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吃 - 伯夷、叔齊與但以理之不吃王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說到食,的確有很多故事。上次講貪吃而死,今次相反,講餓死。歷史上餓死的人不計其數,這裡乾脆講中國歷史上有記載以來第一宗餓死事件。
時間回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朝,東方小國弧竹國的國王有兩個兒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他倆聽聞西方的西伯侯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相傳也是《易經》的作者)禮賢敬老,於是前去投靠。
後來西伯侯死了,其子姬發繼位(即後來的周武王),正式向商朝宣戰。伯夷和叔齊不滿姬發以藩屬的身份討伐其宗主商朝,加上他們也自認是商朝藩屬的臣子,故不惜勒住姬發的戰馬力諫,說:父親死了不下葬,便大動干戈,可稱為孝嗎?以臣子身份弒殺國君,可算是仁嗎?姬發的護衛聽到,想馬上處置他們,但姬發的軍師姜太公阻止,說這兩個是義人,扶走他們便是。
後來姬發戰勝紂王,紂王自焚而死。伯夷和叔齊義憤填膺,決心不吃周朝的食物,所以離開原屬西伯侯的領地,到了原屬商朝的一處荒蕪之地首陽山隱居,採薇(一種野菜)而食。但首陽山實在太荒蕪了,伯夷和叔齊很快便餓死。
臨死之前,他們作了一首歌,歌詞的意思是這樣的:到那個西邊的山,採山上的野菜;以暴易暴,卻不知道這是錯的;神農、舜帝和夏禹(這三位都是上古名君)轉眼消逝了,我可以往哪裡去呢?唉,快要死了,只怪命運衰薄。(原文是: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唱完,兩人便餓死首陽山上。(故事出自《史記》卷61〈伯夷叔齊列傳〉)
伯夷和叔齊以餓死來明志,成為後來幾千年中國文化中,忠義的典範和象徵。
忠義是人性的美德,不止中國人有。《聖經》裡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但以理。
約公元前587年,以色列國首都耶路撒冷被巴比倫帝國攻陷,以色列滅亡。巴比倫王吩咐太監長在以色列的王室成員和達官貴人中,挑選一些身體健全,相貌俊美,見識廣博和聰明睿智,又能夠在王宮裡侍奉的少年人,帶他們到(其實即是擄到)巴比倫王宮內,教他們巴比倫人的文字(使他們能夠與巴比倫人溝通)。
巴比倫王又命太監長按自己每日所吃的食物和所喝的美酒,分一份給這些少年人,作為他們的膳食。然而,當中有個叫但以理的,不想吃巴比倫王賜的食物而玷污自己(以色列人視很多動物為不潔,不能吃),故請求太監長不要給他王的膳食。
這下子可難為太監長了,他對但以理說:「我甚懼怕我的王,他既然已經指定你的飲食,若你不吃,王見到你比其他少年人瘦弱,我的項上人頭恐怕保不住了。」但以理則說:「不如這樣吧,你試我十天,只給我素菜吃和清水喝,看看我的臉色怎樣。」
太監長就按他說的,試十天,結果他的臉色比其他吃王的膳食的少年人更飽滿肥胖,於是太監長便一直讓他吃素菜和喝清水了。(故事出自《聖經》〈但以理書〉第1章)
中國人有句說話,叫:時窮節乃見;又有另一句說話,叫:板蕩識忠臣。但以理不是中國人,卻有同樣的高尚節操。
avatar-img
7會員
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歷史叔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說到壞習慣,「貪吃」(即廣東話的「為食」)肯定是常見的一種,有時也可以很要命的。
上次說到東漢末年東吳的孫策是「撞鬼」而死的,但那是間接死因,直接死因則是受傷的地方破裂。問題是:他為何受傷和受了甚麼傷?
現在科學昌明,遇見行為異常的人,多數人會認為那是精神出問題,而很少想到是「撞鬼」。相反在古代,沒有精神病這概念,行為異常的人就多數被認為是「撞鬼」。
雖然說夢境是虛幻,不過未必完全是子虛烏有。正如上一篇說預知夢,就顯示夢有預知之能。即使沒有預知之能,有時夢境也能反映一個人的過往經歷或心理狀況,所以夢是心理學家經常研究的對象。
有沒有試過,在現實中遇到某些情景時,覺得曾經在夢中見過?這個狀況,一般稱為「預知夢」。 不過絕大多數預知夢,都是生活的日常,所以有心理學家認為,所謂預知夢,其實不過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只是情節太平常,容易與後來現實的情景相似,才以為有「預知」效果。
如果問:你寧願有一個跌宕精彩還是平淡如水的人生,多數人可能不曉得選擇,或許亦覺得輪不到自己選擇。但無論如何,跌宕的人生才有好故事,先苦後甜就更勵志。 歷史上,就曾經有兩個本身被賣作奴隸,後來卻成為一國宰相的人。這樣起伏的人生,應該連他們自己也想像不到。
說到壞習慣,「貪吃」(即廣東話的「為食」)肯定是常見的一種,有時也可以很要命的。
上次說到東漢末年東吳的孫策是「撞鬼」而死的,但那是間接死因,直接死因則是受傷的地方破裂。問題是:他為何受傷和受了甚麼傷?
現在科學昌明,遇見行為異常的人,多數人會認為那是精神出問題,而很少想到是「撞鬼」。相反在古代,沒有精神病這概念,行為異常的人就多數被認為是「撞鬼」。
雖然說夢境是虛幻,不過未必完全是子虛烏有。正如上一篇說預知夢,就顯示夢有預知之能。即使沒有預知之能,有時夢境也能反映一個人的過往經歷或心理狀況,所以夢是心理學家經常研究的對象。
有沒有試過,在現實中遇到某些情景時,覺得曾經在夢中見過?這個狀況,一般稱為「預知夢」。 不過絕大多數預知夢,都是生活的日常,所以有心理學家認為,所謂預知夢,其實不過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只是情節太平常,容易與後來現實的情景相似,才以為有「預知」效果。
如果問:你寧願有一個跌宕精彩還是平淡如水的人生,多數人可能不曉得選擇,或許亦覺得輪不到自己選擇。但無論如何,跌宕的人生才有好故事,先苦後甜就更勵志。 歷史上,就曾經有兩個本身被賣作奴隸,後來卻成為一國宰相的人。這樣起伏的人生,應該連他們自己也想像不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司馬遷寫作史記,本紀以五帝居首,世家則列吳太伯為第一,列傳呢?首篇即是推伯夷。三者都有讓國的謙德:明明最高權力可以到手,卻輕易棄捨。完全體現了《道德經》的上善,或說玄德。置諸當代時空,讀到如此故事,格外有感!
Thumbnail
佛陀在世時代,未成佛的悉達多父親淨飯王的弟弟為了私慾謀劃奪皇位,挑撥離間在戰爭中已由悉達多出面談和的敵國波斯匿國王。 波斯匿王在談和過程中,對悉達多的智慧及心量生起恭敬心,但殺戮心與佔領鄰國企圖心仍重,也沒有智慧,於是輕易被挑撥成功。 能夠挑撥成功,是因為波斯匿王對沒有求證的內容產生被欺
Thumbnail
「大衛 年間有饑荒,一連三年, 大衛 就求問耶和華。耶和華說:「這饑荒是因 掃羅 和他流人血之家殺死 基遍 人。」—‭‭撒母耳記下‬ ‭21:1‬
Thumbnail
吃飯在聖經中常常有屬靈的意義。律法教導以色列人在吃的時候要分別為聖,要吃潔淨的,不潔淨的不可碰。這不只為了健康,更是代表他們是被神從世界中分別出來的。
Thumbnail
洪水之後的人們,從挪亞一家重新開始,神人關係回到起初的和諧美好,除去了咒詛應許了祝福,這種情形下挪亞一家只需盡責的讓所有的生命「在地上孳生,繁衍增多」(創 8:17)。但顯然還沒到大結局的時候,後面的故事還很長,我們可以觀察到人類生活方式的一些微妙的質變。 首先是人開始吃葷了:「凡活著的動物都
Thumbnail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第六)。  公西華有外交才能,被派往出使齊國,留下母親沒人照顧,生活沒來源。冉求於是請示孔子補貼給她一些谷米。
Thumbnail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第五)。 希,同稀。伯夷、叔齊很有名了,商末孤竹國公子。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還有個老二叫亞憑。但他們的父親孤竹君卻指定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以尊長想把君位讓給伯夷,結果伯夷不想違父命,又不想讓叔齊難處,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千百年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廣為流傳,一直被中國人奉為道德標杆。其人其事,出自司馬遷的撰寫的《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司馬遷寫作史記,本紀以五帝居首,世家則列吳太伯為第一,列傳呢?首篇即是推伯夷。三者都有讓國的謙德:明明最高權力可以到手,卻輕易棄捨。完全體現了《道德經》的上善,或說玄德。置諸當代時空,讀到如此故事,格外有感!
Thumbnail
佛陀在世時代,未成佛的悉達多父親淨飯王的弟弟為了私慾謀劃奪皇位,挑撥離間在戰爭中已由悉達多出面談和的敵國波斯匿國王。 波斯匿王在談和過程中,對悉達多的智慧及心量生起恭敬心,但殺戮心與佔領鄰國企圖心仍重,也沒有智慧,於是輕易被挑撥成功。 能夠挑撥成功,是因為波斯匿王對沒有求證的內容產生被欺
Thumbnail
「大衛 年間有饑荒,一連三年, 大衛 就求問耶和華。耶和華說:「這饑荒是因 掃羅 和他流人血之家殺死 基遍 人。」—‭‭撒母耳記下‬ ‭21:1‬
Thumbnail
吃飯在聖經中常常有屬靈的意義。律法教導以色列人在吃的時候要分別為聖,要吃潔淨的,不潔淨的不可碰。這不只為了健康,更是代表他們是被神從世界中分別出來的。
Thumbnail
洪水之後的人們,從挪亞一家重新開始,神人關係回到起初的和諧美好,除去了咒詛應許了祝福,這種情形下挪亞一家只需盡責的讓所有的生命「在地上孳生,繁衍增多」(創 8:17)。但顯然還沒到大結局的時候,後面的故事還很長,我們可以觀察到人類生活方式的一些微妙的質變。 首先是人開始吃葷了:「凡活著的動物都
Thumbnail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第六)。  公西華有外交才能,被派往出使齊國,留下母親沒人照顧,生活沒來源。冉求於是請示孔子補貼給她一些谷米。
Thumbnail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公冶長第五)。 希,同稀。伯夷、叔齊很有名了,商末孤竹國公子。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還有個老二叫亞憑。但他們的父親孤竹君卻指定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以尊長想把君位讓給伯夷,結果伯夷不想違父命,又不想讓叔齊難處,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千百年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廣為流傳,一直被中國人奉為道德標杆。其人其事,出自司馬遷的撰寫的《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