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與人系列:干擾解釋的變因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在台灣的財經學系圈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經濟就是進場忘記,統計就是通通忘記,會計就是快快忘記,」雖是玩笑,但也可見學生對所學學科應用性的疑惑。

這句順口溜流傳的原因是什麼,值得探討,但是「經濟、統計、會計」並不是大學的通識科目,所以,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要研究學生對「經濟、統計、會計」這三門學科的看法時,受試族群就已經受到了限制。

也就是說,這類研究在進行前時,學生就已經有「財經組」與 「非財經組」的學習分組,而這樣的分組多不是研究者所能指派的。(這種分組在社會或自然學科其實很常見,比如「社經地位」、「職位高低」、「薪水多寡」或 「性別」、「年齡」都是,在統計分析的專業用語叫做「受試者變相」(subjective variable.)。)

當然,有些研究中,分組的形成基本上是由研究者操控的。比如說,我們要在同一個研究中,比較四種藥品的止咳效果,那麼通常就是由研究者指派受試者到不同組別,接受不同藥品來觀察。至於,怎麼指派呢?基本上就是希望實驗設計中不要出現干擾解釋的變因。

比如說,我們想知道每天早上都喝牛奶的成年人是不是可以延年益壽?於是我們找了100位願意接受研究者指派的成年人當受試著,然後指定其中50位每天早上喝牛奶,另外其中50位每天早上每天不喝牛奶,然後每10年調查這100位受試者的存活率,然後比較這兩組的存活率是否有差別,然後試著說一個故事,這樣應該就算寫完一個基本的研究報告。

至於怎麼分派這100位志願的受試者呢?基本上就是用隨機指派的方式,目的如前所述就是要消除其他會會影響兩組存活率差異的變因。

讓我們來考慮下面一個狀況,假設你沒有做好隨機指派的程序,結果每天早上喝牛奶的一組中老年人比較多,結果形成每天早上喝牛奶的人存活率較低,所以你會在報告中寫下「每天早上喝牛奶的人比較短命」的結論嗎?

應該是不行。因為出現了一個干擾變相叫做「年齡」。每天早上喝牛奶的人十年存活率較低有可能是他們那一組的中老年人比較多。

我們從這也可以看出實驗設計的重要性和不易。

假如說,你經費短缺,所以只能找到50位每天早上本來就有喝牛奶習慣的人還有50位沒有喝牛奶習慣的人,請他們維持原來的習慣,然後等到十年後,再來調查存活率。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喝牛奶」外,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就更多了,所以有些研究者會覺得應該找更多受試者以去除這些干擾的變因。這在數學上是說得通的,可是應用在自然學科了解實際作用機制(每天喝牛奶如何影響壽命)可能幫助不大。

所以,我們應該要如何理解不同新冠疫苗的防疫效果?其實短時間可能真的不容易有結論,因為RNA病毒本身就很容易突變,防疫效果本就可能有時效性。如果打了「過流行」或 「非本地流行」的疫苗,集體防疫效果自然也要打折。


raw-image

至於,台灣新冠疫情中,中老年人的死亡率爲什麼特別高?這點也很值得探討,但是當中有很多可能是醫藥專家想不到或不願想的因素,例如健保給付太多慢性用藥會不會是讓有些中老年人面對新冠病毒特別脆弱的原因?

當然,這些都有待後續探討,但是,如果台灣的相關研究單位其實都滿腦子在開發各種新藥時,他們的研究立場其實也與藥廠無異了吧!

相關文章:有立場的假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蓮子水共同體的沙龍
55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2021/10/29
地圖是人類探索空間的利器,在歷史上,地圖除了幫助人們探索新空間,還如何幫助人們解決城市中的傳染病問題呢? 在數位化的浪潮中,繪製資訊地圖越來越容易,我們又可以如何運用投票結果來讓「代議民主」運作得更順暢呢?
Thumbnail
2021/10/29
地圖是人類探索空間的利器,在歷史上,地圖除了幫助人們探索新空間,還如何幫助人們解決城市中的傳染病問題呢? 在數位化的浪潮中,繪製資訊地圖越來越容易,我們又可以如何運用投票結果來讓「代議民主」運作得更順暢呢?
Thumbnail
2021/08/17
一個國家印的鈔票如果太多,超過流通中實際上所需要的貨幣量,就很有可能造池通貨膨漲現象。如果大家都把五倍券往大賣場送,會不會形成「通貨膨脹」或「馬太效應」的現象呢?
Thumbnail
2021/08/17
一個國家印的鈔票如果太多,超過流通中實際上所需要的貨幣量,就很有可能造池通貨膨漲現象。如果大家都把五倍券往大賣場送,會不會形成「通貨膨脹」或「馬太效應」的現象呢?
Thumbnail
2021/08/12
在西方,有越來越多思想家開始思辨資本與金錢(或貨幣)的關係。貨幣很早就出現,但卻沒有發展成「提高生產力」的觀念,而這才應該是「資本」能提高「財富」的關鍵。 既然中國共產黨主政下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如此受世人矚目,我們不妨採用這個「提高生產力」的觀念來看近來在台灣「現金」與 「五倍券」的爭議。
Thumbnail
2021/08/12
在西方,有越來越多思想家開始思辨資本與金錢(或貨幣)的關係。貨幣很早就出現,但卻沒有發展成「提高生產力」的觀念,而這才應該是「資本」能提高「財富」的關鍵。 既然中國共產黨主政下的「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如此受世人矚目,我們不妨採用這個「提高生產力」的觀念來看近來在台灣「現金」與 「五倍券」的爭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對於添加物,是一種迷思嗎?基於這樣的好奇而閱讀這本書。 但是,雖然標題說是通識課,文章的結構卻不容易找到作者的重點,大多數的篇章都圍繞在化學式的說明,結尾的地方卻沒有明確的回應章節,以英文寫作來說算是有點奇怪的地方,不知道是否與翻譯有關。 我認為書中最大的重點在於第七章,主要是說現今的科學論
Thumbnail
對於添加物,是一種迷思嗎?基於這樣的好奇而閱讀這本書。 但是,雖然標題說是通識課,文章的結構卻不容易找到作者的重點,大多數的篇章都圍繞在化學式的說明,結尾的地方卻沒有明確的回應章節,以英文寫作來說算是有點奇怪的地方,不知道是否與翻譯有關。 我認為書中最大的重點在於第七章,主要是說現今的科學論
Thumbnail
#67《聰明思考》(下):我們怎麼樣得出「客觀」結論?說到客觀資訊可定脫離不了實驗與實驗結果的解讀,而判斷這些事情正是數學中統計上在做的事!欸欸!等等!別看到數學就想關掉啊!要理解這些不需要用到艱澀的數學概念,我們只要理解它們可以用在怎麼樣的情境裡、如何避免偏誤解讀,就可以利用統計的想法來幫助我們!
Thumbnail
#67《聰明思考》(下):我們怎麼樣得出「客觀」結論?說到客觀資訊可定脫離不了實驗與實驗結果的解讀,而判斷這些事情正是數學中統計上在做的事!欸欸!等等!別看到數學就想關掉啊!要理解這些不需要用到艱澀的數學概念,我們只要理解它們可以用在怎麼樣的情境裡、如何避免偏誤解讀,就可以利用統計的想法來幫助我們!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最近這幾天,巷子裡有兩位長者紛紛撒手歸去。雖然現在醫療可以讓人的生存期限延長,但終究還是會到期限。第一位長者臥病在床十幾年,年輕時氣勢凌人,愛喝酒、常拿人開玩笑。後來年紀大了、生病了,整天與床為伴,而且不能自理。除了自身的病痛,還要忍受孤寂,因為他們的小孩都有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最近這幾天,巷子裡有兩位長者紛紛撒手歸去。雖然現在醫療可以讓人的生存期限延長,但終究還是會到期限。第一位長者臥病在床十幾年,年輕時氣勢凌人,愛喝酒、常拿人開玩笑。後來年紀大了、生病了,整天與床為伴,而且不能自理。除了自身的病痛,還要忍受孤寂,因為他們的小孩都有
Thumbnail
好久不見了,大家。時間被研究工作排滿,加上我堅持11點睡覺,所以犧牲掉的就是我的部落格寫作。這是我參與讀書會所負責導讀的章節,《反智》的第四部。
Thumbnail
好久不見了,大家。時間被研究工作排滿,加上我堅持11點睡覺,所以犧牲掉的就是我的部落格寫作。這是我參與讀書會所負責導讀的章節,《反智》的第四部。
Thumbnail
🔘關於「疫苗接種或不接種」之雜談 哈佛大學總是享有頂尖大學的美譽,但究竟是這所學校本身真的很好,還是因為它網羅了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 接種疫苗造成死亡,到底是疫苗本身有問題,還是接種者本身的慢性疾病、健康狀況不佳才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吸引眼球」為目的的趨使下,下標聳動、強調死亡、選擇
Thumbnail
🔘關於「疫苗接種或不接種」之雜談 哈佛大學總是享有頂尖大學的美譽,但究竟是這所學校本身真的很好,還是因為它網羅了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 接種疫苗造成死亡,到底是疫苗本身有問題,還是接種者本身的慢性疾病、健康狀況不佳才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吸引眼球」為目的的趨使下,下標聳動、強調死亡、選擇
Thumbnail
6月19日,No. 170,#事實與感情 原則上我同意每日猜招這句話,特別是政策辯論時一方訴諸情感恐懼、威脅、利誘、激起仇恨的時候,這時候事實就該出來打臉那些胡說八道的人。 今天我想說是這句話不適用的時候。
Thumbnail
6月19日,No. 170,#事實與感情 原則上我同意每日猜招這句話,特別是政策辯論時一方訴諸情感恐懼、威脅、利誘、激起仇恨的時候,這時候事實就該出來打臉那些胡說八道的人。 今天我想說是這句話不適用的時候。
Thumbnail
如果實驗設計或執行不良,要解釋實驗結果就可能出現很多可能。單純增加受試者數目,在數學上說得通,但可能對了解實際作用機值幫著不大。
Thumbnail
如果實驗設計或執行不良,要解釋實驗結果就可能出現很多可能。單純增加受試者數目,在數學上說得通,但可能對了解實際作用機值幫著不大。
Thumbnail
話說 1920 年代,一群大學教員和他們的賓客一起在戶外喝下午茶。其中一位女士表示,喝茶時,將茶倒入牛奶和將牛奶倒入茶的味道是不同的。在場的許多科學家(從他們的化學知識來看)認為這種說法是很可笑的。但女士非常堅持相信自己的感覺。 如果你也在座,會如何解決這項爭議?
Thumbnail
話說 1920 年代,一群大學教員和他們的賓客一起在戶外喝下午茶。其中一位女士表示,喝茶時,將茶倒入牛奶和將牛奶倒入茶的味道是不同的。在場的許多科學家(從他們的化學知識來看)認為這種說法是很可笑的。但女士非常堅持相信自己的感覺。 如果你也在座,會如何解決這項爭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