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嘆《人與時》|談魯迅與教員們曾為學生們發過的聲音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般我們會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蘇珊•桑塔格的《恩主》講的就是主人公任自己清醒時刻的人生被夢境主導後的故事。昨夜一夢,竟然是自己在學校被同學幾次霸凌後還擊卻被學校開除的事情,其中,霸凌自己的人還是曾經的好朋友。霸凌的人未想到我會還擊,憤然跳海,被霸凌的我反而成了間接殺人犯被開除,幾分鐘內要收拾好所有的東西走人。好痛,然後醒來了。睜眼的第一刻就看到成都49中發生的學生「墜樓」身亡一事,挖了挖,久久不能平靜,夢境又重現在眼前了,后背阵阵发凉。弗洛伊德說,夢是沉澱及displacement。原來,我真的從未在夢中看到過太陽。
這讓我想起了魯迅在1925年8月10日寫的一篇《女校長的男女的夢》。此文是魯迅控訴楊蔭榆的。楊蔭榆(1884-1938),江蘇無錫人,曾在美、日接受教育,時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附錄裡對楊蔭榆的註釋是她「推行封建奴化教育,壓迫學生」,而魯迅8月10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8月1日的時候,楊蔭榆「帶領軍警入校,毆打學生,截斷電話線,關閉伙房,並強行解散四個班級。」事發之後,8月5日,楊蔭榆又以女師大名義寫了「致書學生家長」,說學校「要正本清源」,才解散班級,所以勒令家長敦促學生另選班級,如果「逾期不交者,作為不願再入學校論。」
後來,有包括魯迅在內的七個教員,聯名發表了文章,說明楊蔭榆的誣妄。這七位教員是魯迅、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錢玄同、沈兼士、周作人。之後,魯迅又寫了這篇文章痛斥楊蔭榆。其中,這樣一段很令我動容——
「女師大的學生,不是各省的學生麼?那麼故鄉就多在遠處,家長們怎麼知道自己的女兒的境遇呢?怎麼知道這就是威逼之後的勒令討饒乞命的一幕呢?自然,她們可以將實情告訴家長的;然而楊蔭榆已經以校長之尊,用了含胡的話向家長們撒下網羅了。」
從1925年開始,可以說至今,學生都很多是來自各省的,高中學生大多是本省的,但是也有父母不可以即時趕來的時候,而學校是承擔了家長與社會的信任的。可是,像楊蔭榆這樣的師長不少,她們會利用權力壓下不同的聲音,利用權力辦別人辦不到的事情,而之後一紙「致書學生家長」以官方姿態布一張羅網,完全在事情之外的家長的無力與無助,豈是一般人能夠體會的?
萬幸的是,民國的時候還有魯迅和其他的教員為孩子們、學生們發出聲音,為正義發出聲音;萬幸的是,那些聲音留了下來。可是,留下來又有誰看呢?魯迅啊魯迅,那時候就說——「她們可以將實情告訴家長的」。
生長在校園的環境,也從小接觸到或多或少這方面的情況。學生在學校死亡,學校不願意擔責任,沒有人為遠在千里之外的心碎的家長著想,更沒有人去在乎一個已經死去的學生或者她/他死去的原因,第一時間是想怎樣對付前來問罪的家長,給一些人道主義撫卹,萬事大吉。那些留在我記憶中的,一個個在我還小、還不太懂生死就離開校園的生命們,你們可知道我還記得你們嗎?這麼多年了,沒有多少聲音發出來,在學校的,為人父母的師長繼續著他們的人生,度著時日。
魯迅討伐的是快一百年前的事了。人啊,時日啊,過了又過,慘劇一再發生,明天就是5•12了,我想起了蜀地。我印象中的蜀地,人傑地靈,山美水美。但也就是那塊蜀地,在13年前那一天天翻地覆了,可能很多人都忘記了,但至少還有很多人不願回憶地震的那天,那個烈日當空的、白灼的14:28分,至少我永遠也不會忘,搖晃的樓房,入夜後撕聲裂肺的哭喊,被迫的捐款,一次又一次的餘震,在操場上度過的日夜,扶著搖晃的一切無處藏身的恐懼⋯⋯都成了過去,壓在了大石板下面,不許任何人掀開;都成了過去,一把火燒掉,只留下塵埃。
好傷心,不知道怎麼結尾,找來魯迅的《人與時》(寫於1918年),7句話的小說,以下——
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

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

一人说,什么?

时道,你们都侮辱我的现在。

 从前好的,自己回去。

 将来好的,跟我前去。

 这说什么的,

 我不和你说什么。
Photo by Ana Flávia on Unsplash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4會員
226內容數
不一樣的書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2020 影視扎根-影視教育影片《人與他人》 去年(2020年)因著參與臺中市政府新聞局影視扎根的計畫,籌備拍攝了三支影片作為影像教育及生命教育的素材。因為當時團隊真的是非常用心的籌劃,雖然已是去年的事,還是覺得應該好好整理一下,完整影片拍攝的紀錄。
Thumbnail
avatar
文蓓蓓
2021-08-12
《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 卡內基教你人與人的連結戴爾 · 卡內基 墓誌銘:「這裡躺這一個人,他懂得如何比他聰明的人更開心。」 卡內基 這三個字在台灣並不陌生,最初是由 黑幼龍先生將西方的「卡內基訓練」(Dale Carnegie Training)引進台灣,進行完整的人際關係教育訓練,也讓卡內基的名氣宣傳開來 ......
Thumbnail
avatar
忻人
2021-05-19
《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法學院談判大師教你如何轉化心態,從其他人的建言中學習與獲益你是否常常認為別人給的建議似乎不那麼有用,甚至充滿誤解?還有,那個誰誰誰竟然敢對我提意見?以及覺得自己的辛苦與付出難道他們沒看見嗎?為什麼要這樣針對我? 《謝謝你的指教》書中指出,有三種觸發機制會讓我們聽不進別人給予我們的回饋,分別是真相、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那麼該如何克服?書裡有完整的分析與建議。
Thumbnail
avatar
我是老查
2021-02-13
2020 影視扎根-影視教育影片《人與自己》《2020影視扎根-校園巡迴映演列車》9月初已經開跑囉! 今年也特別規劃了影視教育影片🎬 邀請到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老師與魚可文創執行長文蓓蓓老師一同對談,期望藉由兩位的引導,不僅讓同學們在觀賞電影時有一個方向,也能在與家長共同欣賞時👨👩👧👧有更多的交流及火花🔥。
Thumbnail
avatar
文蓓蓓
2020-10-08
李維倫:人的生存紋理是醫者與病人共同置身的地基──讀《談病說痛》醫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其實正是凱博文教授一直以來對醫師與醫學教育發出的提醒。提醒意謂著遺忘。由於人們傾向將康復視為面對疾病的勝利,於是醫學成了武器,醫師成為戰士,終極目標則是戰勝「病魔」。如此,醫學成為與「病魔」的周旋,就經常與人的生存紋理擦身而過。
Thumbnail
avatar
心靈工坊文化
2020-04-14
釀選書+|那個跪在教室後面默默畫著壁報的安靜女生──談《白虹的影海人生》與作者陳亭聿彷彿,作者陳亭聿讓自己消失,完全融入白虹的肌理,讓白虹透過自己的筆,轉化進自己時而淡然、時而神馳天外的遼遠口吻裡。而作者失去自己的聲音。畢竟,傳記寫手,有著幽靈的秉性,越是透明,越是稱職。
Thumbnail
avatar
乃賴
2018-11-10
《她不知道那些鳥的名字》 ──談空虛與為人子女:親愛的,你要長大了嗎?一開始,我對這部電影其實是沒有興趣的,主要的原因是它奇怪又溫馨的片名,再者是因為感覺起來又像是一部用愛情包裝的懸疑片(老梗!),但衝著沼田真帆香留,我還是決定看了。看完之後,才發現這根本不是一部愛情電影,我看見的,只有滿滿的空虛和無私的「親情」。
Thumbnail
avatar
Scatterbrain
201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