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第21話|未遂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延續上一回我們介紹的「犯罪行為階段與預備犯」,在「結果犯」的犯罪類型中,刑法的處罰以發生犯罪結果為其要點,若是犯罪結果沒有發生,則會產生「未遂犯」的問題。而關於「未遂犯」以法律有特別規定時,才會處罰(刑法第25條第2項規定),例如在法條中有「前項之未遂犯罰之」的字樣時,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預備犯也是一樣喔!)。關於刑法中有規定「未遂犯」的犯罪有刑法第103至107條、第109條、第111條、第129條、第137條……等規定(點進連結看全部法條)。有這樣的基本認識後,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未遂犯中的種類、定義及案例。

raw-image



壹、未遂犯

一、前提

未遂犯的討論是在於「故意作為犯」底下,也就是說未遂犯的前提是「故意」且是以「作為」的方式為犯罪行為。若是「過失」或「不作為」則不會有討論未遂犯的空間。

刑法第25條規定:

已著手於犯罪行為之實行而不遂者,為未遂犯。
未遂犯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並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


二、犯罪行為階段-「著手」

相較於上一話的預備犯是在犯罪行為階段中的「預備階段」,未遂犯的討論則強調行為必須進入了「著手」的行為階段,著手的認定有其個著手理論作為判斷標準,有客觀理論、主觀理論及主客觀混合理論等,多數說認為關於著手的認定,是以行為人按其犯罪計畫進行,勢必對於所保護的法益造成危險或侵害,而實現其不法構成要件,即進入著手的行為階段。至於具體時機的判斷則視其刑法各罪中的行為態樣分別觀察。例如,竊盜罪的著手,實務上以「行為人以行竊之意思接近財物,並進而物色財物」認為竊盜行為已進入到著手階段。


三、種類

在未遂犯中,因不能發生犯罪結果與自己放棄繼續行為而讓結果不發生,分為「不能未遂」及「中止未遂」,分別介紹如下。


貳、不能未遂

一、意義

所謂「不能未遂」是指行為人所為的犯罪行為,根本無法達到既遂。

刑法第26條規定:

行為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又無危險者,不罰。


二、要件

(一)不能發生犯罪之結果

是指當行為於著手時,就因為事實上或法律上的原因,本質上從一開始就不可能達成犯罪結果(既遂)。例如,甲想要殺死乙,而對乙下毒,但甲以為砂糖為毒物,而在乙的飲料中加了許多砂糖,事實上砂糖並無法達成乙死亡的結果。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2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掘想法學教室-刑法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法律新幹線的沙龍
433會員
261內容數
民法是萬法之母,人從出生到死亡,每天一睜開眼睛,處處都用得到民法!學會正確的認識民法、使用民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做好事前規劃,培養法律風險預測的能力,那就跟著我們一起學習,我們將毫無保留的將所有相關知識都交給你!
2022/09/24
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最大的差異在於危險性質的不同,抽象危險犯之危險,係行為屬性之危險,具體危險犯之危險,乃結果屬性之危險,故兩者形式上的區分基準,在於危險犯之構成要件若有「致生…危險」明文規定者,為具體危險犯,若無,則為抽象危險犯。 而抽象危險犯之過度前置處罰,恐造成無實質法益侵害之行為亦在處罰範
Thumbnail
2022/09/24
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最大的差異在於危險性質的不同,抽象危險犯之危險,係行為屬性之危險,具體危險犯之危險,乃結果屬性之危險,故兩者形式上的區分基準,在於危險犯之構成要件若有「致生…危險」明文規定者,為具體危險犯,若無,則為抽象危險犯。 而抽象危險犯之過度前置處罰,恐造成無實質法益侵害之行為亦在處罰範
Thumbnail
2022/06/24
刑罰及沒收均屬刑事法律對於犯罪或不法行為之反應,在沒收之脈絡下,犯罪所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財)物(均含動產與不動產)、財產上(有形與無形或積極與消極)利益及其孳息,皆應澈底剝奪而予以宣告沒收,此與上揭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之減刑規定,彼此之規範目的及效果互殊,本即併行不悖。
Thumbnail
2022/06/24
刑罰及沒收均屬刑事法律對於犯罪或不法行為之反應,在沒收之脈絡下,犯罪所得包括違法行為所得、其變得之(財)物(均含動產與不動產)、財產上(有形與無形或積極與消極)利益及其孳息,皆應澈底剝奪而予以宣告沒收,此與上揭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之減刑規定,彼此之規範目的及效果互殊,本即併行不悖。
Thumbnail
2021/07/03
「沒收」制度是國家經由公權力的行使,而將原屬於他人的東西,歸為國家無償持有,踐行「任何人都不得保持犯罪所得」的理念。在2015年12月時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並於2016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經快五年的時間。而在新的沒收制度已脫離沒收是從刑的概念,認為沒收是獨立於刑罰與保安處分以外的法律效果
Thumbnail
2021/07/03
「沒收」制度是國家經由公權力的行使,而將原屬於他人的東西,歸為國家無償持有,踐行「任何人都不得保持犯罪所得」的理念。在2015年12月時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並於2016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經快五年的時間。而在新的沒收制度已脫離沒收是從刑的概念,認為沒收是獨立於刑罰與保安處分以外的法律效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很多民眾在犯罪後來諮詢,都會丟一張司法文書問說「我這樣是不是就沒事了?」,不管上面所寫的是「無罪」、「緩起訴」或「緩刑」,雖然看起來有點像,好像也都不用進去關,對於法官和檢察官都搞不太懂的民眾而言,感覺這三種應該都是一樣的東西。但其實其間差得可大了 二、意義 結語
Thumbnail
很多民眾在犯罪後來諮詢,都會丟一張司法文書問說「我這樣是不是就沒事了?」,不管上面所寫的是「無罪」、「緩起訴」或「緩刑」,雖然看起來有點像,好像也都不用進去關,對於法官和檢察官都搞不太懂的民眾而言,感覺這三種應該都是一樣的東西。但其實其間差得可大了 二、意義 結語
Thumbnail
在新聞中不時會看到「自首」與「投案」的用語,腦海中會不自覺的冒出「犯嫌走入警局」的畫面,但這個畫面究竟在法律上不見得會成立「自首」,有可能只是單純的「投案」而已,這兩者的影響重大,本文來帶你/妳看看詳細瞭解!
Thumbnail
在新聞中不時會看到「自首」與「投案」的用語,腦海中會不自覺的冒出「犯嫌走入警局」的畫面,但這個畫面究竟在法律上不見得會成立「自首」,有可能只是單純的「投案」而已,這兩者的影響重大,本文來帶你/妳看看詳細瞭解!
Thumbnail
在刑法中規定了許多種類的犯罪行為,例如竊盜罪、侵占罪、詐欺取財罪等,但不會因為行為符合了刑法的內容就立即被處罰,需要經過一連串的刑事程序才會確定犯法與否。也就是說國家若要實行刑罰權,就必須透過刑事訴訟程序,經過偵查、審理、判決確定後,執行判決主文所載的「罪」與「刑」。而被告在經過刑事訴訟程序
Thumbnail
在刑法中規定了許多種類的犯罪行為,例如竊盜罪、侵占罪、詐欺取財罪等,但不會因為行為符合了刑法的內容就立即被處罰,需要經過一連串的刑事程序才會確定犯法與否。也就是說國家若要實行刑罰權,就必須透過刑事訴訟程序,經過偵查、審理、判決確定後,執行判決主文所載的「罪」與「刑」。而被告在經過刑事訴訟程序
Thumbnail
竊盜罪章是實務上最常出現的案件種類之一,所以有著為數可觀的判例、決議等重要實務見解。在本章中,筆者盡量把重要的實務見解羅列,無論是初試的選擇題或複試之中,請讀者至少要把實務見解內容記下來;若能夠記得判例、決議字號,當然再好不過,不過筆者自己是覺得內容要比號碼來得重要就是了。
Thumbnail
竊盜罪章是實務上最常出現的案件種類之一,所以有著為數可觀的判例、決議等重要實務見解。在本章中,筆者盡量把重要的實務見解羅列,無論是初試的選擇題或複試之中,請讀者至少要把實務見解內容記下來;若能夠記得判例、決議字號,當然再好不過,不過筆者自己是覺得內容要比號碼來得重要就是了。
Thumbnail
結束了刑法總則的介紹,關於刑法分則所必須了解的是,在刑法分則是規定各種刑法犯罪類型的法律,在法條的編排上以法益的保護作為區分的標準。其中「法益」分為整體法益及個人法益,而再由整體法益向下分為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而在個人法益的部分,則向下分為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與信用、財產法益等。關於「法益」
Thumbnail
結束了刑法總則的介紹,關於刑法分則所必須了解的是,在刑法分則是規定各種刑法犯罪類型的法律,在法條的編排上以法益的保護作為區分的標準。其中「法益」分為整體法益及個人法益,而再由整體法益向下分為國家法益及社會法益,而在個人法益的部分,則向下分為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與信用、財產法益等。關於「法益」
Thumbnail
在前面我們介紹過的犯罪檢驗流程中,在成立犯罪上必須經過客觀、主觀不法構成要件、違反且有責的情形下,始成立犯罪。在客觀不法構成要件中,是在檢驗「行為」、「結果」與其間的「因果關係」是否符合刑法分則中各罪的法條描述。而在「結果」有無發生,對於結果犯(相對觀念為「行為犯」,即一行為就犯罪,不需有一定
Thumbnail
在前面我們介紹過的犯罪檢驗流程中,在成立犯罪上必須經過客觀、主觀不法構成要件、違反且有責的情形下,始成立犯罪。在客觀不法構成要件中,是在檢驗「行為」、「結果」與其間的「因果關係」是否符合刑法分則中各罪的法條描述。而在「結果」有無發生,對於結果犯(相對觀念為「行為犯」,即一行為就犯罪,不需有一定
Thumbnail
前一次開始講到了民法總則最重要的「法律行為」中有關於「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概念。接下來就要來介紹法律行為的「效力」,今天我們會先就法律行為的效力中有關「有效」及「無效」加以說明。
Thumbnail
前一次開始講到了民法總則最重要的「法律行為」中有關於「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概念。接下來就要來介紹法律行為的「效力」,今天我們會先就法律行為的效力中有關「有效」及「無效」加以說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