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至今,我寫了八首台灣俳句。鑑於當前的俳句寫作者,大多以自身感受及日常生活事物,作為創作題材,因此我嘗試以台灣歷史及相關的人事物,作為創作題材,並以「詠史」作為俳句的名稱開頭。俳句格式方面,我儘量遵循每句的字數限制、韻腳押韻、使用表現季節的詞語等規定,不隨便打破前人設立的格式。不足之處,敬請指教~~
=================================================
「詠史—嘆漢化」
清明探古墓
祖籍江蘇新港府
哀哉平埔祖
註:江蘇省,不論古今,都沒有「新港府」這個地名,這是新港社人的漢化後代創造出來的,把先人說成來台漢人,這樣就不會被正港漢人、滿人官吏歧視。
==================================================
「詠史──安平興衰」
不見荷蘭郎
塔樓殘壁古城牆
秋暮安平港
註:塔樓是以1930年的瞭望台為前身整修而成,1975年整修後,才成為現今的模樣。
==================================================
「詠史──台灣的殖民哀歌」
老漢耕原田
兒孫入學當皇民
烈日照人間
註:
1.「老漢」採雙關修辭。(1)通稱的「老人」。(2)年老漢人。「原田」指「原住民的田」,老漢人耕種的田,可能……(1)是自家祖先漢化前傳下來的田。(2)從某位原住民地主租來或買來的田。(3)其地主從原住民部落搶來的獵場、田地,老漢是二地主,或是最底層的佃戶。
2.「烈日」也是雙關修辭,可指 (1)「夏天灼人的太陽」。(2)「日本人的高壓統治與同化政策」。
==================================================
「詠史──恆春王家的巴丹祖」
出航逢劫難
伯勞南歸人未還
回首憶巴丹
註:
劉還月去恆春做田野調查,當地某個王姓家族每年中元普渡,會額外祭拜所謂的「巴丹祖」。據他們的說法,一兩百年前,他們的祖先曾經拯救一位從巴丹島北漂的少女。那位少女隨家人出海,不幸遇難。船漂來台灣,在沙灘擱淺,一行人上岸闖進了原住民的領地,住在一個山洞。幾天以後,他們被當地的原住民發現。同行幾位男人遭到殺害,少女即將被殺的時候,他們的祖先正巧路過,要原住民刀下留人。由於與當地原住民的關係不錯,所以原住民就放過少女。少女後來就在王家生活,之後嫁給他們的祖先,生了幾個孩子。每年伯勞鳥過境恆春的時候,他們的母祖就會望著伯勞,落淚,思念故鄉。死前,這位母祖吩咐子女:每年中元普渡一定要祭拜當年與她同船的人。
王家的人說,那位母祖跟同船的人來自巴丹島,皮膚很黑,身材矮小,約120到130公分。劉還月懷疑,王家那位母祖是巴丹島的矮黑人。附帶一提,除了王家,恆春當地幾個斯卡羅族的人告訴劉還月:他們的祖先以前曾跟一群個子非常矮小、黑皮膚的原住民打過許多次仗。對方住在山上,非常剽悍,常朝他們祖先射箭、扔石頭,他們的祖先一忍再忍,溝通無效以後,就跟那些矮人們大打出手。
總之,除了許多原住民族傳說的矮黑人──比他們祖先更早來台灣的矮黑人,菲律賓群島上的矮黑人有時也會因船難、移民來到台灣。台灣的矮黑人很可能不是我們設想的那麼簡單──只有一批被阿美族、布農族、賽夏族……驅趕、消滅的矮黑人──也許真實情況複雜了一點,曾經有不同部落、不同島嶼的矮黑人,在不同年代來到台灣這片土地,後來都因屠殺或被他族同化而逐漸被人遺忘。
==================================================
「詠史──加禮宛事件」
刺桐花盛開
噶、撒二族今尚在
大清安在哉
註:
1.刺桐花春天開花。古台灣人(現今台灣原住民的祖先)沒有使用曆法,普遍以刺桐花開,作為農耕播種及捕魚打獵的信號。
2.牡丹社事件以後,清廷強化對台統治,採納欽差大臣沈葆禎提出的開山撫番政策,派遣清軍來到後山(現今的花蓮、台東),並設立招墾局,招募漢人開墾。上述措施不但壓縮加禮宛人(居住在花蓮地區的噶瑪蘭族)、撒奇萊雅人、阿美人、太魯閣族的生存空間,也帶來原漢衝突、官民對立,最後引發加禮宛人、撒奇萊雅人與清軍的戰爭。由於人數及武器居於劣勢,抗清的加禮宛人、撒奇萊雅人最終被清軍及敵對的太魯閣族聯手擊退,死傷慘重。就當時情況來說,參與抗清的噶瑪蘭與撒奇萊雅先民是輸家,滿清是贏家,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還存在於世,滿清政權已經垮台。
==================================================
「詠史──清領時代的婦女──思婦」
冬日望夫石
君赴諸羅平亂事
未語歸家時
註:
1.諸羅縣:乾隆因林爽文事件獎勵義民協助圍攻、抵抗林爽文軍隊,將諸羅縣改名嘉義縣,縣治諸羅山亦同時改名嘉義。(中文維基百科「諸羅縣」詞條)
2.冬天的太陽照在望夫石上,丈夫到諸羅縣平定亂事,沒告訴我什麼時候回來。
==================================================
「詠史——清領時代的羅漢腳」
芒花隨風搖
異鄉染疫無醫藥
魂過奈何橋
註:秋天芒花隨風招展,草埔倒臥著一具羅漢腳的屍體,由於來台染上瘟疫(虐疾、赤痢、傷寒之類),又無錢就醫,於是魂斷異鄉。以「魂過奈何橋」譬喻「死亡」。
==================================================
「詠史——清領時代文人的陋習:吸食鴉片」
春宵側臥床
久試不第人迷茫
阿片溫柔鄉
註:
1.久「試」:科舉考試。
2.阿片:鴉片英文是:opium,翻為漢文,有翻作「阿片」、「鴉片」,也稱為「阿芙蓉」、「福壽膏」。清國境內的吸食者,大多側臥在床,用菸具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