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傳承的過去與將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人的一生,說短不短,說長不長。
從呱呱落地到入學,從入學到出社會,再從社會歷練當中磨練成獨當一面的人。
一生所學的知識、所悟的心得,皆在那最後一口氣消失時消散於天地。
所以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傳承知識,讓我們的存在更有意義。

《知識傳承的歷程》

  從遠古時期的知識傳承方式,主以口耳、動作相傳。例如甲告訴乙,乙告訴丙的傳聞方式。但是人類的記憶會隨著時間而模糊、修改、添加,因此這種方式造成許多知識不是消失了,就是被扭曲了,完整留下的知識量極為稀少。直到創造文字及符號及圖畫之後才開始用客觀的方式進行記錄,這時對於知識的傳承有了初步的架構。

  綜觀歷史中不難發現,就能發現即使有文字、符號、圖畫的紀錄方式,也必須讓讀者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因此還需要另外傳承解讀方式。如同我們現在的中文、英文、日文等各國家的語系,我們還是需要了解文字、文法等。於是又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如果當文明遭受迫害而消逝之後,該文明所使用的文字、符號體系的意義就真的失傳了,就算我們未來擁有更高的科技、資源也很難去理解該文字、符號,例如阿茲特克、馬雅古文明等,畢竟時空背景已經大不相同。

  時至今日,我們透過科技發展有了新一代的知識傳承方式,就是錄音、錄影、遊戲等,用影像聲音,或是互動遊樂的方式進行記錄,讓學習的人們可以融入時空背景當中,提高理解效率。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陸續出現了AR、VR、MR等新技術,當時機成熟將其導入教育體系當中,過往所有文字、符號經過科技轉換後更能縮短孩子們的理解時間。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文字、符號、圖畫的2D(二維)平面紀錄將會越來越少,逐漸地進入3D(三維)世界。更甚者,也許未來還能透過腦內晶片的資訊傳輸,快速的將記憶、經驗轉化為數位資訊進行保存或分享,就如同象牙塔那個世界一般。

《為何需要傳承知識?》

  當人類文明誕生後,為了生存的我們出現了一系列不明且不可思議的改變,這個改變在其他生物族群都見不到。就是我們懂得「紀錄」所見的一切,由遠古時期的壁畫就可以知道遠古人類已有這樣的想法,但是是誰給我們這個想法呢?也許在人類的心裡深處為了消除生存的恐懼,藉由“分享”來讓生活不會太過死板,例如人類發現了這個世界也有著無法解釋的一面,從而誕生信仰,而信仰又誕生了宗教。如今的敬天地等許多傳統作法,都是從遠古時期的傳承而來,當然也有一說是當初人類還與「神」共存的時期由祂們所傳授給我們的。

  不論原因為何,知識的傳承就是想要留下現在的經驗給予其他人或後代子孫,避免他們再次遇到相同難題又浪費了時間思考、處理。這時就會提到另外一個概念,就是“時間”,人類誕生文明之後,彷彿就有了時間的定義,例如星辰的移動、太陽的東昇西落。但是實際上時間的真正定義來自於我們的「生命」,因為我們的生命有限,所以我們必須在這僅限的時間內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情。而所謂的有意義其中就包括了「傳承」,諸如血脈傳承、家族傳承、民族傳承、信仰傳承、文化傳承等等,這一系列的傳承思想似乎早已寫入在我們的基因當中,因此我們才會一輩子追尋存在的意義。

《怎樣才算是知識?》

  知識,在維基百科當中如此寫道「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確信的認識,並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過經驗或聯想,而能夠熟悉進而了解某件事情;這種事實或狀態就稱為知識,其包括認識或了解某種科學、藝術或技巧。此外,亦指透過研究、調查、觀察或經驗而獲得的一整套知識或一系列資訊。」

  感覺維基百科的內容有點咬文嚼字,就我而言所謂的知識其實包含著一個目的以及一個動機。有人會說應該是有動機才會有目的,分成兩個的意義是什麼?
舉例說明,有一位樵夫每天都上山砍柴,然後捆起來扛著下山,但是數量有限。由此可見他的目的是「需要木柴」。而在某日,他看到別人用推車運送貨物時頓時靈光乍現,開啟了他從來沒思考過的作法,原來透過車子的運送可以多運送一點木柴,因此開始改變自己的做法,增加了自己的工具及修改自己的作業方式使達到目的更有效率,這就是動機的誕生:「增進效率」。
因此把這動機跟目的整合在一起就是一個知識(心得):「原來用推車可以載更多的木柴,就算是一個人也可以增加效率。」而未來這位樵夫因為這一次的改變也會開始努力的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方式來改進他的做法。這個動機將會推著他前進。

  所有的知識的誕生不外乎增進效率或是以新創意解決問題,目的就是讓人們生活得更為便利、輕鬆,曾有這麼一句話「懶惰的人,容易找到偷懶的方法來提高效率。」而我也常說「科技始終來自於惰性。」所謂的知識,就是避免其他人浪費時間而必須傳承的心得感想。

《學習特質與現今教育》

  知識必須建立在觀察、學習之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學習特質,我將依照特質分為兩類人才:「專才與通才」。
專才的學習特質屬於專精型人才,此類人才非常喜歡鑽研單一目的的可行性及延展性,通常在特定專業領域有著不凡的成果。
通才的學習特質屬於通用型人才,此類人才大多擁有強烈好奇心及求知慾望,通常有著見多識廣、愛幻想、聯想力強等特點,這類型的人們面對跨領域或新穎的問題時可以更快提出解決方案。

  現今社會的教育方針在國小、國中階段太過於培養「通才」,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會,廣度極高,而進入高中、大學階段又專精於培養「專才」,只要努力考試的其他非必要的都不用懂。很多高學歷畢業後反而都不懂得自理生活,這樣的教育體系實在降低了孩子未來的競爭力,反而更容易讓孩子看不到未來。
如果這些孩子擁有專才特質,也許在一開始在國小、國中階段就知道自己的願景,這樣的教育方針的確有益。但反而讓通才特質的孩子無所適從。直到在職場上表現出不凡的特質才受到重視,而往往這類人才都不是“本科系”。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發明家、領導者並非是完全遵循著教育體制,因為他們是通才,正因為擁有跨領域的快速學習能力,所以有著更高的應變能力以面對不同的狀況。

  這些年常常看到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學生。其實我自身也是通才,所以我在這教育體制下也很多迷惘,也不知道究竟我該如何是好。因此我一直認為我們現今的教育體制應該要更彈性一些,而非“多元化”就要逼所有的學生“多元”,也不該是“專業化”就要逼所有學生“專業”,畢竟我們的教育目的應該是讓這些學生可以在出社會後有著自信心、有著創造力、對未來有著憧憬,才有辦法創造屬於他們更美好的未來。

《未來的知識傳承》

  回到象牙塔世界觀,先前幾篇我只提到象牙塔經由腦內晶片進行知識的傳輸,現在詳細說明一下象牙塔的運作體制為何。

  象牙塔的知識篩選方式主要分有三大類: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的部分屬於歷史。主要紀載著需要往前追朔的紀錄,非常龐大且複雜,此類紀錄通常像是圖書館一般,在你需要更多資料的時候進行調閱,也可稱做為大數據資料庫。

現在的部分有點像是一本說明書(也可理解為技能樹)。把現今人類的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進行列表,唯有主要知識強制學習(例如生活技能、語言、基本數學等關乎一個人的生存能力之技能),其餘知識不強制學生學習。透過說明書的說明(例如學會這個技能可以做什麼事情)可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藉由好奇心的推動再自行學習,增進學生的學習效率且可增加自信心。亦或是當學生遇到某樣的狀況時,可透過說明書快速理解需要哪些技能來面對處理該問題。我個人覺得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符合因材施教四個字。

未來的部分就有點屬於知識的回饋。當每個人學會一個知識、技能之後,將其付諸實做所得到的心得或是新的想法,只要擁有優化知識或是開創性的價值,這部分的回饋將會由象牙塔進行評量,並且提高該回饋者的整體貢獻值,先前也提過唯有貢獻值有達到一定級距的人才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尤其是學者、技師等人需要更專業的資源做實驗的時候,這些人的貢獻值需求就必須非常的高。因此在象牙塔世界觀當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貢獻值,且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領域。


  這些年世界各地因為通貨膨脹、氣候變遷、未來不確定性等各種因素也逐漸開始踏入少子化時代,正因為少子化,更應該拋棄過去的教育方式,依照每個人的學習特質進行培育,將每個孩子培養成真正的菁英份子
個人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看到教育體系修正的更加完善,並且將社會的架構進行修正以面對未來少子化社會的後續效應,也許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象牙塔世界觀那樣的願景,但至少如果有機會,我會不吝於分享我的知識給所有人。

貳零貳壹年肆月拾陸日@夏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夏宇的沙龍
16會員
25內容數
改造象牙塔成為一個以智慧為信仰的燈塔。 藉由這股信仰的力量,讓身在苦海的人能夠看到一盞明燈。 象牙塔原意指遠離現實的學術研究。 但在這裡所探討的內容已超過學術領域,包含了玄學、心理學、哲學、生活、知識、智慧分享。
夏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4/26
這個世界總是有人會擔心別人學走自己的東西, 尤其是「知識」。 但是他卻不知道,其實沒有什麼東西能一成不變, 因為知識需要不斷地「進化」。
Thumbnail
2021/04/26
這個世界總是有人會擔心別人學走自己的東西, 尤其是「知識」。 但是他卻不知道,其實沒有什麼東西能一成不變, 因為知識需要不斷地「進化」。
Thumbnail
2021/04/22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一個疑問:我是誰? 這個問題向來沒人可以為你回答。 因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只有自己達到圓滿才知道。」
Thumbnail
2021/04/22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一個疑問:我是誰? 這個問題向來沒人可以為你回答。 因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只有自己達到圓滿才知道。」
Thumbnail
2021/04/13
那個夢境的畫面至今記憶猶新,雖然都在一樣的地球上,但是卻有不一樣的世界觀、時間軸。 那個由象牙塔經營管理的世界,許多新奇的事物讓我大開眼界,也許那才是人類的生存最佳方案。
Thumbnail
2021/04/13
那個夢境的畫面至今記憶猶新,雖然都在一樣的地球上,但是卻有不一樣的世界觀、時間軸。 那個由象牙塔經營管理的世界,許多新奇的事物讓我大開眼界,也許那才是人類的生存最佳方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知識一直被視為人類進步的引擎,也是通往自由的鑰匙。 這把鑰匙並非金屬所製,而是由文字、思想和經驗所構成的龐大寶庫。 當我們打開這扇知識之門,它就像一片廣大的天地,將我們引領到一個更自由的境界。 人類得以進步,就靠知識的傳承和積累。 在古老的國度裡,智者們跨越文字將他們的智
Thumbnail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知識一直被視為人類進步的引擎,也是通往自由的鑰匙。 這把鑰匙並非金屬所製,而是由文字、思想和經驗所構成的龐大寶庫。 當我們打開這扇知識之門,它就像一片廣大的天地,將我們引領到一個更自由的境界。 人類得以進步,就靠知識的傳承和積累。 在古老的國度裡,智者們跨越文字將他們的智
Thumbnail
科技世代的人們講求著生產力,市面上琳瑯滿目的課程、生產力大師的思想與書籍,總是搞的我頭昏眼花,即便看完了,腦中也只是閃過一個想法「朕知道了」然後繼續看更多文章。腦中除了徒增大量繁雜的觀念,我的生命並沒有任何改變。
Thumbnail
科技世代的人們講求著生產力,市面上琳瑯滿目的課程、生產力大師的思想與書籍,總是搞的我頭昏眼花,即便看完了,腦中也只是閃過一個想法「朕知道了」然後繼續看更多文章。腦中除了徒增大量繁雜的觀念,我的生命並沒有任何改變。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八章〈知識與求道〉第一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八章〈知識與求道〉第一節
Thumbnail
本文啟發及部分引用自「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20220603 -「如何將知識內容變現、電腦不適合用來產生創意、運氣與幸運的差別」內關於《知識複利》的相關文章與內容。 先分享在看完、聽完關於瓦基的心得文章後,我最喜歡的三句話: 『知識複利的本質是「不變」的,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
Thumbnail
本文啟發及部分引用自「瓦基|閱讀前哨站」電子報: 20220603 -「如何將知識內容變現、電腦不適合用來產生創意、運氣與幸運的差別」內關於《知識複利》的相關文章與內容。 先分享在看完、聽完關於瓦基的心得文章後,我最喜歡的三句話: 『知識複利的本質是「不變」的,就是讓過去的知識累積,幫上未來...
Thumbnail
其實無論是外顯知識或者是內隱知識,根本都在於人類腦部所儲存的記憶,接下來就要談談人類的記憶。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基於現在我們對於記憶形成機制的認識,廣為接受的模型將記憶過程分為三個不同階段: 編碼:獲得資訊並加以處理和組合。 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資訊做永久紀錄 記憶與腦部的關係
Thumbnail
其實無論是外顯知識或者是內隱知識,根本都在於人類腦部所儲存的記憶,接下來就要談談人類的記憶。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基於現在我們對於記憶形成機制的認識,廣為接受的模型將記憶過程分為三個不同階段: 編碼:獲得資訊並加以處理和組合。 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資訊做永久紀錄 記憶與腦部的關係
Thumbnail
知識就是力量 我想你學習時,一定聽過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然而知識真的是力量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文章,生活卻沒有太大改變,反而越弄越糟糕? 或是在你專研的領域,雖然懂得更多,卻也搞砸許多事。 最近在看人類大命運這本書,提到一個讓我感觸很深很有趣的概念。
Thumbnail
知識就是力量 我想你學習時,一定聽過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然而知識真的是力量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文章,生活卻沒有太大改變,反而越弄越糟糕? 或是在你專研的領域,雖然懂得更多,卻也搞砸許多事。 最近在看人類大命運這本書,提到一個讓我感觸很深很有趣的概念。
Thumbnail
我們總以為,在這個變動的世代,應當鼓勵人們勇於跨出舒適圈,進行跨領域的嘗試。於是,我們開始焦急的茫茫的資訊海中,找到讀得懂、用得上的知識、技能,深怕自己哪一天就不再與時俱進,甚至是在職場中失去了競爭力。就像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的預言...
Thumbnail
我們總以為,在這個變動的世代,應當鼓勵人們勇於跨出舒適圈,進行跨領域的嘗試。於是,我們開始焦急的茫茫的資訊海中,找到讀得懂、用得上的知識、技能,深怕自己哪一天就不再與時俱進,甚至是在職場中失去了競爭力。就像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的預言...
Thumbnail
人的一生,說短不短,說長不長。 從呱呱落地到入學,從入學到出社會,再從社會歷練當中磨練成獨當一面的人。 一生所學的知識、所悟的心得,皆在那最後一口氣消失時消散於天地。 所以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傳承知識,讓我們的存在更有意義。
Thumbnail
人的一生,說短不短,說長不長。 從呱呱落地到入學,從入學到出社會,再從社會歷練當中磨練成獨當一面的人。 一生所學的知識、所悟的心得,皆在那最後一口氣消失時消散於天地。 所以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傳承知識,讓我們的存在更有意義。
Thumbnail
知識工作者藉由內容輸出吸引認同的人、累積影響力,進而知識變現,相信一定希望將產出內容盡可能的傳播出去,最好要能成為經典、流傳越久越好。​ 這該如何做到呢?也許因伊隆.馬斯克而紅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給我們一些提示,也能解釋為何會有這麼多關於輸出、出書、教學的建議。​
Thumbnail
知識工作者藉由內容輸出吸引認同的人、累積影響力,進而知識變現,相信一定希望將產出內容盡可能的傳播出去,最好要能成為經典、流傳越久越好。​ 這該如何做到呢?也許因伊隆.馬斯克而紅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給我們一些提示,也能解釋為何會有這麼多關於輸出、出書、教學的建議。​
Thumbnail
為什麼要閱讀?在21世紀,掌握知識就是權力。 問問自己:最近一次看完的一本書是什麼呢?可以三十分鐘都不看手機,只看書嗎?是否能用自己的語言重述出一本書呢? 閱讀是後天培養的能力!活到老可以讀到老,不管幾歲,隨時都可以開始,投入閱讀的行列!家中有孩子的,更是可以從0歲就開始進行親子共讀!
Thumbnail
為什麼要閱讀?在21世紀,掌握知識就是權力。 問問自己:最近一次看完的一本書是什麼呢?可以三十分鐘都不看手機,只看書嗎?是否能用自己的語言重述出一本書呢? 閱讀是後天培養的能力!活到老可以讀到老,不管幾歲,隨時都可以開始,投入閱讀的行列!家中有孩子的,更是可以從0歲就開始進行親子共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