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寶寶劇場」,與童年的自己,重新與自己和好如初。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瞧,那裡有好多雙寶寶的眼睛,正帶著疑惑的神情,看著台上發生的一切,這是我在寶寶劇場現場所看到的,原本,以為或許會沒有機會可以參與到,因為第一次看見人尹合作社舉辦這場活動的時候,孩子還沒有滿一歲,要參加這個活動,必須年滿一歲,且需三歲以下的幼童才可以參加。
記得,第一次聽見人尹合作社,是從舞蹈老師Yun介紹的,她說,創辦人伊雯重視孩子的獨特性,與重視這些感官對於孩子的啟發,所以開始舉辦了寶寶劇場,劇場不應該是只有大人才能走進來觀看,帶著寶寶,走進劇場,成了劇場的一部分,讓他們也能成為自己世界的主角。
在這之前,我與孩子之間發生了一點事,差一點,要忘了自己的雙眼,是能看見孩子的獨特,且好好相信的力量,而來到這裡之後,本來內心所有的擔心,怕孩子太開心而影響到了別人,卻發現,原來那些擔心,都是自己的設限,而一個場域的維護,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氣場,才是真正安定的力量。
父母只要沒有變,那麼,孩子也是,承襲的都是本質,以及那些日常所做的。
這裡的場域,被他們維護得好寧靜,不只是輕柔的音樂,我覺得是那些人背後相信與尊重每個孩子的本質,於是,不同孩子的個性與氣息,被好好的接納了,自然而然,就能默默地彼此共處著。
表演開始的時候,每個人都乖乖地坐著,唯獨孩子站了起來,試圖想要往舞台走,然後一名舞者,走了過來,坐在孩子身邊,開始問他,舞台在發生的事情,吸引他能坐下來,靜靜地看,於是,孩子開始坐下來,眼神專注地看著舞台,並且時不時回應著舞者與我。
隨著表演開始拓展到孩子可以靠近的時候,我看著孩子走向前,與大家一起互動,剛開始,他會想要摸其他的小孩,卻開始有了一些溫柔的距離,會先觀察,然後伸出手,偷偷摸一下,就離開了,我發現,他自己開始了有與彼此之間的尊重,接下來,他發現那些表演有好多有趣的地方,像是一些聲音,一些觸覺,一些顏色,他開始在找我,然後靠近我,只是為了指給我看,那些他所看見的。
我環顧整個場域,突然有種想哭的感覺,原來這就是作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靠山,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本質,尊重他們的需要,然後接納他們,並不需要跟隨著旁人的眼光來評斷孩子,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孩子,並且回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讓他知道也要尊重別人,這樣就好了。
看見喜歡的事,每個人都是超興奮的,那麼孩子也是,就像是最原始的熱情,而溫柔就像是原始走進社會的橋樑,這樣的溫柔,就像是一場最浪漫的練習,練習著怎麼把強烈的愛,變成一種溫柔以待的長遠。
經過了這些事情後,我發現,其實,身為父母,很容易就走向原本成長的背景,或許,以前父母也是這樣的看待我,認為我太容易出風頭,跟老師問為什麼,成了箭靶,因此,希望保護我,才會這樣到處阻擾我,成為我自己要的樣子,而我差一點,也為了這樣想要保護孩子,而要斷了他的獨特。
每一步,每一個念頭,都在影響著自己與孩子的未來,而我想,真正核心的還是在於,能不能好好地先接納彼此的獨特,然後我們在這之中,就像是表演中的一來一往一樣,都能有著默契,去成全著彼此,好像就能開展成一幅屬於自己的創作了。
走出寶寶劇場,外面的雨依然,自己卻與孩子連起了一道彩虹,他轉頭對我笑著,像是在對我說:「媽媽你只要是媽媽,而我也只要是我,剩下的什麼都不用擔心了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與孩子之間的相處,不應用教育二字框架著,而是回到人與人之間,心的交流,放下原本思維,與孩子成為自然而然地相處,會發現,原來無形之中,問題不在只是問題,而是一份邀請,邀請你加入未知的領域,好好地探索,好好地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的孩子一歲多了,自己不吃肉的日子,也近了兩年。原本,我想讓自己的孩子,一路這樣跟著我吃,但最近,我想,更順其自然點,假如家中父母有準備肉的話,那就讓孩子吃吧,不要成為那個阻礙。
這幾天,看了一些關於實驗教學的內容,不同教學方法,皆有優劣,究竟什麼才是自己孩子適合的,仍無法說個明白。 沒過多久,Netflix的推薦影單,出現了《Gift》這部電影,台灣翻為《天才的禮物》,小女孩瑪莉,遺傳到母親的數學天才,從小就表現出色,卻並非走進專業領域的學校,而是就讀一般學區,原因很簡單,
真實與虛擬,其實,未必如想像中的擁有清楚界線,往往,常常我們遊走其中,認為自己如實地在過生活,卻在真正走過之後,回頭整理才發現,那些日子,只能用自暴自棄來形容。
「在遇見別種可能之前,自己總會深陷一個不知所云的霧霾裡。」這是我從劉中薇在決定寫下《未來媽媽》劇本前所發生事情,感受到的切身之感。
默默地,路上的街景開始改變,不再是陰雨綿綿,寒風襲來的那個漫長冬夜了,漸漸地,當你抬頭仰望樹木時,你會看見那樣細細小小的綠芽,正精力旺盛地開著,讓人不禁感受到春天真的來了。
忘了,是大學畢業前的那年,還是剛滿十八歲的那一年,有天,父親對我說:「想送你一份紀念性的禮物,你有沒有想要什麼。」有,當然有,想要的禮物要得到前的喜悅,是難以言喻的。
我的孩子一歲多了,自己不吃肉的日子,也近了兩年。原本,我想讓自己的孩子,一路這樣跟著我吃,但最近,我想,更順其自然點,假如家中父母有準備肉的話,那就讓孩子吃吧,不要成為那個阻礙。
這幾天,看了一些關於實驗教學的內容,不同教學方法,皆有優劣,究竟什麼才是自己孩子適合的,仍無法說個明白。 沒過多久,Netflix的推薦影單,出現了《Gift》這部電影,台灣翻為《天才的禮物》,小女孩瑪莉,遺傳到母親的數學天才,從小就表現出色,卻並非走進專業領域的學校,而是就讀一般學區,原因很簡單,
真實與虛擬,其實,未必如想像中的擁有清楚界線,往往,常常我們遊走其中,認為自己如實地在過生活,卻在真正走過之後,回頭整理才發現,那些日子,只能用自暴自棄來形容。
「在遇見別種可能之前,自己總會深陷一個不知所云的霧霾裡。」這是我從劉中薇在決定寫下《未來媽媽》劇本前所發生事情,感受到的切身之感。
默默地,路上的街景開始改變,不再是陰雨綿綿,寒風襲來的那個漫長冬夜了,漸漸地,當你抬頭仰望樹木時,你會看見那樣細細小小的綠芽,正精力旺盛地開著,讓人不禁感受到春天真的來了。
忘了,是大學畢業前的那年,還是剛滿十八歲的那一年,有天,父親對我說:「想送你一份紀念性的禮物,你有沒有想要什麼。」有,當然有,想要的禮物要得到前的喜悅,是難以言喻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晚,參與了朋友孩子的幼稚園畢業典禮,溫馨、感動又熱熱鬧鬧。 看著台上孩子從來沒整齊過的舞蹈,從不在拍子上的鼓聲…但每一個孩子都充滿著認真、專注的神情,這群4-6歲的孩子,是這麼可愛。 有位家長的分享讓我印象深刻,她說:「謝謝老師將我和孩子接住了,在來到這裡之前的幼兒園,老師總是說我的孩子如
Thumbnail
那天全家一起去了華盛頓大學附近的一個戶外的大型商場,那裡有一個小小的兒童遊戲區可以讓孩子放電。 在S進去前我就注意到有個大約兩歲的孩子不知什麼原因在媽媽身旁上演了崩潰劇。 S進去玩一陣子之後便邀請我進去一起玩,但我說我站在外面看就好。
Thumbnail
在一個因緣際會下我認識了一群非常相信我的舞蹈專業的家長們。 三年多前疫情期間大都會歌劇院表演暫停,我因為多了好多時間就到一間當地的舞蹈教室教小朋友芭蕾。但由於我一直不習慣這間學校的隨性經營方式所以我當時決定在學習結束後辭職。 其中一位中國人學生的家長得知後跑來問我願不願意自己出來授課?她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從小孩到成人,每個人都帶著與生俱來的獨特性。然而,社會與教育環境常常壓抑這種獨特性,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空間和尊重,讓他們展現自我。父母、老師和社會應該理解和支持孩子,在教育上倡導多元化和包容性。這樣,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發揮最大的潛力,成為自己期望的那種人。
Thumbnail
我們是一群孤兒,完全不記得自己親生父母的樣子,或許我們就是沒人要的孩子吧,好險有「新家」接納了我們,孤單的孩子們在這裡得以溫飽,一起玩樂一起長大,這裡,有我們的「爸爸媽媽」。每隔一段時間,特別懂事的哥哥姊姊們會被選去「樂園」領取獎勵,聽說,那裡有玩不完的遊戲、吃不完的點心,真是羨慕他們!
Thumbnail
在教育下一代時,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要打破從眾效應,勇於表現,在古代社會,從眾效應或許曾是保護的一種機制,但如今卻可能限制了自己的發展。這篇文章以活潑生動的故事說明這個觀念。
Thumbnail
媽媽告訴孩子一個秘密 孩子笑容聆聽媽媽的眼眸 媽媽是孩子的神秘島 媽媽的胸懷是寶物箱 孩子孩子 親愛的 這是由於如嬰兒的完美哭泣 成就了一場生命的完美演出
Thumbnail
父母默默的和孩子在同一空間忙自己的事,孩子是無法感受到這份寧靜的愛。期待照顧者能與孩子互動,一起創造美好的童年時光。孩子每個時期的遊戲方式、自我探索,都是有趣且有意義的。
Thumbnail
下個月要帶小孩去兩廳院聽交響樂,記得第一次我們在戶外看表演,他才四歲,全程都非常專注,飛機一直飛過上空,我不太知道爲什麼主辦單位會選擇辦在這個場合。但也讓我見識到孩子對藝文表演的熱衷。 我們去花蓮鯉魚潭,也有鯉魚潭fun暑假活動,很多原住民輪流上台展現該族的舞蹈,漫天飛蚊,小孩仍是目不轉睛⋯⋯
Thumbnail
今晚,參與了朋友孩子的幼稚園畢業典禮,溫馨、感動又熱熱鬧鬧。 看著台上孩子從來沒整齊過的舞蹈,從不在拍子上的鼓聲…但每一個孩子都充滿著認真、專注的神情,這群4-6歲的孩子,是這麼可愛。 有位家長的分享讓我印象深刻,她說:「謝謝老師將我和孩子接住了,在來到這裡之前的幼兒園,老師總是說我的孩子如
Thumbnail
那天全家一起去了華盛頓大學附近的一個戶外的大型商場,那裡有一個小小的兒童遊戲區可以讓孩子放電。 在S進去前我就注意到有個大約兩歲的孩子不知什麼原因在媽媽身旁上演了崩潰劇。 S進去玩一陣子之後便邀請我進去一起玩,但我說我站在外面看就好。
Thumbnail
在一個因緣際會下我認識了一群非常相信我的舞蹈專業的家長們。 三年多前疫情期間大都會歌劇院表演暫停,我因為多了好多時間就到一間當地的舞蹈教室教小朋友芭蕾。但由於我一直不習慣這間學校的隨性經營方式所以我當時決定在學習結束後辭職。 其中一位中國人學生的家長得知後跑來問我願不願意自己出來授課?她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從小孩到成人,每個人都帶著與生俱來的獨特性。然而,社會與教育環境常常壓抑這種獨特性,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空間和尊重,讓他們展現自我。父母、老師和社會應該理解和支持孩子,在教育上倡導多元化和包容性。這樣,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發揮最大的潛力,成為自己期望的那種人。
Thumbnail
我們是一群孤兒,完全不記得自己親生父母的樣子,或許我們就是沒人要的孩子吧,好險有「新家」接納了我們,孤單的孩子們在這裡得以溫飽,一起玩樂一起長大,這裡,有我們的「爸爸媽媽」。每隔一段時間,特別懂事的哥哥姊姊們會被選去「樂園」領取獎勵,聽說,那裡有玩不完的遊戲、吃不完的點心,真是羨慕他們!
Thumbnail
在教育下一代時,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要打破從眾效應,勇於表現,在古代社會,從眾效應或許曾是保護的一種機制,但如今卻可能限制了自己的發展。這篇文章以活潑生動的故事說明這個觀念。
Thumbnail
媽媽告訴孩子一個秘密 孩子笑容聆聽媽媽的眼眸 媽媽是孩子的神秘島 媽媽的胸懷是寶物箱 孩子孩子 親愛的 這是由於如嬰兒的完美哭泣 成就了一場生命的完美演出
Thumbnail
父母默默的和孩子在同一空間忙自己的事,孩子是無法感受到這份寧靜的愛。期待照顧者能與孩子互動,一起創造美好的童年時光。孩子每個時期的遊戲方式、自我探索,都是有趣且有意義的。
Thumbnail
下個月要帶小孩去兩廳院聽交響樂,記得第一次我們在戶外看表演,他才四歲,全程都非常專注,飛機一直飛過上空,我不太知道爲什麼主辦單位會選擇辦在這個場合。但也讓我見識到孩子對藝文表演的熱衷。 我們去花蓮鯉魚潭,也有鯉魚潭fun暑假活動,很多原住民輪流上台展現該族的舞蹈,漫天飛蚊,小孩仍是目不轉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