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什麼MotoGP車手們在每一圈有70%的時間都在踩後煞車

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後煞車已經成為MotoGP比賽中最重要的工具。Tech 3 KTM車手Danilo Petrucci來解釋原因。

大多數一般的騎士大量使用前煞車,而MotoGP 車手則用後煞車比較多。這就是一個MotoGP賽車的藝術與科學跟日常騎乘之間有所差異的例子。
後煞車是MotoGP賽車最重要的工具,也因此車手們在每一圈有70%的時間都在踩後煞,而前煞車只用一半的次數。(不過煞車力道更大,更容易煞停。)
MotoGP 車手們用後煞車幫忙減速,轉向入彎,調整傾角,穩定賽車,並且在加速降低孤輪的機率。
Tech 3 KTM車手Danilo Petrucci說:「MotoGP賽車的後煞車相當相當重要。也因此我裝了一個拇指煞車跟右腳煞車,這樣才能讓我在各種狀況下使用後煞。」
「以前我跑Superstock 600的時候,我都可以把後煞車拆掉,還能跑得很快,但當我進到1000 Superstock時,我發現那是真正有需要的工具。在MotoGP ,你找不到一個賽道有特別需要或者不需要用後煞車的,因為每個賽道都要用到後煞。」
「有時候工程師會叫你少用一點,因為會影響到油耗,但這對穩定賽車來說相當有幫助。我幾乎每次進彎出彎都會一直用後煞。真的,我大概只有在四檔、五檔或六檔才不會用。」
在米其林時代,後煞車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米其林的前胎需要後胎抓地力的協助來煞停,並且讓前端荷重不會過載。
從2016年開始,MotoGP賽車的平衡發生大改也反映了這一點,賽車從注重前輪轉變成注重後輪。
Petrucci 補充說:「用普利司通胎,我們的前煞車可以煞得更大力。在那個時期,常常能看到車手們煞車煞到後輪都翹起來,現在就看不到了。」
為了理解車手們在哪個時候會使用後煞,我們在利曼向Petrucci 詢問原理,十天前他才騎著RC16在這裡拿下法國戰的第五名。去年這個義大利車手才騎著Ducati在這奪勝。
Petrucci 在許多賽道比賽時從一開始到結束都會用到後煞車。這個裝置是起跑時快速拉開的重要零件─減少孤輪情況,讓車手不用收油─例如在利曼,直到過起跑線他才沒有使用後煞車當作防孤輪手段。
用後煞跑利曼賽道一圈
第一彎與第二彎
起跑後進入超快而且超長的右彎
「入彎前掛在六檔,然後退到四檔。在這裡,用後煞車來幫助煞停就很重要,因為首先,後煞車能讓你平衡賽車,用前煞會把太多重心放到車頭改變賽車平衡。所以過這整個彎都用後輪能讓你保持平衡。」
「在這邊我用拇指煞車是因為我的身高比較高,所以我很難一邊用後煞,一邊保持傾角,因為我的右腳正貼著地面。」
第三第四彎登陸普連續S彎
左彎的S型連續彎
「我用拇指煞車過第一、第二彎,接著立直車身用力按前煞車進第三彎,接著我用腳踩後煞。在這種狀況下用後煞,使後輪跟地面保持接觸,是降低前輪荷重的關鍵。」
「大多數人認為,你需要把大量的荷重移到車頭才能轉向,但實際上,鬆開前煞車,車才會開始轉向。」
「三號彎很關鍵,因為前面跑那麼長,這是第一個左彎,所以得要非常小心,如果能多用後煞,就可以避免用太多前煞。」
「接下來會用到後煞的地方是第四彎,MotoGP 賽車是扭力怪獸,這邊是上坡,出彎掛二檔,賽車會非常想孤輪。同時,要轉向進左彎的五號彎,得要先穩定賽車,接著用力踩後煞讓車頭指向正確的方向。」
「如果你喜歡MotoGP的科技,那這邊你會很愛。出四號彎時賽車會開始側滑,並且想孤輪,同時你要翻到另一邊,所以一切都那麼硬─不論是賽車、車手或是電控。」
第五彎
下坡左轉,進入La Chapelle右彎
「第五彎真的很棒。準備進彎前煞車,接著帶煞翻右彎。如果帶前煞帶太重,會很難轉向,因此需要後煞來保持賽車的平衡。同樣的,下坡的時候很難對前輪有很大的信心,這也是用後煞的另一個原因。」
第六彎La Chapelle
中速長右彎,出彎處很寬
「這個彎的出彎處一點也不窄。一路寬敞,在這不需要那麼快立直車身,所以賽車不太會孤輪,不需要用到太多後煞。」
第七彎Le Musée
入彎口狹窄的長左彎,出彎處較為寬廣
「入彎處是下坡,所以後煞比前煞先用,因為在還沒收油門之前用後煞,能確保在煞前煞時降低車尾的高度,才不會導致車身往前傾斜太多,煞到後輪抬起。這在許多賽道來說都還蠻重要的,像在利曼有很多重煞車區,得讓後輪保持在地面上,以便用後輪協助賽車減速。」
「在彎中也用很多後煞車,可以用來降低前輪荷重,並且協助賽車過彎更順暢,因為如果車頭太低,就沒辦法順利出彎。」
第八彎Garage Vert
後直道之前的雙軸右彎,快速出彎是關鍵
「在這邊用後煞是為了進彎前穩定賽車與減速,然後在出彎時真的要大量使用後煞,因為出彎是上坡,而且要快速立直車身。這邊很難,這時候給前端的壓力真的很大,因為就連是出彎接直線,車身還是有帶一點傾角的。」
第九彎第十彎
S彎,重要的超車點
「同樣的,這邊後煞要比前煞先,如果賽車側滑得太多,就得先放開後煞,因為後輪滑動雖然能夠降低前輪荷重,對減速卻沒有太大幫助。後輪開始打滑的時候可以多點前煞,但是如果給太多,後輪的荷重就會跑太多。這都是一種妥協。」
「第九彎是很棒的超車點(Petrucci 在這邊超Andrea Dovizioso,接著一路迎向他2020年的分站冠軍),不過接著進入連續彎又有另一個機會。如果你過左彎的速度太快,就很難翻到右彎,但如果你能快速左右翻,那就能有很好的加速超車進入第11彎。」
十一彎十二彎
路面帶著傾斜角的大右彎接左彎
「跑到這條賽道的這一段路,我一直踩著後煞,因為剛加速衝出S型連續彎之後馬上要煞車進11彎。用後煞可以降低孤輪的機會,並且減速。」
「路面有傾斜角真的很棒,因為可以用更高的速度入彎,這對進攻很有幫助。角度很大,賽車會自己轉向,所以我在這邊不會用後煞。」
「左彎沒有重煞車或加速點,所以在彎中稍微用後煞幫助降低車尾,並抬高車頭。」
十三彎十四彎
超窄的雙軸右彎接前直道終點線
「最後兩個彎角我只在出彎時用後煞。出14彎會快速的立直車身,所以會用二檔用力加速,接著就是一直想辦法對抗孤輪。」
「然後還要對抗那些叫你不要一直踩煞車的工程師,但你還是得踩煞車,因為賽車會一直快要孤輪。」
「直到我用四檔過終點線我才沒踩煞車。從四檔開始,扭力就沒那麼大,賽車就比較不會孤輪,就能往前衝了。」
「但在穆傑羅,即使是六檔我們還是會用很多後煞。因為第一彎前時速達354公里,賽車都要飛起來了。即使在這都要用到後煞─真的不能沒有它!」
「很多人認為因為有電控,MotoGP賽車變得很好騎。 但[統規]電控只有在車手犯錯才會介入。所以不用電控會跑得更快,因為你能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先阻止,更能好好控制賽車。」
「賽車會想側滑,會想孤輪,如果用太多電控會跑不快,因為電控只有在你失誤的時後才能幫助你。」
「如果你要完全依靠電控,當然你可以在彎中全油門,但賽車會很慢,因為電控介入把所有的扭力都切掉。」
「你用越多電控跑得越慢。」
avatar-img
669會員
328內容數
收錄MotoGP深入報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摩托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個賽季KTM、Suzuki以及Honda跑得那麼掙扎的原因是米其林2021年新的前輪。
如果仔細去看的話,你會發現KTM RC16前輪與整流罩的間距跟其他賽車比起來有些奇怪。 Eurosport的 Peter Bom解釋道:「如果前輪跟整流罩有多餘的空間,那空氣就能自由地從這一側跑到另一側。側向運動的空氣阻力更小,賽車在過彎左右翻的時候更輕鬆。這對於在高速彎要左右翻時更為重要,當賽
這幾十年以來,賽車已經被髒錢給淹沒。  
這位才16歲的西班牙車手,才比完四場大獎賽就贏了三場,靠的就是他新世代的騎乘風格以及相當成熟的態度。
修改後的前端以及給予車手更多控制權的電控設定可能就是復興山葉王朝的關鍵。
摩托雜談 EP 07 Zarco的微笑曲線
這個賽季KTM、Suzuki以及Honda跑得那麼掙扎的原因是米其林2021年新的前輪。
如果仔細去看的話,你會發現KTM RC16前輪與整流罩的間距跟其他賽車比起來有些奇怪。 Eurosport的 Peter Bom解釋道:「如果前輪跟整流罩有多餘的空間,那空氣就能自由地從這一側跑到另一側。側向運動的空氣阻力更小,賽車在過彎左右翻的時候更輕鬆。這對於在高速彎要左右翻時更為重要,當賽
這幾十年以來,賽車已經被髒錢給淹沒。  
這位才16歲的西班牙車手,才比完四場大獎賽就贏了三場,靠的就是他新世代的騎乘風格以及相當成熟的態度。
修改後的前端以及給予車手更多控制權的電控設定可能就是復興山葉王朝的關鍵。
摩托雜談 EP 07 Zarco的微笑曲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Thumbnail
接觸公路車一段時間,都會遇到要不要上卡的選擇,上卡是藉由卡鞋和卡踏讓腳和踏板連在一起,進而達到增進騎乘效率和穩定性等好處,但對我來說,看起來帥是最大的吸引力,用卡鞋看起來就是厲害,就是這麼膚淺。
Thumbnail
騎著機車,在上班尋常不過的馬路,某一段平面三線道,前後左右難得剛好沒有汽車,連過兩個直線綠燈後發現前方紅燈,稍微放慢了速度,雖然本來就騎不快,突然被長按喇叭,而且有一輛機車從左後方貼近並超車到我前方停下,那位阿伯還一直回頭瞪我,似乎有話想說,但他看到我安全帽右方的行車紀錄器後,就沒下一步動作。
Thumbnail
選擇合適的煞車碟盤——無論是打孔、劃線還是結合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您的具體駕駛需求、車型和性能要求。打孔碟盤適合在濕潤條件下的日常街道駕駛,而劃線碟盤更適合需要強烈制動作用的高性能汽車。對於那些需要兩者優點的人來說,結合型碟盤提供了全面的解決方案,儘管價格更高。
Thumbnail
學車時遇到的問題與困難,以及對自身學車的一些發現與調整。
Thumbnail
為什麼煞車在麗寶如此重要?主要在於麗寶有兩處大直線底重煞車的彎角(T1/T11),幾乎都是從全場最高速的點直線重煞到相當低的速度才入彎,尤其T11彎速更低,煞車力道與煞車距離的掌握十分關鍵。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中置馬達作為目前電動自行車的主流,但筆者的直覺卻對這項產品不甚喜愛。一開始筆者只是單就自行車的造型來看,中置馬達就是硬是擠了一大坨東西在車架的下方,實在有礙觀瞻。當然輪轂馬達也是甚為突兀,但剛好變速飛輪的發展越來越多段,面積也就越來越大,擋住了裝在後輪的輪轂馬達,使得後驅的輪轂馬達開始不那麼難看,也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Thumbnail
近幾年不論是車行、賽車手、賽車團隊、個人指導者,甚至駕訓班、安駕教練、賽道日協力者或品牌商主辦的教學課程五花八門。 為了避免引起爭議,懶蟲寫一段短註,有緣來到方格子沙龍或RideRace騎車賽車漫畫網站的各位朋友、如果你對上賽道遊玩或對成為賽車手懷抱夢想,請務必看完,謝謝。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Thumbnail
接觸公路車一段時間,都會遇到要不要上卡的選擇,上卡是藉由卡鞋和卡踏讓腳和踏板連在一起,進而達到增進騎乘效率和穩定性等好處,但對我來說,看起來帥是最大的吸引力,用卡鞋看起來就是厲害,就是這麼膚淺。
Thumbnail
騎著機車,在上班尋常不過的馬路,某一段平面三線道,前後左右難得剛好沒有汽車,連過兩個直線綠燈後發現前方紅燈,稍微放慢了速度,雖然本來就騎不快,突然被長按喇叭,而且有一輛機車從左後方貼近並超車到我前方停下,那位阿伯還一直回頭瞪我,似乎有話想說,但他看到我安全帽右方的行車紀錄器後,就沒下一步動作。
Thumbnail
選擇合適的煞車碟盤——無論是打孔、劃線還是結合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您的具體駕駛需求、車型和性能要求。打孔碟盤適合在濕潤條件下的日常街道駕駛,而劃線碟盤更適合需要強烈制動作用的高性能汽車。對於那些需要兩者優點的人來說,結合型碟盤提供了全面的解決方案,儘管價格更高。
Thumbnail
學車時遇到的問題與困難,以及對自身學車的一些發現與調整。
Thumbnail
為什麼煞車在麗寶如此重要?主要在於麗寶有兩處大直線底重煞車的彎角(T1/T11),幾乎都是從全場最高速的點直線重煞到相當低的速度才入彎,尤其T11彎速更低,煞車力道與煞車距離的掌握十分關鍵。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中置馬達作為目前電動自行車的主流,但筆者的直覺卻對這項產品不甚喜愛。一開始筆者只是單就自行車的造型來看,中置馬達就是硬是擠了一大坨東西在車架的下方,實在有礙觀瞻。當然輪轂馬達也是甚為突兀,但剛好變速飛輪的發展越來越多段,面積也就越來越大,擋住了裝在後輪的輪轂馬達,使得後驅的輪轂馬達開始不那麼難看,也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Thumbnail
近幾年不論是車行、賽車手、賽車團隊、個人指導者,甚至駕訓班、安駕教練、賽道日協力者或品牌商主辦的教學課程五花八門。 為了避免引起爭議,懶蟲寫一段短註,有緣來到方格子沙龍或RideRace騎車賽車漫畫網站的各位朋友、如果你對上賽道遊玩或對成為賽車手懷抱夢想,請務必看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