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採取行動,SOS 三步驟(下)

更新於 2021/08/1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唐娜‧費瑟(Donna Frazier)
譯者:杜玉蓉
出版社:究竟
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這篇文章要把延宕已久的《情緒勒索》書摘、心得,做一個收尾。

■ 前情提要

有鑒於「情緒勒索」一詞往往被濫用,為了釐清概念,找了原著來看,關於定義以及容易誤解的地方,詳見《情緒勒索》二三事釐清
在書的後半部,作者鼓勵讀者要「化知識為行動」,其中有一個遊戲式策略,很容易記住,當你覺得快要被情緒勒索的壓力淹沒時,就發出求救信號——SOS 三大步驟:
  • 停下來(Stop)
  • 冷靜觀察(Observe)
  • 擬定策略(Strategize)
現在,作者要提供一些有用的策略,不管對方如何回應,能幫助你陳述事實並固守立場,進而改變人際關係中的權力失衡狀態。

■ 步驟三:擬定策略(Strategize)

Photo by Felipe Furtado on Unsplash

策略一:非防禦性的溝通

以經驗來看,有些人總是藉著吼叫、生氣、欺凌、威脅和責備等方式來遂其所願,而我們也總是充滿防禦性地「配合回應」,只會讓氣氛更加緊張:
▍解釋、反駁
「我並不自私,自私的人是你。你怎麼可以那樣說我?想當初我為了你付出一切⋯⋯。」

▍想了解他們的心思
「告訴我怎麼啦?我做了什麼事讓你不高興嗎?告訴我,我要怎麼做,你才會覺得舒服些?」

▍想獲得他們的認同
「好吧!假如你真的那麼不高興,我可以改變我的計畫/不去⋯⋯。」

▍想讓他們以跟我同樣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你為什麼不理性點?你不明白你錯了嗎?你的要求是多麽的可笑/瘋狂/不理性/無禮⋯⋯。」
結果是,我們企圖保護自己,卻反而火上加油。
但也能讓這些「火苗」,像是飄落在濕地一樣。只要先別試著改變他人,而是先改變自己的口吻,可參考這些緩衝句:
▍我很遺憾你這麼不高興。
▍我能理解你看事情的角度。
▍這事蠻有趣的。
▍怒吼/威嚇/退縮/哭泣都沒有用,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當你覺得心裡好過一些時,我們再來聊聊。
▍你的確是對的(即使你並不這樣認為)。
使用「非防禦性表達」說出你的決定。
目標是表達並維護你的決定:重要的是你說了什麼,而不是你有什麼感覺
此時,對方可能會威脅你/批判你(貼標籤)/誘導你解釋和說明/沈默⋯⋯。
繼續集中焦點在你的目的上。你正在說明你自己的決定——這是重點所在。別陷入對方為了遂行己意,而使你在不知不覺中迎合的過程。為了破解這個模式,千萬別說明、別解釋、別爭辯、還有別在對方問你為什麼時,立刻回答因為如何如何⋯⋯。

策略二:化敵為友

當陷入僵局時,藉由把對方拖進來一起解決問題以轉移談話方向,往往很有幫助。
一旦你向對方求援,對方提供的建議或資訊將可以創造你從未想到的可能性;而且根據人性,他們一旦參與了你的決定,就會更樂意幫助你實現這個決定,就會更樂意幫助你實現這個決定。
以傾聽找出解決之道。
如果面對對方時,你抱持的是求知欲和願意學習的態度,將可以快速改變這個開始惡化並充滿攻擊和辯護的對話基調。
▍你能不能讓我知道,為什麼這對你這麼重要?
▍你能不能提供一些建議,好讓我們來解決問題?
▍你能不能幫我想想可以一起做些什麼來改善彼此的關係?
▍你能不能讓我知道,為什麼你這麼生氣/不高興?⋯⋯。

✅ 策略三:條件交換

當你希望另外一個人改變行為時,你也要改變你自己——這個交換條件是必須的。
沒有人喜歡自己單方面退讓,而且我們討厭獨自解決問題,所以不願意首先採取行動解決爭執。但「條件交換」能創造雙贏局面,讓我們有從對方那裡獲得某些東西的感受,較容易使我們將仇恨擱置一旁

✅ 策略四:運用幽默感

在一個還算良好的關係中,幽默感可以是一種對方說明感受的有效工具。儘管不能保證它每次都有用,但會讓你不再那麼恐懼害怕

■ 文末心得

我在摘要以上四種策略時,腦中一直浮現以前讀過的幾本書籍——也是談人際關係,頗有「本是同根生」的發想。
像是「非防禦性溝通」,愈寫愈覺得和《我想和你好好說話》的「非暴力語言」異曲同工。都讓我們做一個中立的觀察者,先從情緒中抽離,把焦點專注在事實的陳述。
似乎融合了「正念」的應用。
而「化敵為友」、「條件交換」這兩條策略,也在《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有進一步詮釋:
化敵為友 → 找出真正的問題。
條件交換 → 交換評價不相等的東西。
每個人對事情的反應本來就不一樣,想了解別人心中的想法,提問是一個好工具,找出真正的問題;釐清對方所想,接著是理出你腦中的想法,然後找到一方認為價值不高、但另一方非常重視的東西,最後是交換這兩項東西。
也別忘了,所有溝通技巧,若能架構在穩固的「傾聽」地基上——《你都沒在聽》,事半功倍。
所以在未來,與其涉略新的溝通類書籍,除非真的有新爆點,寧願回頭重溫手上的幾本完讀書籍——涵蓋非暴力語言、談判、聆聽等面向,各挑一本最愛的——效果應該會更理想。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隨文附上我的〔讚賞公民 2.0〕〔圍爐〕〔其它平台〕鏈結,歡迎來坐坐、拍拍手 ❤️。
🌱 成為我的讚賞公民 👇
https://liker.land/leo7283/civic 免費獲邀進圍爐

🌱 追蹤【中書神經系統
廣播資訊不漏接 好書金句/書市快訊/心智圖(Mind Map)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 👇
FacbookMastodonMattersMediu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5K會員
712內容數
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免費訂閱電子報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創作者經濟 IMO 的其他內容
不是小說,但層次遞進;不是工具書,但知識點像沙金般,自然地流瀉⋯⋯
這是一本職人書,談的職業是你可能沒聽說過的——遺物整理師。
人後悔的多半是沒聽而不是聽太多,是說太多而不是沒說。
作者對於「談判」有一些主張,可能和你我舊有的認知截然不同。
不是小說,但層次遞進;不是工具書,但知識點像沙金般,自然地流瀉⋯⋯
這是一本職人書,談的職業是你可能沒聽說過的——遺物整理師。
人後悔的多半是沒聽而不是聽太多,是說太多而不是沒說。
作者對於「談判」有一些主張,可能和你我舊有的認知截然不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今天跟一個朋友吃飯,談論著情緒勒索的一事, 她說著想跟父親一起過生日,但不願與會情緒勒索的母親一起, 沒想到父親說:「如果不一起那就不要吃了。」 這一二年來,偶爾的相遇,會聽到她提起父母的狀況, 講述她母親對於父親的權控,講述父親對她抱怨母親的行為, 換門鎖、砸車、一天24小時的緊密相
Thumbnail
這陣子使用AI模型,還有參考國內外一些喜歡玩語言模型的同好發文,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就是,有時候把大型語言模型(尤其ChatGPT)當作一個人來溝通,會得到比較好的結果,這的確是非常反直覺的,也就是說很多時候ChatGPT耍懶不肯工作的時候,你用加油打氣,或是情緒勒索的方法,確實是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結果。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患有精神疾病是很痛苦的事,但整天把有精神疾病掛在嘴邊,甚至以此來要求旁人答應一些條件,那就有點過分了。身邊總是有人藉自己可憐、弱小、有憂鬱症為由,來變相逼人就範;不然就是沒病的人喜歡以死相逼,搞得很像自己是受害者一樣,弄到大家都很困擾。擔心被情緒勒索,可提告強制罪,但機會不大。
Thumbnail
有句話說,只要你沒道德,你就不會被道德勒索;只要你沒情緒,就不會被情緒勒索。 話雖這麼說,不過某天我意識到,如果外在實相只不過是我內在意識的投射,那麼會不會根本是我自己在勒索我自己,還怪別人勒索我呢?
Thumbnail
肚臍君步出影廳時腦子一團亂,這什麼...? 直到回想起大學在外租屋時的一些記憶,才開始抓到頭緒.... 電影有太多未解釋清楚的空間,引發網友很多不同的想法,都很有意思! 本篇僅分享我個人的解讀,這跟自身經驗有關係。再分享三個可能的真相,沒有絕對的解答。已看過的朋友再一起討論吧~
Thumbnail
★做自己身體的主人,掌握進食的話語權,由內而外展現自信美的飲食方式。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雙向的,當雙方都處在「界限不清晰」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有情緒勒索發生。 六年前當了媽媽後,開始關注親子、教養等等議題。其中,「情緒勒索」便是一個新鮮名詞。 那時我想,原來,孩子會用哭來情緒勒索父母。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進行情緒勒索 這也是為什麼情緒勒索發生的場景,往往是彼此認識、親近的人。
Thumbnail
著名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提到情緒勒索給人的感覺 會有點讓人搞不清楚,好像迷霧一般 讓被勒索者好像在fog 當中,找不到方向 FOG (迷霧)的觀念,指的是 (Fear ) 恐懼 (Obligation) 義務,責任 (Guilt) 罪惡感 以上的三招, 讓身陷於這些感覺的被勒索者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今天跟一個朋友吃飯,談論著情緒勒索的一事, 她說著想跟父親一起過生日,但不願與會情緒勒索的母親一起, 沒想到父親說:「如果不一起那就不要吃了。」 這一二年來,偶爾的相遇,會聽到她提起父母的狀況, 講述她母親對於父親的權控,講述父親對她抱怨母親的行為, 換門鎖、砸車、一天24小時的緊密相
Thumbnail
這陣子使用AI模型,還有參考國內外一些喜歡玩語言模型的同好發文,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就是,有時候把大型語言模型(尤其ChatGPT)當作一個人來溝通,會得到比較好的結果,這的確是非常反直覺的,也就是說很多時候ChatGPT耍懶不肯工作的時候,你用加油打氣,或是情緒勒索的方法,確實是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結果。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患有精神疾病是很痛苦的事,但整天把有精神疾病掛在嘴邊,甚至以此來要求旁人答應一些條件,那就有點過分了。身邊總是有人藉自己可憐、弱小、有憂鬱症為由,來變相逼人就範;不然就是沒病的人喜歡以死相逼,搞得很像自己是受害者一樣,弄到大家都很困擾。擔心被情緒勒索,可提告強制罪,但機會不大。
Thumbnail
有句話說,只要你沒道德,你就不會被道德勒索;只要你沒情緒,就不會被情緒勒索。 話雖這麼說,不過某天我意識到,如果外在實相只不過是我內在意識的投射,那麼會不會根本是我自己在勒索我自己,還怪別人勒索我呢?
Thumbnail
肚臍君步出影廳時腦子一團亂,這什麼...? 直到回想起大學在外租屋時的一些記憶,才開始抓到頭緒.... 電影有太多未解釋清楚的空間,引發網友很多不同的想法,都很有意思! 本篇僅分享我個人的解讀,這跟自身經驗有關係。再分享三個可能的真相,沒有絕對的解答。已看過的朋友再一起討論吧~
Thumbnail
★做自己身體的主人,掌握進食的話語權,由內而外展現自信美的飲食方式。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雙向的,當雙方都處在「界限不清晰」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有情緒勒索發生。 六年前當了媽媽後,開始關注親子、教養等等議題。其中,「情緒勒索」便是一個新鮮名詞。 那時我想,原來,孩子會用哭來情緒勒索父母。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進行情緒勒索 這也是為什麼情緒勒索發生的場景,往往是彼此認識、親近的人。
Thumbnail
著名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提到情緒勒索給人的感覺 會有點讓人搞不清楚,好像迷霧一般 讓被勒索者好像在fog 當中,找不到方向 FOG (迷霧)的觀念,指的是 (Fear ) 恐懼 (Obligation) 義務,責任 (Guilt) 罪惡感 以上的三招, 讓身陷於這些感覺的被勒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