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吃 - 伯夷、叔齊與但以理之不吃王食

2021/04/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說到食,的確有很多故事。上次講貪吃而死,今次相反,講餓死。歷史上餓死的人不計其數,這裡乾脆講中國歷史上有記載以來第一宗餓死事件。
時間回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朝,東方小國弧竹國的國王有兩個兒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他倆聽聞西方的西伯侯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相傳也是《易經》的作者)禮賢敬老,於是前去投靠。
後來西伯侯死了,其子姬發繼位(即後來的周武王),正式向商朝宣戰。伯夷和叔齊不滿姬發以藩屬的身份討伐其宗主商朝,加上他們也自認是商朝藩屬的臣子,故不惜勒住姬發的戰馬力諫,說:父親死了不下葬,便大動干戈,可稱為孝嗎?以臣子身份弒殺國君,可算是仁嗎?姬發的護衛聽到,想馬上處置他們,但姬發的軍師姜太公阻止,說這兩個是義人,扶走他們便是。
後來姬發戰勝紂王,紂王自焚而死。伯夷和叔齊義憤填膺,決心不吃周朝的食物,所以離開原屬西伯侯的領地,到了原屬商朝的一處荒蕪之地首陽山隱居,採薇(一種野菜)而食。但首陽山實在太荒蕪了,伯夷和叔齊很快便餓死。
臨死之前,他們作了一首歌,歌詞的意思是這樣的:到那個西邊的山,採山上的野菜;以暴易暴,卻不知道這是錯的;神農、舜帝和夏禹(這三位都是上古名君)轉眼消逝了,我可以往哪裡去呢?唉,快要死了,只怪命運衰薄。(原文是: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唱完,兩人便餓死首陽山上。(故事出自《史記》卷61〈伯夷叔齊列傳〉)
伯夷和叔齊以餓死來明志,成為後來幾千年中國文化中,忠義的典範和象徵。
忠義是人性的美德,不止中國人有。《聖經》裡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但以理。
約公元前587年,以色列國首都耶路撒冷被巴比倫帝國攻陷,以色列滅亡。巴比倫王吩咐太監長在以色列的王室成員和達官貴人中,挑選一些身體健全,相貌俊美,見識廣博和聰明睿智,又能夠在王宮裡侍奉的少年人,帶他們到(其實即是擄到)巴比倫王宮內,教他們巴比倫人的文字(使他們能夠與巴比倫人溝通)。
巴比倫王又命太監長按自己每日所吃的食物和所喝的美酒,分一份給這些少年人,作為他們的膳食。然而,當中有個叫但以理的,不想吃巴比倫王賜的食物而玷污自己(以色列人視很多動物為不潔,不能吃),故請求太監長不要給他王的膳食。
這下子可難為太監長了,他對但以理說:「我甚懼怕我的王,他既然已經指定你的飲食,若你不吃,王見到你比其他少年人瘦弱,我的項上人頭恐怕保不住了。」但以理則說:「不如這樣吧,你試我十天,只給我素菜吃和清水喝,看看我的臉色怎樣。」
太監長就按他說的,試十天,結果他的臉色比其他吃王的膳食的少年人更飽滿肥胖,於是太監長便一直讓他吃素菜和喝清水了。(故事出自《聖經》〈但以理書〉第1章)
中國人有句說話,叫:時窮節乃見;又有另一句說話,叫:板蕩識忠臣。但以理不是中國人,卻有同樣的高尚節操。
歷史叔叔
歷史叔叔
喜歡在過去尋找現在與未來的靈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