,也由於與兄長們年齡的差距,更讓我「想長大」的心越來越濃烈「因為哥哥很懂事,因為哥哥可以幫上很多忙,所以媽媽很喜歡,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孩子。」但我卻忘了我從沒好好地當夠「孩子。」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Thumbnail
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的大人們,用「情感勒索」的手法,要別人的孩子去包裝一個早已殘缺不堪的家,到底圖什麼?在這其中我看不到同理、也探不到好意,只覺得社會對於一個家庭該有的型態,充滿僵化的設定和惡意。
Thumbnail
電話中聽到家長沉重的對我說出這句話,我突然覺察到自己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悲傷⋯。 我將一部分的注意力「看著」這個「悲傷」,試圖照顧自己不被情緒牽著。 我看見了! 這個悲傷其實是來自過往,曾被ㄧ位失控的媽媽歇斯底里的對我大吼:「我就是不相信你~~!我只有一個兒子,連我都不相信他,誰來相信他~~
Thumbnail
電話中聽到家長沉重的對我說出這句話,我突然覺察到自己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悲傷⋯。 我將一部分的注意力「看著」這個「悲傷」,試圖照顧自己不被情緒牽著。 我看見了! 這個悲傷其實是來自過往,曾被ㄧ位失控的媽媽歇斯底里的對我大吼:「我就是不相信你~~!我只有一個兒子,連我都不相信他,誰來相信他~~
Thumbnail
我的家庭氣氛很不和諧、爸媽感情不睦。爸媽常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連從小到大的家庭出遊,自從我有記憶以來,沒有一次爸媽不發生激烈爭吵的。他們之間的問題太理不清。大概從高中開始,爸媽會在和我獨處的時候,跟我訴說他們的困境,說另一方的不是。
Thumbnail
我的家庭氣氛很不和諧、爸媽感情不睦。爸媽常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連從小到大的家庭出遊,自從我有記憶以來,沒有一次爸媽不發生激烈爭吵的。他們之間的問題太理不清。大概從高中開始,爸媽會在和我獨處的時候,跟我訴說他們的困境,說另一方的不是。
Thumbnail
別以為我寫這麼多自己就拿捏得天衣無縫。讀到那揪心的一句「父母永遠都會比子女所需遲一點放手,有些地方甚至一直都不能放手。」時,我轉頭吩咐啃着《Harry Potter》的女兒:「女呀,若果你在生活上察覺老母有甚麼硬是叼着尾不放手,你得好好和我說清楚啊!」女兒點點頭,不知她有沒有聽懂,又埋頭進書本裏去。
Thumbnail
別以為我寫這麼多自己就拿捏得天衣無縫。讀到那揪心的一句「父母永遠都會比子女所需遲一點放手,有些地方甚至一直都不能放手。」時,我轉頭吩咐啃着《Harry Potter》的女兒:「女呀,若果你在生活上察覺老母有甚麼硬是叼着尾不放手,你得好好和我說清楚啊!」女兒點點頭,不知她有沒有聽懂,又埋頭進書本裏去。
Thumbnail
昨天到威秀買了電影票,還有一些時間,就到處繞繞,順便上個廁所。就在這個當下,一對祖孫也進入我隔壁間的廁所。接著一段慘忍的對話便在我耳邊展開。 阿嬤:「阿你就沒有媽媽,你就要好好聽你阿姨的話,要把阿姨當作媽媽知道嗎?要聽她的話,不要讓阿姨來跟阿嬤說你都不乖,這樣我會很為難。阿你就已經沒有媽媽了,你爸爸
Thumbnail
昨天到威秀買了電影票,還有一些時間,就到處繞繞,順便上個廁所。就在這個當下,一對祖孫也進入我隔壁間的廁所。接著一段慘忍的對話便在我耳邊展開。 阿嬤:「阿你就沒有媽媽,你就要好好聽你阿姨的話,要把阿姨當作媽媽知道嗎?要聽她的話,不要讓阿姨來跟阿嬤說你都不乖,這樣我會很為難。阿你就已經沒有媽媽了,你爸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