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裙子的時候,除了耳中響起我媽媽會說的話之外,也是仔細的情緒大爆發的時候。
對話篇33*-我在做裙子時,耳邊響起我媽媽會說的話
這是我在意她的說法啊!
一、「粉土」
做衣服時,在布上劃線的台語叫「粉土」(註1),本來就沒有鉛筆、原子筆精確,我一直要求它要精確,也不斷告訴自己,布不用那麼精確。
二、量
量尺寸時,一直在意有沒有準確到0.1公分,甚至0.1公分的一半也不可以,耳中會響起我媽有時候剪得沒那麼準確時,會自言自語,說自己說服自己的話:「等一下車一車,拉一拉就好了。」
我常常會量好幾遍,或折起來再量一次(乘以2是不是和剛剛的數字一樣?),換個方向,換個位置量,除了用乘的,也會用加的再加加看,再三確認沒算錯。
三、估縫份和鬆緊
實際的長度這樣,那縫份要多少呢?1公分太少,2公分呢?太多,1.5或1.8或1.2呢?總要衡量半天。
還有,雖然量起來是這個長度,會想到,穿起來時會因為某些因素變得太鬆或太緊?要不要估進去呢?寧願鬆一點或緊一點呢?
四、做記號
有的布正反面容易分辨,有的看不太出來,看起來都一樣,以前我媽教我的是看布邊,嗯!布邊會比較看得出來,一分辨出來,就馬上用粉土在背面那面打叉叉,四個角都打叉,方便看。
有的花樣、圖案有上下和左右的分別,在剪開之前,分別做記號,用箭頭或自己認得的符號標明,免得接下來接錯了。
五、珠針,大頭針,疏縫,疏縫線(註2)
充分利用珠針和大頭針來幫忙固定,固定好再用疏縫線粗針縫一下,再用車的,或手縫。不管是用珠針或是縫疏縫線時,要考慮靠外面或裏面一點,如:珠針靠外面(離布邊較近)的話,疏縫線就縫靠裏面一點,車的時候才會在正確的位置上。要先想好,疏縫線不能縫在要車的位置上。
六、車的時候
不斷檢查上針和下針的鬆緊度有沒有一樣?除了看車上的數字(數字常常會跑掉)外,還會停下來看布上的針腳,翻起反面看看,鬆緊還可以嗎?希望一模一樣,但是不可能。車上的旋轉指針常常不在0上面,會跑到往9靠近的地方,要一直撥回來,後來發現,不在0上面,往9靠一點時,上下針的鬆緊度好像比較理想,就不再去撥回來了。
離布邊要多寬?要拿什麼線來核對?通常是針腳壓布的那一塊金屬片,一再估前後有沒有一樣寬?
七、用手縫的時候
每一針要多長?有沒有縫成一條直線?露出來的線儘量少一點。打結時,要想辦法將結藏起來。
整個就是仔細的情緒在大爆發。做衣服時很愉快,但是那些仔細的情緒會搞得我好累。以前會遲遲不敢動手,一直算,一直量,現在就告訴自己:「可以了,沒錯。」「開始剪」,「開始車」,讓動作往前進。
前2篇和第4篇在這裏:
註1:剛剛搜尋了一下,華語也叫「粉土」,而且還有一種「削粉土器」,對了,小時候,我媽媽會用削鉛筆的刀片削粉土,讓它薄一點,尖一點,畫得比較精確。我完全忘了這件事(可以削薄),只在我那裝了幾塊(因為買來的大塊很容易破成幾小塊)粉土的塑膠袋中挑一塊一邊有點薄的出來畫。
註2:我Google了一下,應該叫「疏縫」,就是用疏縫線(比縫衣線還鬆的線)大針縫一下,固定,車完或細縫完後,會拆掉疏縫的線。我只會台語(ㄉ一ㄡˇ),又還沒學台語的羅馬拼音,找不到那個字。
註3:這篇4月時寫好大綱,內容寫了一半,然後就不想寫了,放著,這幾天終於將它寫完,因為要貼後面那一篇,<4調整的方法>先寫完,才回來完成這篇的。(20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