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故事|疫情好轉之後...,台灣即將會發生什麼事?借鏡其他國家「第二波」疫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疫情曙光!台大醫:高興五秒鐘就好

關於標題:「如果疫情好轉,除了好好的吃一餐,我真的很想回台中拿我的吉他,去KTV一口氣把一年份的歌唱完。」對!應該不只我這樣想吧?

「疫情漸趨緩!醫:Rt值可能已低於1!」「陳時中說大家的犧牲有了效果!」,中央指揮中心的新聞一出真的是鼓舞人心。(來源,此篇文章撰寫於6/1)
我待在家吃泡麵都吃的快吐了,周邊店家不開門就算了,連Ubereat、Foodpanda司機都不想送我這區。真的是強迫增進廚藝。 改天來跟大家分享我這幾天都吃什麼。
如果疫情好轉,除了好好的吃一餐,我真的很想回台中拿我的吉他XD,去KTV一口氣把一年份的歌唱完。端午節買票了嗎?好想出門對嗎?
好吧一切都很合邏輯。
所以今天來聊聊:「每個洲的疫情第二波,都是年輕人」、「年輕人確診,能讓台灣發生什麼事」、以及我依舊會提供幾個「做得到的建議」
故事開始。
*

#台灣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統計數字會說話:
台灣第一波確診幾乎都是長輩。來源:蘇一峰醫師
第一波都是高齡,我猜是阿公阿嬤的資訊來源原本就會慢一拍,又或者是他們看透了人生百態,覺得身邊的人都好好的,「阿不就發燒而已?」並不覺得危險。
「阿還好啦?」
「有那麼嚴重嗎?」
不誇張,我的病人真的是這樣,戴上口罩只是因為怕罰錢、每天照樣群聚喝茶下棋逛市場。我大膽的推測,那位砍護理師的阿公會那麼不想被隔離,他就是這樣想的。
第一次遇到疫情,年輕人總是比長輩緊張XD(我主觀角度)
*
然後嚴格了兩三個月,最後疫情總是會好轉。這麼嚴格?也難怪好轉之後,重新開放生活的第二波疫情,就都是年輕人了。(我也豪想出企玩)
統計數字會說話:
韓國、德國、中國很明顯年輕人超多,來源:Heho
還有冰島捷克法國的統計,我就不放圖片了。歷史就是這樣不停地、不停地重複循環。
第二波將會是一堆年輕人確診,然後「無症狀」帶原回家給家人、老人,疫情重來。
我就不詳細說明,等你醒來之後,需要面對家人被傳染被確診的痛苦消息了。
(想看可以看這篇:209人死亡來自家人「故意」傳染。)

*

#當第兩次防疫模範生

讓台灣當第兩次防疫模範生、預防第二波最好的方法,就是「所有人寫疫情日記」、「所有人去唱歌露營也戴口罩」、「所有人不出門」。
但你想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怎麼可能。再這樣下去,台灣人不是熱死就是無聊死。XD

所以我有幾個「做得到的建議」:

  1. 有疫苗就打。戰爭已經開始了,你還有餘韻嫌裝備太差?口罩只是鋼盔,沒有疫苗我們依舊是裸體出門打仗。世界已經有6支上億人都打過的疫苗,可隨時更新CDC疫苗預約的消息。(保護力只有一半?你打的65%疫苗哪裡沒有效。)
  2. 自己搞一個實名制。未來開放之後出去玩、唱歌烤肉露營吃火鍋,也主動自己實名制。拿張A4白紙,簽名+留電話就能完成。(範例)
  3. 搶不到殘劑?不想打疫苗,可以看這篇直接教你能怎麼辦。
  4. 趁著還打不到疫苗,先去打別的:新冠肺鍊不能一起打?最棒疫苗接種順序
這樣就算確診了,有實名制也能一群人打包隔離,跟2020年一整年的台灣一樣「雖然玩得很嗨,但也守得住」。有疫苗保護,就算確診了也不會用到加護病房的資源。
看新聞就知道,青壯年確診不再只是輕微症狀了,死亡病毒不會偏心,40歲36歲也是給你往生、給你不可逆的肺纖維化。
那到底會不會有第二波?也許真的被我烏鴉嘴、也許我根本沒有猜到。
但預防不就是這樣嗎?又何必冒著失去生命的風險嘗試呢?

*

#結語:

好的!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這篇文章要送給一群「對健康文章沒興趣的年輕人」。
討論健康很無聊,健康真的很無聊。各位看方格子點閱率總排行就知道了。

可能某天我也會忘記初衷,跟著跳下海寫股票0050、寫疫情趨緩概念股。(苦笑)
被動收入破5萬之後,你想陪家人?環遊世界?還是提早退休?存到1,000,000是第一桶金,是很多錢對嗎?恩,健康是那個「1」,其他的夢想都只是後面的「0」。
我知道你有很多夢想,但我也知道「不健康的人」只會有一個夢想。我知道你想賺大錢未來好好陪爸媽,但我也知道人類平均生病住院年齡是55歲。
當我30歲的時候,爸媽已經幾歲了?爸媽經得起一次的確診嗎?
單日13死、19死,我好怕,下一次什麼時候輪到我的爸媽、輪到隔壁那些會來跟爸媽串門子的鄰居。當疫情來襲時,沒有人可以事不關己。
我們總是在痛苦失去的時候才知道曾經擁有。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預防失去呢?
所以我寫下今天這篇「預言烏鴉嘴」文章、還有可以給爸媽的五個建議(這篇),讓各位看懂,讓各位能把「健康」帶回家給爸媽、給阿公阿嬤。
因為我只有影響你們、影響一群「對健康沒興趣的人」,我們才能一同拯救更多生命。
「嘸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 阿母啊 已經無置遐。」
《落雨聲-江蕙》
預防健康失去、預防生命失去。我想,這是我和資訊世代最有能力能做到的事情。
減藥最好。
*
真希望我的烏鴉嘴不會預言成功。

下一篇就來聊聊「吸菸能提升免疫、增加維他命 E。這篇文章跟你想的不一樣。
你可以訂閱我,這樣文章就會即時傳送到你的手機裡。
其他「做得到的建議」文章:
「不小心就被你運動到了」的幾個動作推薦。例如在百貨公司亂來XD
媽祖遶境走到血尿?我:阿對啦,你是不是吃肌肉鬆弛劑
避免「群聚看診」!常備藥清單、哪些症狀也許不用吃藥?
記得分享這篇文章。
歡迎來信問問題:twympc@gmail.com
如果我的文字能讓你看懂,下方有一個綠色的拍手符號,如果幫我按個 5 下,我會收到你的鼓勵,如果你沒有 Likecoin 帳號,也可以申請,點此看 LikeCoin是什麼
阿你想直接贊助我也可以XD!(贊助連結)

20-22環島演講中!持續醫療敘事!

諾諾藥師,減藥藥師,胡廷岳藥師
關於「減藥」、「好好活著」我相信我可以幫上忙。
圖片來源:我們團隊營養師講師的字XD
#台灣疫情 #Rt值 #疫情趨緩了嗎 #0050 #疫情趨緩概念股
#烤肉 #露營 #吃火鍋 #唱歌KTV #股票 #疫苗預約 #被動收入

aa
TVBS - 呼吸病房營養師沉痛喊話!若長輩染新冠重症「就放手吧」│TVBS新聞網
全台昨(26)日新增11例因新冠肺炎死亡個案,自11日起共計34例身亡,指揮中心表示,死者年齡大多落在50餘歲至70餘歲,且有慢性病史,對此一名自稱在呼吸病房有10多年資歷的營養師表示,若遇到年事已高且有慢性病的長輩不幸確診重症,「真的就放手吧」。 ...
TVBS
當我公益演講時,民眾來問我問題,我只有一次說服他的機會、還必須盡量保有這個人原來的習慣。所以我給的「低門檻養生建議」必須超實用、超簡單、又超有道理。漸漸的,已經蒐集100種方法、蒐集成一本故事集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請記住:長輩一確診就是急救、就是一條命。「確診六天後過世,單日 13 死,確診者多為老人」,再不快點,我們就來不及了。
5/20是疫情第六天而已,我已經開始感受到躲在家裡的壓力了。我與家人會利用線上的免費課程跟著運動。但我想除了運動,其實還有很多免費的資源,丟上來與大家分享。
「還是有很多人不戴口罩」。這畫面讓我很有感覺,該是時候寫這篇文章了。「這世界上阿,有90%的病是無法治好的。不要太期待醫師能做到什麼,人類就是這麼渺小。」
醫療衛教應該是要「因材施教」的。沒辦法一招就想打天下。 但我們的醫療建議,卻一直都是全世界人口的版本:「多運動、多喝水、多吃菜」。這也難怪阿公阿嬤覺得醫療建議不適合他。
運動建議誰都能給:運動333,心跳一百三,但事實上可能連說的人自己也做不到。於是,我建議可以在百貨公司玩大逃殺,例如兒女可以拿著爸媽的信用卡在各樓層亂刷,爸媽要快點找到兒女才能停止刷卡遊戲。XD
「這個病人等等交給我。」倒是直接衛教病人聽得進去嗎?病人說沒問題,真的是沒問題嗎?這可不行,畢竟我的人生夢想,是讓民眾願意問問題。至今,林先生都有持續回來拿藥,也會特別來我的班,問我問題。
請記住:長輩一確診就是急救、就是一條命。「確診六天後過世,單日 13 死,確診者多為老人」,再不快點,我們就來不及了。
5/20是疫情第六天而已,我已經開始感受到躲在家裡的壓力了。我與家人會利用線上的免費課程跟著運動。但我想除了運動,其實還有很多免費的資源,丟上來與大家分享。
「還是有很多人不戴口罩」。這畫面讓我很有感覺,該是時候寫這篇文章了。「這世界上阿,有90%的病是無法治好的。不要太期待醫師能做到什麼,人類就是這麼渺小。」
醫療衛教應該是要「因材施教」的。沒辦法一招就想打天下。 但我們的醫療建議,卻一直都是全世界人口的版本:「多運動、多喝水、多吃菜」。這也難怪阿公阿嬤覺得醫療建議不適合他。
運動建議誰都能給:運動333,心跳一百三,但事實上可能連說的人自己也做不到。於是,我建議可以在百貨公司玩大逃殺,例如兒女可以拿著爸媽的信用卡在各樓層亂刷,爸媽要快點找到兒女才能停止刷卡遊戲。XD
「這個病人等等交給我。」倒是直接衛教病人聽得進去嗎?病人說沒問題,真的是沒問題嗎?這可不行,畢竟我的人生夢想,是讓民眾願意問問題。至今,林先生都有持續回來拿藥,也會特別來我的班,問我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疫情肆虐,原本嚴守國門已經一年多的台灣,卻在此時爆發本土疫情,進入三級警戒,每天下午兩點的記者會,成為當天最受矚目的活動;各行各業進入苦哈哈的時代,而餐飲業首當其衝,生意直線下滑。 阿金之前待的公司先是薪水延後一個月發放,後來索性開會宣佈每人減薪25%,要大家共體時艱,努力打拼,共渡疫情。在這行業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一頁過文藝小說 -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在 2024 年5月 19日開始,所有醫院內再無強制配戴口罩的必要性,這意味著 Covid-19 疫情告終。筆者特意創作了「疫後之舞」。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Thumbnail
新冠肺炎我是有確診一次,疫苗目前則是打到了第四劑💉 當時就是和我爸媽他們一起相互感染,幸好我們的症狀都不嚴重,類似有點嚴重的感冒,除了咳嗽咳不停,其他方面沒有大礙,沒有發燒更沒有失去味覺這些,起初最擔心我爸媽,幸好我們的症狀都很輕微,可能和有施打疫苗有關吧㊗️ 身體健康真的很重要的啊🥹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Thumbnail
2023年4月台灣大學公衛學院估國內目前至少有26萬兒童患了「長新冠」,醫界憂慮受新冠病毒感染會影響發育與學習。可是世界各國和台灣,大多已進入輕症不通報的措施,學校和家長如何掌握社區病毒的狀況,若病毒在社區高流行狀態下,如何進一步幫助小朋友採取自主的保護措施, 預防感染或再感染? 讓我們看看國際的作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疫情肆虐,原本嚴守國門已經一年多的台灣,卻在此時爆發本土疫情,進入三級警戒,每天下午兩點的記者會,成為當天最受矚目的活動;各行各業進入苦哈哈的時代,而餐飲業首當其衝,生意直線下滑。 阿金之前待的公司先是薪水延後一個月發放,後來索性開會宣佈每人減薪25%,要大家共體時艱,努力打拼,共渡疫情。在這行業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一頁過文藝小說 -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在 2024 年5月 19日開始,所有醫院內再無強制配戴口罩的必要性,這意味著 Covid-19 疫情告終。筆者特意創作了「疫後之舞」。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Thumbnail
新冠肺炎我是有確診一次,疫苗目前則是打到了第四劑💉 當時就是和我爸媽他們一起相互感染,幸好我們的症狀都不嚴重,類似有點嚴重的感冒,除了咳嗽咳不停,其他方面沒有大礙,沒有發燒更沒有失去味覺這些,起初最擔心我爸媽,幸好我們的症狀都很輕微,可能和有施打疫苗有關吧㊗️ 身體健康真的很重要的啊🥹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Thumbnail
2023年4月台灣大學公衛學院估國內目前至少有26萬兒童患了「長新冠」,醫界憂慮受新冠病毒感染會影響發育與學習。可是世界各國和台灣,大多已進入輕症不通報的措施,學校和家長如何掌握社區病毒的狀況,若病毒在社區高流行狀態下,如何進一步幫助小朋友採取自主的保護措施, 預防感染或再感染? 讓我們看看國際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