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記憶繼續長成牢籠──《父親》

更新於 2021/04/2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父親》是法國導演費洛里安.齊勒(Florian Zeller)改編自自己的同名劇作。故事敘述由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獨居的失智症父親,面對女兒的即將離開,有著情緒反應。父親的病況日益嚴重,多疑與暴躁也變本加厲,面對女兒的男友、請來照顧他的看護,總是態度倨傲甚至口出惡言⋯⋯。
事實上,這是一部無法敘述真正劇情的電影,因為做為觀眾的我們,直到最後,如同片中的父親,我們同樣不知道究竟所歷經的何者是真的,何者不是。我們不是以局外人的角度看一名失智者的故事,而是我們就在他的處境底。
讓這位父親錯愕的,也讓我們錯愕,他不知道的,我們也無從知道。整部電影是他在此一驚慌茫然底度過了一段時間,亦正是我們不知所措、迷亂地度過了整段時間。
電影最開始的一段,是奧莉薇雅.柯爾曼(Olivia Colman)所飾演的女兒前來拜訪父親,悲傷地告訴父親,離婚多年的她,終於找到對象,決定隨情人移居巴黎,只好和父親道別。
接下來的戲,是再一個尋常早晨,父親悠閒地給自己泡了茶,走到客廳,赫然見到一個由馬克.加蒂斯飾演的陌生男子。父親嚇了一跳,男子卻並沒有太多情緒波動,他似乎熟知老人的狀況,淡淡地說自己是他的女婿,女兒出門採購,一會兒就回來了。
⋯⋯男子對老人說,這不是你家,這是我家,你就住在我家呀。離婚?從沒有的事!她要去巴黎?我可沒聽說呢?父親一頭霧水(我們也是),男子看老人情緒欠佳,遂叫妻子趕快回家。不久,門打開來,女兒返家,急切地問候父親還好嗎……,但這個自稱女兒的人,並不是剛才的奧莉薇雅.柯爾曼,而是奧莉薇亞.威廉斯(Olivia Williams)。
女兒安慰著父親,父親迷茫地說「剛才妳丈夫⋯⋯」,奧莉薇亞.威廉斯說:「哪裡有人?哪裡有丈夫?爸,你忘記我早就離婚了嗎⋯⋯」
這時,難道驚恐的只會有那位父親嗎,我們不也激動又恐懼地在心裡大叫:不,不是這樣,本來明明不是這樣,我記得地清清楚楚⋯⋯。我們總是聊著記憶的不可靠、記憶的背叛,但這一次,我們就在電影院裡,無可抵賴地遭遇了,前一刻還在腦中清晰的景象,下一刻已被全然推翻,由此而來的震撼,瞬間吞噬了一切滔滔概念,成為一種純然、深淵般的感觸。
《父親》將這設計貫穿了全片,不過是最簡單的父女關係與日常,卻湧動著各種陌生與變動,從「認不出這個人」、「不記得這件事」,繼續到每一件事的因與果、開始與結束的錯亂。而比「不記得這件事」更強烈的,且還有,「這件事剛剛已經發生過了」類的段落,如果時序不可能逆轉,則那就意味著全然的幻影,又或者,內心恐懼之終於成真。
《父親》給出了無可比擬的經驗,即是,記憶原來是一幢密閉的牢籠。與記憶絕對為敵的,不是遺忘,而是虛假的記憶。如同記憶,虛假的記憶也能兀自繁殖增生,可只是它的依據是浮動的、甚至是空無的,它並非一套平行的秩序,而只是亂長但結實的柵欄,人被更深更絕望地圍困其中。
《父親》全片都在同一處公寓套房,臥室、客廳、餐廳,環境相同,比起陳設偷偷改動,定義則是巨幅漶動的(這是誰的家?我是從哪裡走到哪裡?),平凡的居家空間因意識的迷亂成為沒有出口的迷宮。空間的設定強化了《父親》的主旨,既是隱喻,又對觀眾做出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的逼迫。
記憶一直都可被轉化地看為空間的某種實現,幾世紀以來,所有記憶術的方法都派以一座城市、一個宮殿,讓每個部位,連結上某記憶事物。想像自己遊走在城市與宮殿,循序指認事物,不同的記憶依方位與先後,遂能穩當配置,絕不重複,亦不無中生有。當《父親》裡那個家屋,看著仍有物理上的可靠,但你在其中的移動與指認卻盡被否認,意味著即使是中性、堅實的一切,亦已然鬆動,即將消逝或崩毀。記憶宮殿就這樣成為記憶牢籠、記憶迷宮。
《父親》召喚了當年克里斯多夫.諾蘭的《記憶拼圖》(Memento)的觀影經驗:如同諾蘭將該片界定為「雕塑」,即通過觸覺獲得立即的感知,在《記憶拼圖》,我們不是看著一名順向失憶患者的經歷,而是事物降臨給我們的方式,讓我們驚覺自己也變成了順向失憶者,一切盡成碎片,我們只能困在當場,試著將碎片點滴還原為更完整的脈絡。《父親》也是這樣的作品,用影像創造了加諸給身體的真實經驗,不再訴諸對主人翁的同理入戲,而是第一線地擁有了主人翁的感知。
在看《父親》的當下,感受到的是在此之前無論怎樣的自以為懂得原來根本一無所知彼些失憶者的無助,那種日子持續到來,而他們卻無法收集線索、編織繩線以循著走行的幽闇,我對不曾能真正體貼到為此受苦的人感到不安。
可走出戲院後,那個恐怖感仍瀰漫不散。電影真只是以父親主觀來開展的嗎?它有多場父親不在場的戲,是以,那些對話和表演不成立給父親(作為他的虛假或迷亂記憶),則那是給誰的呢?電影結束時,情節扣回最開始,女兒道別後就搬離倫敦了,遂並無後來發生的事。那麼,中間那些父親盛讚小女兒的段落,是只存在女主角內心的幽冥嗎?而這整部電影的歷經,其實是我們的虛假記憶嗎?
在電影裡,我們並置了那些相互矛盾的短促塊落,而確認真相仍在他處,但在現實底所處在的看似連續性的段落,難道就不可能只是一些相對長、但依然斷裂的獨立塊落嗎?如此,則我們又自以為擁有什麼,足以正確破解每一筆新的遭遇?又如何敢自信能貫穿整條歲月長河?
令人害怕的,原來非關已然盤據眼前,我們卻感到陌生的事物,而是意識到,事實上那些事物是我們創造出來的。記憶作為牢籠的恐怖,非關其重重鎖上,而是那些層層建構,不但來自於我們自己,我們且停不下來要繼續創造。
全文劇照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可以說,這部片體現了電影的聲效工業與音效剪輯的擬真、與共情「感知的同理」的驚人之處,全片不是用主客觀鏡頭區分,而是「主客音效」不斷切換、轉換。當他可融入、可維持「一切如常」幻想時可浸入、「回返」與常人共有的音場,但當他感受到「異物感」──無論自己之於周遭,或周遭之於內心世界──時又抽離⋯⋯
非人的存在,迫使我們對於人性進行全新的理解:當代、21世紀的災難──不論是如爆炸與性暴力等外在物理性的、如腦傷等非理性的,或是對於特定族群的排他暴力──究竟如何摧毀人性並形成非人?我們必須承認他們已經被摧毀,同時將非人視為全新形式的主體,並將我們帶往最終的問題:人類的狀態正在發生變化,我們該怎麼辦?
《真愛每一天》蘊含了人世間無比美好的事物與哲理,關於親子關係、手足之情與夫妻相處云云諸多無解難題的理想境界。所謂淡極使知花更豔,在現實的拉扯之下,還有一部電影可以舒緩生活痛感,柔軟渴望未來,展現人間的美麗與希望,不應尋找一個更聰明的方式面對人生,而是踏實學會愛、學會知足、學會甘之如飴⋯⋯
也許,在《花漾女子》中,所謂關於女人的承諾是:即使這是一顆破碎的心、一份會帶來疼痛的愛,但親愛的朋友,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帶著它。正是世上有著愛女人的女人,所以悲劇不再只是單一的場景,而成為貼身的收藏,有了歸依。
韓語、英語交雜的生活,是習慣,也是偏執,血液裡那股濃烈氣味,代表自己曾經居住大半輩子的故鄉,而這樣的氣味在移民之後逐漸淡去,甚至必須自我掩埋。人們為了融入異地,多所隱藏,因為過去生活不甚美好而移居,卻又相信自己骨子裡的民族性得以讓自己在異地做出一番事業,在割捨與緊握之間,他們迷失了自己⋯⋯
身為觀眾,我們有時會低估如霍普金斯這般年長的老演員能產生多大的潛力與爆發力,他就是英國現代詩人狄蘭.托馬斯筆下那位「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的人──片中的安東尼已經無法分辨現實,但安東尼.霍普金斯卻在這般高齡之時,傾注琢磨了一輩子的才華,清醒而精準掌握演出的每一道力,以及每一次幽微迅速的情緒轉換。
可以說,這部片體現了電影的聲效工業與音效剪輯的擬真、與共情「感知的同理」的驚人之處,全片不是用主客觀鏡頭區分,而是「主客音效」不斷切換、轉換。當他可融入、可維持「一切如常」幻想時可浸入、「回返」與常人共有的音場,但當他感受到「異物感」──無論自己之於周遭,或周遭之於內心世界──時又抽離⋯⋯
非人的存在,迫使我們對於人性進行全新的理解:當代、21世紀的災難──不論是如爆炸與性暴力等外在物理性的、如腦傷等非理性的,或是對於特定族群的排他暴力──究竟如何摧毀人性並形成非人?我們必須承認他們已經被摧毀,同時將非人視為全新形式的主體,並將我們帶往最終的問題:人類的狀態正在發生變化,我們該怎麼辦?
《真愛每一天》蘊含了人世間無比美好的事物與哲理,關於親子關係、手足之情與夫妻相處云云諸多無解難題的理想境界。所謂淡極使知花更豔,在現實的拉扯之下,還有一部電影可以舒緩生活痛感,柔軟渴望未來,展現人間的美麗與希望,不應尋找一個更聰明的方式面對人生,而是踏實學會愛、學會知足、學會甘之如飴⋯⋯
也許,在《花漾女子》中,所謂關於女人的承諾是:即使這是一顆破碎的心、一份會帶來疼痛的愛,但親愛的朋友,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帶著它。正是世上有著愛女人的女人,所以悲劇不再只是單一的場景,而成為貼身的收藏,有了歸依。
韓語、英語交雜的生活,是習慣,也是偏執,血液裡那股濃烈氣味,代表自己曾經居住大半輩子的故鄉,而這樣的氣味在移民之後逐漸淡去,甚至必須自我掩埋。人們為了融入異地,多所隱藏,因為過去生活不甚美好而移居,卻又相信自己骨子裡的民族性得以讓自己在異地做出一番事業,在割捨與緊握之間,他們迷失了自己⋯⋯
身為觀眾,我們有時會低估如霍普金斯這般年長的老演員能產生多大的潛力與爆發力,他就是英國現代詩人狄蘭.托馬斯筆下那位「不要溫和地走進那良夜」的人──片中的安東尼已經無法分辨現實,但安東尼.霍普金斯卻在這般高齡之時,傾注琢磨了一輩子的才華,清醒而精準掌握演出的每一道力,以及每一次幽微迅速的情緒轉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記憶中的二月一號》和《緬甸日記》皆是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在政變發生以後,當得來不易的自由硬生生地被剝奪,失落的年輕創作者,起身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將攝影當作武器,拍攝的那刻就是在射擊。創作成為反對獨裁、追求自由的載體,也讓不同的聲音有機會被世界聽見,而被記錄下來的畫面,都將成為還原歷史的證據。
Thumbnail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Thumbnail
「階級」與「青春」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最重要的母題,階級代表著文革時代,作為一種政治性的呈現,姜文打從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開始,便擅於將時代背景、政治情境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符號」敘事已是姜文電影的個人風格與作者印記,一個物件、一首禁歌、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句對白,處處隱晦而不外顯,藏得極深。
Thumbnail
從翻開日記的那刻起,他便開始撿拾過往破碎的自己,將年少男孩四散的靈魂慢慢打撈回來,拼湊過往的同時,終有一天也能完整現在的自己。獻給所有勇敢茁壯的生命。
Thumbnail
我和皮耶托一樣,循著父親的影子與他殘存的氣味,試圖拆解父親的人生,也才漸漸地意識自己已經失去了所有與他相處的時間。翻找著他的影像與手稿,我發現自己並不該恨他,他只是選擇了屬於他的活著的方式,他只是想在喘不過氣的生命裡安身。我的父親/皮耶托的父親/布魯諾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的自由而選擇了不同於常人的選擇
Thumbnail
老實說,動畫版《木偶奇遇記》遠比真人版要大膽、驚悚、暗黑許多。當初看動畫版時,就有在猜「現在的迪士尼作品,應該不敢拍出這麼恐怖的情節吧?」(迪士尼這些年在意識形態的選擇更趨於保守)事實證明,真人版也確實把抽菸的畫面給刪除,使得藍普維克化身為驢的畫面,震撼度削弱許多。
Thumbnail
歷史的既視感竟如此強烈!《梅艷芳》中缺席的民主歌聲獻中華、幽微的九七大限焦慮、或者是 2003 年的抗 SARS 戰役,這些都是港人一路走來的歷史歲月,而成為了巨大的電影符碼(存在/不存在皆是)影射著遭遇政治巨變、新冠疫情衝擊的現時香港。梅艷芳一句:「我會待在香港」撫慰了多少現今港人的心靈?
Thumbnail
可以說,這部片體現了電影的聲效工業與音效剪輯的擬真、與共情「感知的同理」的驚人之處,全片不是用主客觀鏡頭區分,而是「主客音效」不斷切換、轉換。當他可融入、可維持「一切如常」幻想時可浸入、「回返」與常人共有的音場,但當他感受到「異物感」──無論自己之於周遭,或周遭之於內心世界──時又抽離⋯⋯
Thumbnail
打從早期作品開始,諾蘭一以貫之地於虛構故事加入現實力道,透過影像的魔法一層一層深入探問人性與信念之光芒,掙扎過程可能是悲哀的,灰暗的,醜陋的,不光彩的,然而在這些人來回擺盪的焦慮底下,會看見他們努力面對生活的方式,他們踏破鐵鞋意圖開拓的並非虛無夢境,也不是海市蜃樓,而是得以支撐己身生存意志的一處現實
Thumbnail
隨著瑪麗安娜的身影在艾洛伊茲心中逐漸清晰,甚至越發固著,兩人注視對方的神情不再是非自願的,也非工作需要,甚至可說是藉由這個名義,明目張膽地對視起來。野宴上的火來得突然,就這樣竄上艾洛伊茲的裙擺,而她依舊直直地望著心上人之所在,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這樣的感情只能是灼身惡火。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記憶中的二月一號》和《緬甸日記》皆是年輕創作者的作品,在政變發生以後,當得來不易的自由硬生生地被剝奪,失落的年輕創作者,起身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將攝影當作武器,拍攝的那刻就是在射擊。創作成為反對獨裁、追求自由的載體,也讓不同的聲音有機會被世界聽見,而被記錄下來的畫面,都將成為還原歷史的證據。
Thumbnail
文/陳婉伶 「愛情」是從古到今電影中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從我國小第一次自己去看電影,一直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成了影展從業人員,進入紀錄片領域,多數時候的觀影內容都被戰爭、難民、移工、殖民、貧窮等議題包圍,漸漸地少在電影中追逐那些愛情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想:「難道真實生活中沒有愛情?紀錄片中的愛情會呈現
Thumbnail
「階級」與「青春」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最重要的母題,階級代表著文革時代,作為一種政治性的呈現,姜文打從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開始,便擅於將時代背景、政治情境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符號」敘事已是姜文電影的個人風格與作者印記,一個物件、一首禁歌、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句對白,處處隱晦而不外顯,藏得極深。
Thumbnail
從翻開日記的那刻起,他便開始撿拾過往破碎的自己,將年少男孩四散的靈魂慢慢打撈回來,拼湊過往的同時,終有一天也能完整現在的自己。獻給所有勇敢茁壯的生命。
Thumbnail
我和皮耶托一樣,循著父親的影子與他殘存的氣味,試圖拆解父親的人生,也才漸漸地意識自己已經失去了所有與他相處的時間。翻找著他的影像與手稿,我發現自己並不該恨他,他只是選擇了屬於他的活著的方式,他只是想在喘不過氣的生命裡安身。我的父親/皮耶托的父親/布魯諾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的自由而選擇了不同於常人的選擇
Thumbnail
老實說,動畫版《木偶奇遇記》遠比真人版要大膽、驚悚、暗黑許多。當初看動畫版時,就有在猜「現在的迪士尼作品,應該不敢拍出這麼恐怖的情節吧?」(迪士尼這些年在意識形態的選擇更趨於保守)事實證明,真人版也確實把抽菸的畫面給刪除,使得藍普維克化身為驢的畫面,震撼度削弱許多。
Thumbnail
歷史的既視感竟如此強烈!《梅艷芳》中缺席的民主歌聲獻中華、幽微的九七大限焦慮、或者是 2003 年的抗 SARS 戰役,這些都是港人一路走來的歷史歲月,而成為了巨大的電影符碼(存在/不存在皆是)影射著遭遇政治巨變、新冠疫情衝擊的現時香港。梅艷芳一句:「我會待在香港」撫慰了多少現今港人的心靈?
Thumbnail
可以說,這部片體現了電影的聲效工業與音效剪輯的擬真、與共情「感知的同理」的驚人之處,全片不是用主客觀鏡頭區分,而是「主客音效」不斷切換、轉換。當他可融入、可維持「一切如常」幻想時可浸入、「回返」與常人共有的音場,但當他感受到「異物感」──無論自己之於周遭,或周遭之於內心世界──時又抽離⋯⋯
Thumbnail
打從早期作品開始,諾蘭一以貫之地於虛構故事加入現實力道,透過影像的魔法一層一層深入探問人性與信念之光芒,掙扎過程可能是悲哀的,灰暗的,醜陋的,不光彩的,然而在這些人來回擺盪的焦慮底下,會看見他們努力面對生活的方式,他們踏破鐵鞋意圖開拓的並非虛無夢境,也不是海市蜃樓,而是得以支撐己身生存意志的一處現實
Thumbnail
隨著瑪麗安娜的身影在艾洛伊茲心中逐漸清晰,甚至越發固著,兩人注視對方的神情不再是非自願的,也非工作需要,甚至可說是藉由這個名義,明目張膽地對視起來。野宴上的火來得突然,就這樣竄上艾洛伊茲的裙擺,而她依舊直直地望著心上人之所在,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這樣的感情只能是灼身惡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