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隨意的點開了Youtube,本想一如往常的點開廢片,卻被演算法巧妙的帶到陶喆的影片,而且竟然是他在多年後重新分析⟪
找自己⟫這首歌,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原來陶喆在當年硬體設備並不是太方便的狀態下,就如此要求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最好,即便要花相較別人10倍(甚至更多)的時間,他也認為做出好音樂才是真正重要的!
好多人都知道「找自己」的重要性,但卻常常被工作壓力給逼得喘不過氣,好不容易有些時間給自己,卻又因為突如其來的插單任務,最後又落得敗興而歸。久而久之,你會開始懷疑,究竟自己是不是能這樣繼續下去;相反的,你也可能開始麻痺,漸漸地去默認自己所需承受的一切,並且不願意去相信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是有機會提升與改變的。
試著盤點長期效益,而不是被短期獲益沖昏頭
在2019年,Cheers雜誌與Dcard共同進行了「Z世代全方位萬人大調查」,其結果可能會跌破你的眼鏡,我們往往認為自己更在乎的是工作意義與價值,但這份調查中指出有64%的人重視薪水遠勝於自我實踐的19%。
但你知道嗎?這題其實是複選題,所以這麼說仍然是有問題的!有一部分的人是同時選擇了「薪水」、「自我實踐」,而我們無法判定其優先順序。因此,若今天是由你來做出這個選擇,你會如何衡量這兩個工作的指標呢?心中的排序又是孰重孰輕呢?
舉個例子,想像你現在剛畢業,有份保證月收入 10 萬的工作A,但工作職責單純、重複性高。另外有份月薪 3萬5 的工作B,但你將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並且有機會與產業一起成長,你會怎麼選擇呢?
選擇,往往投射了心中重要的價值,而價值則是你在這世界上不可被動搖的堡壘。因此,我們並不會為了想要在夏天欣賞海灘的風景,就選擇在這上面蓋一座沙堡,甚至想說自己可以定居下來,這就像是我們因為短期的甜頭而選擇了一件看似很美好,但同時卻也讓自己處與風險之中。這個風險來自於,你心中的對於自己的定位,是否安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了,或者只是某種將就下的暫存罷了。
性格就像雙面刃,用在對的位置才能借力使力
根據Holland的職業類型理論,將職業興趣初步的分為六種類型。而我近期恰好參與了由「
職游 創新職涯發展與諮詢」所舉辦的「
職涯旅人牌卡課程」,重新定義了這六種類型的詮釋方式。認為不應該是將人的性格與興趣做分類歸納,而是以個體為出發點去描述他們的傾象、表現會是什麼?
分別有:Realistic 實踐者、Investigative 思考者、Artist 創造者、 Social 助人者 Enterprising 影響者、Conventional 組織者
這邊想舉自己印象深刻的Social 助人者為例子,來分享我們的性格為何是一種雙面刃?若大家有興趣看六種人更完整的解說,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唷~
- Social助人者:個性友善且具包容力,喜歡與人互動與幫助他人。樂於照顧他人、指導他人、解決他人的困難。
但反過來說,容易將自身加值與是否有幫助到人連結在一起,若程度再嚴重一些,會試圖去取得所有人的喜歡。甚至有時會因為過度把重心放在他人身上,反而在自己的事情上會忘東忘西的。
身為一名助人工作者,聽到講師
陳韋丞老師如此點評時,真的是雞皮疙瘩掉滿地(我知道這個比喻很老派,但實在是太貼切了)。這讓我不斷地去回想過往的所有工作經驗,在助人的過程當中我是否也讓自己是準備好的,也有了一個很重要的發現是,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優勢,可能是性格、能力、或是天賦。但重點是,我們能不能找到一個最適合的力道輸出,因為優點換個角度來看,也就成了缺點。
最後,快速摘要本篇的精華
- 工作是自我的延伸,你是否願意留時間「找自己」
- 嘗試從短期獲益中抽離,試著看清長遠效益
- 性格就像職場的雙面刃,重點在於找到最適合的力道來輸出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一個❤️, 也歡迎你到我的FB粉專「
利他能の人生調劑所」逛逛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