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爭權奪利而同室操戈,在歷史上十分常見,常見得近乎理所當然。在中國歷史上,可能是第一宗為爭奪王位,弟弟殺掉兄長的故事。
時間是春秋時代初期,地點在齊國。當時的齊國國君叫齊襄公,他有兩個兒子,大的叫糾,小的叫小白。這兩個兒子各有一名很厲害的老師,公子糾的老師是管仲,公子小白的老師是鮑叔牙(成語「管鮑之交」指的就是這兩個人)。兩位老師都不約而同地認為齊國將有內亂,建議他們先出走國外,再謀後路。他們同意,於是公子糾逃到魯國,公子小白則逃到莒國。
後來,齊國果然發生內亂。齊襄公被大臣刺殺,另立襄公的堂弟為王,但不久這位堂弟又被大臣刺殺,王位懸空。身在國外的兩位公子得知情況,即鬥快回國,畢竟那時王權空虛,也顧不得甚麼長幼之序,只要有皇室成員回來掌政就行,王位先到先得,哪管它哥哥還是弟弟。
不過爭權奪位的鬥快不是純粹的賽跑比賽,而是生死之戰。管仲為使公子糾成功,故建議他先行,自己則去公子小白的來路上截殺他。兩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帶鉤(今日來說就是皮帶扣),但沒有傷到本人。公子小白則人急智生,將計就計,索性裝死。
管仲以為公子小白死了,派人向公子糾報告。公子糾聞報,便放慢腳程。詎料公子小白暗中快馬加鞭,等公子糾到齊國時,他已經即位,是為齊桓公。
還未有人死,所以故事未完。齊桓公即位後,立即攻打幫助公子糾的魯國。魯國首戰敗北,鮑叔牙寫信給魯國國君,說公子糾是桓公的哥哥,桓公不忍心殺他,所以請魯國國君代勞(自己不殺叫人殺,夠賤)。結果魯國國君害怕齊國繼續入侵,便殺掉公子糾,又將管仲送到桓公那裡。
桓公與管仲詳談,知道管仲是人才,故不計前嫌,拜他為宰相。此後,桓公就在管仲和鮑叔牙兩位名臣協助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也可說是整個春秋時代最厲害的一位霸主。(故事出自《史記》第32卷〈齊太公世家〉)
一個殺了哥哥而奪得王位,後來卻是歷史上其中一個偉大的君王的人,究竟該如何評價?這從來都是一個兩難的思考題。
都說同室操戈是王宮之內的「風土病」,《聖經》裡也有一個皇弟殺皇兄的故事,雖然不肯定是否為了爭奪王位,但情節肯定更曲折離奇。
故事發生在以色列史上最偉大國王 - 大衞王的時代。話說大衞的長子叫暗嫩,三子叫押沙龍。
暗嫩暗戀押沙龍的妹妹他瑪(即亦是暗嫩的妹妹),某次在朋友教唆下,強暴了她。可是暗嫩得手之後,卻因愛成恨,非常討厭這位他曾經朝思暮想的妹妹,更將她趕出自己的宮殿。押沙龍知道這件事後,收留了他瑪,又叫她不要張揚這件事,自己會找機會向暗嫩報復。
後來時機到了。強暴事件發生兩年後,押沙龍趁有節慶,請大衞王和其他兄弟一同飲宴。大衞王擔心押沙龍耗費太多,所以不去。他於是求大衞王派暗嫩做代表,大衞王原先不肯,但最終還是依他請求,派暗嫩和其他兒子去了。
押沙龍認為這是大好時機,就吩咐僕人,見暗嫩飲酒正酣時,下手殺他。僕人照吩咐的做了,其他王子見狀,立即逃跑,押沙龍自己也因此逃亡國外。(故事出自《聖經》〈撒母耳記下〉第13章)
押沙龍的故事沒有因為逃亡國外而結束,反而掀起高潮。在那之後,押沙龍策動叛亂,企圖推翻大衞王。要是這樣看,押沙龍或許只是借強暴事件作為藉口,鏟除作為長子的暗嫩,讓自己成為王位第一繼承人。
親情無價?最是無情帝王家,總有人願意用無價的東西去實現自己的野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