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乾脆,所有刑案一律羈押,好不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1年的開頭不太平靜,臺南市和高雄市接連發生重大槍擊案,並且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警政高層一如既往地,從來不會讓人失望——在檯面上做足了秀,再把執行面的壓力全數丟給基層。

這件前一陣子剛發生在高雄的槍擊案,在警方的努力下快速偵破,卻遭到市議員對於高雄警政的嘲諷:「難道高雄只剩我沒有槍?」

之後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局長黃明昭在受媒體採訪時說:

「槍擊案衍生的槍枝問題,今天奉市長指示到兩個地檢署拜會檢察長,取得相關共識,第一,具有殺傷力的槍枝查獲到一律要聲押。第二是一定要溯源,到達買賣的通路及改造的工廠。第三會指派幹練且有幹勁的檢察官來指揮,達成團隊合作。」

後面兩點我沒意見,但這第一點就有非常大的問題,完全不把《刑事訴訟法》當一回事,搞錯了偵查主體是誰、誰又受誰的指揮這種荒謬認知不說,還把「羈押」的存在目的與刑事處罰混為一談。我曾經在先前的文章中談過警察養成教育的問題,但令人心灰意冷的是,即使是讀了四年法律、從堂堂警察大學畢業的巍巍高官們,也不願意去思考《刑事訴訟法》內各種強制處分的意義。更甚者,黃明昭說這是跟檢察長取得的共識,檢察長是誰?是一個地檢署最大的存在啊,是有著無數辦案經驗的高級檢察官啊!難道他會不知道「羈押」的條件與目的嗎?

或者說,在政治、仕途、利益及其他我們所看不見的因素下,這些高層們拋棄了他們本應該有的法治素養,轉為特定對象與目的服務,把執行面的壓力轉嫁給辦案的基層,還在媒體中大放厥詞,令人髮指。

羈押是什麼意思?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01條及第101-1條的規定,為了避免被告逃亡、湮滅證據、勾串證人或反覆實施犯罪等,而做的強制處分。程序上,是由檢察官在被告被逮補後24小時內,以書面卷證向法院聲請羈押,再由法官裁定羈押與否。

你或許會認為,為了上述理由而聲請羈押也沒什麼不對,但這些都必須「有事實足認」,也就是警察乃至檢察官,要蒐集並提出事實去證明被吿真的要逃亡、湮滅證據和串證,才足以說服法官准押,也才真正有羈押的實質意義。

但是,要多少事實才能證明被告真的要逃亡、湮滅證據和串證?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警察機關接獲線報後,拿搜索票對某甲實施搜索,在他家裡的衣櫥內查獲改造手槍一把和子彈數顆。單純藏在家裡的槍枝被搜出來,又沒有涉案,如何證明某甲要逃亡?而槍枝遭繳,也沒什麼證據會被「湮滅」了,單純持槍的情況,又哪來的共犯或證人被勾串?用這種簡單的案例就足以說明,不是任何查到槍枝的案件都符合聲請羈押的條件。

警察局長黃明昭此言一出,引來一些檢察官的不滿,「聲請羈押」是檢察官的職權,黃明昭是司法警察官,在《刑事訴訟法》上明文規定司法警察官受檢察官的指揮,而這次黃明昭把檢察長搬出來,意思不就是:「檢察長跟我是一夥的,你們這些檢察官就照著做吧。」很遺憾,雖然達到了一局之長的地位,素養卻不見得高了多少。

實務上,黃明昭的做法並不是特立獨行,在整個警察生態裡,把「羈押」當作是一種對犯罪嫌疑人的處罰的人,從上到下,比比皆是。「羈押」理所當然不是一種處罰,而是程序上的預防手段。「犯罪嫌疑人」五個字,我們應該著重在「嫌疑」上,一個人在還沒經過法官判決有罪時,任何人都不能扣他罪名,這就是「無罪推定」原則,不過我知道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很困難,畢竟這項原則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違反人性的。因此,既然一個人還沒經過有罪判決,那麼在這之前的所有手段,都不能稱作「處罰」,包含羈押。

話雖如此,但羈押畢竟是嚴重限制了一個人的人身自由,倘若這個人最後判決有罪,那他遭到羈押的期間,就會計算在最後被判處的刑罰內扣除;如果無罪,那麼國家就要依照相關法令,賠償他遭受羈押的損失。

以一個案件從頭梳理:警察在刑事案件報告書內填寫「建請羈押」,把案件送進地檢署後由檢察官開庭,並整理卷證後向法院聲請羈押,院、檢雙方再開羈押庭決定羈押與否。光是這樣,就已經耗費了不少司法資源,倘若被告確實被羈押但最後獲判無罪時,其賠償是由國家支付,也就是由你我的口袋中交出去的。司法資源的耗費從來就不小,更涉及人的基本權利,本來就應該審慎為之,而今高層掌權者權衡利弊,選擇了對社會體制消耗最大的做法,在已幾近癱瘓的司法及警政體制上火上澆油,無異於飲鴆止渴,令人喟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律羲和的沙龍
127會員
54內容數
這個專題裡收錄了筆者自己的職場經驗,以及整體的職場觀察。希望透過這些文章,讓對警察不熟悉的你,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讓對警察很熟悉的你,能發自內心地微笑一下。
律羲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5/22
以「行政協助」來說,警察「協助」衛生機關處理流行傳染病沒什麼大問題,問題在於資源。面對高傳染性的疾病,如果警察只會像以前一樣(目前看來還真的是如此),什麼防護都沒有,光憑一身是膽,絕對有人會成為破口,然後開始淪陷,新北蘆洲分局員警確診,恐怕只是個開端。
Thumbnail
2021/05/22
以「行政協助」來說,警察「協助」衛生機關處理流行傳染病沒什麼大問題,問題在於資源。面對高傳染性的疾病,如果警察只會像以前一樣(目前看來還真的是如此),什麼防護都沒有,光憑一身是膽,絕對有人會成為破口,然後開始淪陷,新北蘆洲分局員警確診,恐怕只是個開端。
Thumbnail
2021/04/14
「偵查隊」早期稱作「刑事組」,在2005年正式改制,基層刑警從「刑事偵查員」改職稱為「偵查佐」,並提升薪資待遇。然而數十年下來,待遇福利提升之後,反而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刑警工作,甚至資深幹練刑警自願改調制服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什麼不為人所知的原因嗎?
Thumbnail
2021/04/14
「偵查隊」早期稱作「刑事組」,在2005年正式改制,基層刑警從「刑事偵查員」改職稱為「偵查佐」,並提升薪資待遇。然而數十年下來,待遇福利提升之後,反而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刑警工作,甚至資深幹練刑警自願改調制服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什麼不為人所知的原因嗎?
Thumbnail
2020/12/14
如果執法人員的專業法律知能不足,有足夠的能力來回應民眾的需求嗎?警察的養成教育裡,是否存在什麼問題?本文就警專、警大的校內課程看起,再擴及實習及日後職場的經驗傳承,探討員警法律知能薄弱的現狀。
Thumbnail
2020/12/14
如果執法人員的專業法律知能不足,有足夠的能力來回應民眾的需求嗎?警察的養成教育裡,是否存在什麼問題?本文就警專、警大的校內課程看起,再擴及實習及日後職場的經驗傳承,探討員警法律知能薄弱的現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本次我們從「公訴」中的「偵查」開始介紹。所謂「公訴」是指當代表國家執行犯罪追訴的檢察官知有犯罪並進行偵查後,認為被告有受有罪判決的高可能性,應向法院提起公訴,於起訴後繫屬於法院進行審判。而除了公訴外,我國刑事訴訟法還有「自訴」的制度,也就是由被害人自己提起刑事訴訟之謂,需特別注意的是提起自訴一
Thumbnail
本次我們從「公訴」中的「偵查」開始介紹。所謂「公訴」是指當代表國家執行犯罪追訴的檢察官知有犯罪並進行偵查後,認為被告有受有罪判決的高可能性,應向法院提起公訴,於起訴後繫屬於法院進行審判。而除了公訴外,我國刑事訴訟法還有「自訴」的制度,也就是由被害人自己提起刑事訴訟之謂,需特別注意的是提起自訴一
Thumbnail
刑事案件從告訴狀開始,交由檢察官偵辦,而檢察官接到訴狀之後要展開調查,而檢察官會親自調查嗎?他會交由警察進行實質的調查問訊,交給調查局經由或警察的初步報告,再傳喚告訴人、被告進行偵查庭,從中得到庭上的筆錄自白,或者從告訴人中得到的證據,最終由這些過程中所得到的資訊,作為起訴或不起訴的依據,但是檢察官
Thumbnail
刑事案件從告訴狀開始,交由檢察官偵辦,而檢察官接到訴狀之後要展開調查,而檢察官會親自調查嗎?他會交由警察進行實質的調查問訊,交給調查局經由或警察的初步報告,再傳喚告訴人、被告進行偵查庭,從中得到庭上的筆錄自白,或者從告訴人中得到的證據,最終由這些過程中所得到的資訊,作為起訴或不起訴的依據,但是檢察官
Thumbnail
在上一篇介紹完羈押的要件後,接著我們將介紹羈押的相關程序,法院在檢察官聲請羈押後,會對於其是否具備羈押的要件,進行審核,而在審核後會有三種結果的可能性,「駁回聲請」、「准予羈押」及「免予羈押」等。在羈押時,有其法定程式需要遵守,而對於法院所作出的羈押裁定,不論是被告或檢察官都可對其以抗告或準抗告的方
Thumbnail
在上一篇介紹完羈押的要件後,接著我們將介紹羈押的相關程序,法院在檢察官聲請羈押後,會對於其是否具備羈押的要件,進行審核,而在審核後會有三種結果的可能性,「駁回聲請」、「准予羈押」及「免予羈押」等。在羈押時,有其法定程式需要遵守,而對於法院所作出的羈押裁定,不論是被告或檢察官都可對其以抗告或準抗告的方
Thumbnail
每當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的時候,記者與民眾們最最最關心的就是對於被告的羈押有沒有獲准,但大多數的人卻常將羈押當成了入監執行,就算是再多的法普文章說明羈押的意義內容及要件,都還是很難導正這樣的觀念,可能是因為羈押這樣的制度有太多太濃厚的「處罰性」色彩在裡頭了,總讓人覺得當被告被羈押,幾乎就是有罪確定了
Thumbnail
每當社會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的時候,記者與民眾們最最最關心的就是對於被告的羈押有沒有獲准,但大多數的人卻常將羈押當成了入監執行,就算是再多的法普文章說明羈押的意義內容及要件,都還是很難導正這樣的觀念,可能是因為羈押這樣的制度有太多太濃厚的「處罰性」色彩在裡頭了,總讓人覺得當被告被羈押,幾乎就是有罪確定了
Thumbnail
之前我們有介紹過關於刑事訴訟程序的目的在於「發現真實」、「保障人權」及「維持法和平」,而我們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在刑事訴訟法中有許多的規定,確保在程序進行的過程能理想的達到所有目的,但達成目的仍有原則需要遵守,以免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造成法治更大的傷害,更有可能違反最上位憲法的誡命。以下就開始介
Thumbnail
之前我們有介紹過關於刑事訴訟程序的目的在於「發現真實」、「保障人權」及「維持法和平」,而我們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在刑事訴訟法中有許多的規定,確保在程序進行的過程能理想的達到所有目的,但達成目的仍有原則需要遵守,以免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造成法治更大的傷害,更有可能違反最上位憲法的誡命。以下就開始介
Thumbnail
理想的狀況是執法與司法人員都依證據說話,有幾分證據就說幾分話。
Thumbnail
理想的狀況是執法與司法人員都依證據說話,有幾分證據就說幾分話。
Thumbnail
致謝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刊登本文:https://plainlaw.me/2021/03/30/開箱刑事官司的守護者──律師血淚的一天|曾友/ 為什麼要有律師?因為律師的任務就是要保護當事人,不受檢警在刑事訴訟中作出不當取證。 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們就能
Thumbnail
致謝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刊登本文:https://plainlaw.me/2021/03/30/開箱刑事官司的守護者──律師血淚的一天|曾友/ 為什麼要有律師?因為律師的任務就是要保護當事人,不受檢警在刑事訴訟中作出不當取證。 從很久以前開始,我們就能
Thumbnail
在政治、仕途、利益及其他我們所看不見的因素下,這些高層們拋棄了他們本應該有的法治素養,轉為特定對象與目的服務,把執行面的壓力轉嫁給辦案的基層,還在媒體中大放厥詞,令人髮指。
Thumbnail
在政治、仕途、利益及其他我們所看不見的因素下,這些高層們拋棄了他們本應該有的法治素養,轉為特定對象與目的服務,把執行面的壓力轉嫁給辦案的基層,還在媒體中大放厥詞,令人髮指。
Thumbnail
最後仍有六名員警被判決有罪,刑度均為一年以上有期徒刑。 然後就被切割了
Thumbnail
最後仍有六名員警被判決有罪,刑度均為一年以上有期徒刑。 然後就被切割了
Thumbnail
這些什麼「保持緘默權利」、「無罪推定」和「毫無合理疑點」的舉證責任從來不是象牙塔中的法律學者,或不明世事大法官的無聊建構,而是所有曾接觸刑事檢控者在見盡無數案件後的謙卑:只有對公民自由作出如此基本的保護,我們才有丁點盼望這個制度是執行公義和維護公眾利益,而非冤枉好人和壓迫平民的邪惡機器。
Thumbnail
這些什麼「保持緘默權利」、「無罪推定」和「毫無合理疑點」的舉證責任從來不是象牙塔中的法律學者,或不明世事大法官的無聊建構,而是所有曾接觸刑事檢控者在見盡無數案件後的謙卑:只有對公民自由作出如此基本的保護,我們才有丁點盼望這個制度是執行公義和維護公眾利益,而非冤枉好人和壓迫平民的邪惡機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