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舜帝的故事時,提到他老爸的名字「瞽叟」其實是個別號,並非真名。在中國歷史上,另一個不知其本名,卻以其殘疾為名的人物,叫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只知道是孫武(即《孫子兵法》的作者)的子孫,約在孫武後約一百年的戰國時代出生。因為是孫武的子孫,所以至少知道他姓「孫」,但為何「臏」又不是他的名字呢?
所謂「臏」,其實是一種古代酷刑,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削去膝蓋骨,一種是砍去膝蓋骨及以下的腳。試問哪有人會用酷刑做名字的?但「孫臏」這個「名字」,卻顯示這位孫武後人受過這種酷刑。
事情是這樣的:孫臏既為兵家之後,自小便學習兵法,其中有位同學叫龐涓。後來龐涓先畢業,到魏國出仕,被魏王任命為將軍。但龐涓自知孫臏比自己厲害,於是訛稱魏王有意羅致他,騙他來魏國。孫臏到埗後,龐涓卻編個罪名誣告他,判他臏刑和黥面(古時罪犯要被臉上刺青讓人知道他犯過罪),再將他幽禁起來。
後來有齊國使者訪魏,孫臏密訪齊使。齊使聽其一席話,知道他是曠世奇才,於是用車偷偷載他回齊國。到齊國後,孫臏憑其才智(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機會再說),被齊王任命為軍師,與將軍田忌一起帶領齊國的軍隊。
好了,孫臏的故事太多,無法在這裡逐一細說,還是跳到他與龐涓的宿命對決吧。話說魏國聯合趙國夾攻韓國,韓國求救於齊。齊王派田忌和孫臏營救。在孫臏指示下,齊軍不去韓國,直接揮軍魏國首都大梁。魏國主將龐涓接報,便折返魏國。
孫臏知龐涓折返,就向田忌說:魏軍素來自恃勇悍善戰,輕視齊軍,而齊軍一向又被人認為是怯戰的。兵法有云,因急欲爭利而行軍百里,會失去主將;因急欲爭利而行軍五十里,會有一半士兵跟不上。所以,齊軍在進入魏國後,第一天起灶十萬個(士兵造飯要起灶,憑灶的數目可以估計軍隊數目),次日減至五萬個,第三日減至三萬個。
龐涓回到魏國後,見齊軍的灶數銳減,於是大喜,說一向都知道齊軍是膽小鬼,進來魏國三日,便逃亡大半。於是他留下步兵,只帶騎兵速行。另一邊廂,孫臏估計龐涓的行軍速度,在某個黃昏應該會到一個叫馬陵的地方。馬陵路窄,路旁多障礙,於是選了一棵大樹,削去其樹皮,在上面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這幾個大字,然後命令齊軍多帶弓箭,埋伏於道路兩旁,一見那大樹下有火光亮起,便放箭。
不久,龐涓果然到了馬陵,見有棵樹被削去樹皮,上面又有些字,於是點火看看寫甚麼,就這一刻,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亂。龐涓自知智窮兵敗,於是自刎,死前大喊「這樣就令那小子名揚天下了!」如果連樹上那句說話一起讀,就是: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所以令孫臏名揚天下了。(故事載於《史記》第65卷〈孫子吳起列傳〉)
歷史沒有如果,人生也沒有如果。無人能夠知道如果孫臏沒有被陷害砍腳,他的人生會變成怎樣。但這樣的結果,總算是先苦後甜了吧?
在《聖經》裡,也有一個人物,因為跛了腳,改了名,而得到祝福的,那人叫雅各。
如果大家有印象,該記得之前讀過,這傢伙曾經偽裝他哥哥以掃,煮東西給他老爸以撒吃,騙取了以撒的祝福。然後雅各怕以掃殺他,於是逃到舅父那裡去。
好了,一逃就是二十年。他在舅父那裡娶妻生子後,決定回家。可是,他依然害怕以撒會殺他,於是在差不多到家前的一個晚上,先著妻兒子女、僕人和牛羊先行(做人盾?),自己在過河前一個人停下來。
突然,有一個人來跟他摔跤,兩人搏鬥直到次日黎明。那人見勝不過雅各,所以在他大腿內側摸了一下,讓他扭傷(這算是矛招嗎?),然後說天光了,讓我走吧。雅各還是不肯,說要是不給他祝福,就不讓他走。那人問:你叫甚麼名字?答:我叫雅各。那人再說:你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和與人較力,都贏了。最後那人給雅各祝福,便離去了。而雅各則因為這一扭,此後就成了跛腳。(故事出自《聖經》創世記第32章)
得到神的祝福是不同凡響的。雅各回到家,以掃已經不想殺他,更和好如初。他的十二個兒子,後來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其中一個兒子約瑟,在埃及當上宰相。而他自己,也跟爺爺亞伯拉罕和父親以撒一起,成為以色列整個民族的三大始祖之一。
身體的局限能否限制人生?挑戰能否成為祝福?或許端視乎人的心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