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語感:1+1=後面就不用說了

2021/06/1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人家庭院裡的小路。跟內容無關的照片。(拍攝:我)
  似乎提過「刻度」的事。也就是情緒表現的刻度是英吋的人與刻度單位是公分的人與公釐的人,因為事物降落在他們的心上投影而成的感想不同——簡單來說,可能刻度精細的人看到圓角正方形,而刻度粗略的人則看到正方形。所以,同樣的事物對不同刻度的人的心性所產生影響或陶冶的結果也會不同。
  而「刻度」或許就是「語言」。比如在不會下雪的小島,對於「雪」的刻度當然就很疏鬆;然而在季風帶的小島,對雨卻津津有味⋯⋯突然發現這是一個我一時半刻很難說明清楚自己的想法的事。又好比說喝到一罐奇怪的豆漿說「奇怪的味道」,不如說「像不小心吃到衛生紙一樣奇怪的紙漿味道」更能精確傳達。這大概就是刻度單位的差異。
  日文雖然大部分重要的訊息都放在句子都後半。「喜歡」後面可以加上否定,話到一半你很難知道到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我是這麼想的」可以放在句子的最後面,所以只要正確的格助詞出現,就可以省下可能會被讀成自我表現的部分但又確實謙讓說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有空氣震動氣味暗示上下文的脈絡傳達,更多時候是可以不用說完就完成對話。這個時候或許可以說⋯⋯日文,這個語言沒有「刻度」。而在這個同一概念下的沒有刻度,不會無法理解。反而正如同點陣圖與向量圖的差別一樣,可以無限貼近對方的真實。但前提〈在同一個概念下〉太過龐然大物,所以其實並不實用吧。當時代還在只要由同一個文化養育就自然有此超能力的時候或許特例都可以泯滅於歷史,然而到了個人有個人頭版的時代,或許就連同文化養育的人們都會有困難,何況我等外來異物吧。

*關於刻度的事,略在此篇提及,如果有興趣的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6會員
124內容數
主要以主機遊戲為主,觀察題目多為故事創作、人物塑造等,雖然是觀察,但寫的是主觀感覺到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