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必修學分➤《3小時讀懂現代中國》
方格精選

台灣人的必修學分➤《3小時讀懂現代中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中國人邏輯、中國的現況,是每個台灣人的必修學分。」——《3小時讀懂現代中國》

在寫這本書的筆記之前,我其實心裡有些躊躇。
我完全沒有政治立場,卻很怕被曲解了分享這本書的本意。
中台的關係敏感,只要提及中國,很多人不免就會聯想到:「你是不是想談政治?」
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在國際化的現在,認識每個國家的脈動是必須的,我們都會好奇鄰近的日韓,卻避而不談中國,導致我們對於中國的認識有限。

假使這本書的作者是台灣人或中國人,一定會有所偏頗而失真。
但本書的作者是駐中的韓國記者,我想「相較」之下,立場會比較客觀。本書的優點之一也是因為作者的職業關係,有相當多的文獻報導佐證,不是空穴來風。

本書有五個面向:經濟、政治、外交、社會、文化
其中又細分成時下62個話題(都是近兩年內發生的事)
討論的方向都是藉由中國的現況,討論中國人的行為與社會風氣。

看完了覺得相當震撼且趣味富饒,我整理出了4個主題,分享給大家。


raw-image
raw-image


❶中國的科技發展。

由於新基建政策,中國致力發展5G技術,且費用相當低廉(約人民幣115元),企圖以精密的IT技術與大量的使用者取得全球技術霸主的地位。
此外,中國也自主開發了GPS北斗定位系統,且誤差僅有5~10公分,結合了中國強大的人臉辨識系統,在中國要找到罪犯是輕而易舉的。

❷在中國有錢可能也買不到東西?

在中國大多使用微信支付,去搭乘地鐵甚至可以辨識人臉購票,金額直接從帳戶裡扣除。誇張的是,連乞丐都是利用手機支付行乞。
許多店家甚至直接在門口張貼「不收現金」的告示。
導致有許多不熟悉手機支付的老年人,即使有錢也不能購買食物,甚至在2018年有發生過老人直接去超市搶葡萄的新聞。
對於科技飛快成長的中國,這也是一道社會問題。

❸不任用OO地區出身的人。

身處台灣的我們應該很難想像,面試官因為你的戶籍地而不錄用你,但這樣的事件在中國企業裡卻層出不窮。
而在中國最受企業歧視的就屬河南人,甚至人民還稱河南是「詐欺之省」,連愛奇藝的人事部門都寫明「盡可能篩掉河南出身的人」。
原因就來自於早期河南因有許多假貨工廠,以致社會對這個地區的人民都投以成見。
可惜的是,中國人民是無法輕易變更戶籍地的,即使在北京住了一輩子,戶籍也沒辦法遷去北京,主要是防範都市人口爆炸。

❹基督教在聚會時只能唱國歌。

中國當局為了防範再起歷史中太平天國運動的宗教謀反,修改憲法,並且在2012年推動「基督教中國化」的政策。
這個政策代表著人民必須聽從政府的話,而不是神的話。
教會裡的十字架,改成習主席的頭像代替之;詩歌改成國歌;甚至連任命主教都得由政府審查後指派。

以上是4個我看完深感震驚的中國現況。
此外,在書中還有其他值得一看的內容,例如:
➤為何中國讓北韓得以喘息?
➤一夕之間消失的中國吃播
➤為何中國藝人的基本美德是愛國?



當然,我們並不住在中國,很難100%透徹中國的思想與現狀,只能藉由書中資料的彙整來略知一二。
早年大家對於中國的印象,是非常貧窮且科技落後的,但事實上中國在這十年間的成長可說是大躍進,甚至成為能與美國匹敵的競爭對手。

這一本書開啟了我的眼界,見識到中國的競爭力,也讓我不敢再偷懶(笑
希望大家有機會的話也能翻翻此書,排版舒適、邏輯清晰且客觀,很值得一讀。



我是Louna,好的原創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記得訂閱按愛心留言
想看更多關於簡單生活、閱讀、自我成長、憂鬱症、手寫字,或者是你想找一個樹洞聊聊天,歡迎來到我的IG@Na個樹洞

或是你想寫信給我,也非常歡迎!
[email protected]


avatar-img
Na個樹洞|Louna的沙龍
95會員
64內容數
喜歡看書,什麼書都看。再平庸的人愛看書都會變得閃閃發光(自己講) 最喜歡哲學、人文、文學、行銷等主題。想分享好書給大家,也為自己的閱讀留下紀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其實大部分的事件,早在疫情發生,甚至是變嚴重前就存在了,只是當套上疫情這層濾鏡,解讀的方式也都不再一樣。——《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 我是淚眼婆娑地看完這本書的。 在台灣三級警戒時閱讀這本書是再也適合不過的。 作者是一名記者,記錄下2020一整年的記事與她的生活連結,這不是單純只是她的日記,而
「囤積知識不必繳稅,畢竟國稅局查不出你有多少知識。」——土井英司。 身邊常有朋友問我:「奇怪,我明明有在看書,但我覺得我好像沒有進步。」 你也常常看完書,對於書中的內容一頭霧水,甚至找不到書中想闡述的核心重點在哪嗎? 這本書針對這些問題給出很好的反思
「有人看你不順眼,正好證明你活得很自由。」 ——《被討厭的勇氣》 在看完上次介紹的《在家工作》這本書,我對於作者徐豫越來越感到好奇。她原先是寫兩性文章發跡的,讓我想瞧瞧她以往的作品。 (我欣賞她寫文章實事求是,給出出處與數據的態度) 老實說,我平常完全不看兩性文章,因為我認為都太陳腔濫調,
別等著別人幫你搭舞台。 若沒有舞台,就自己建一個!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是先聽過徐豫的podcast節目《徐豫切入點》,她的口條與邏輯都非常清晰,讓我變成她的粉絲。 她是在美國的作家、網路創業者,已長期習慣居家工作的模式,以網路為家,遠端建立良好的商業品牌,她的收入甚至曾高達一個月
沒關係,我就爛! 這句話我想已經變成國民口頭禪了,連我也是(苦笑) 你也曾經在心裡面發誓要早起、要閱讀、要運動;結果鬧鐘、書、運動鞋都買好了,這樣的熱情維持不到三天,就覺得自己做不到,果斷放棄嗎? 以前我也以為自己就是爛,就是夜貓子,什麼早睡早起根本就是幹話。但你相信嗎?我現在是一個
沒有自我對話的能力,等於喪失自我認同。 你也是有閒暇的時間,就會打開社群媒體嗎? 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在社群媒體上不斷地展露自己。展露自己的喜怒哀樂、食衣住行,什麼都能分享,甚至是有點過度分享了,卻忘記自我對話的重要性。 汲汲營營關注他人的生活,卻忘
其實大部分的事件,早在疫情發生,甚至是變嚴重前就存在了,只是當套上疫情這層濾鏡,解讀的方式也都不再一樣。——《那一年,那些沒人說的故事》 我是淚眼婆娑地看完這本書的。 在台灣三級警戒時閱讀這本書是再也適合不過的。 作者是一名記者,記錄下2020一整年的記事與她的生活連結,這不是單純只是她的日記,而
「囤積知識不必繳稅,畢竟國稅局查不出你有多少知識。」——土井英司。 身邊常有朋友問我:「奇怪,我明明有在看書,但我覺得我好像沒有進步。」 你也常常看完書,對於書中的內容一頭霧水,甚至找不到書中想闡述的核心重點在哪嗎? 這本書針對這些問題給出很好的反思
「有人看你不順眼,正好證明你活得很自由。」 ——《被討厭的勇氣》 在看完上次介紹的《在家工作》這本書,我對於作者徐豫越來越感到好奇。她原先是寫兩性文章發跡的,讓我想瞧瞧她以往的作品。 (我欣賞她寫文章實事求是,給出出處與數據的態度) 老實說,我平常完全不看兩性文章,因為我認為都太陳腔濫調,
別等著別人幫你搭舞台。 若沒有舞台,就自己建一個!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是先聽過徐豫的podcast節目《徐豫切入點》,她的口條與邏輯都非常清晰,讓我變成她的粉絲。 她是在美國的作家、網路創業者,已長期習慣居家工作的模式,以網路為家,遠端建立良好的商業品牌,她的收入甚至曾高達一個月
沒關係,我就爛! 這句話我想已經變成國民口頭禪了,連我也是(苦笑) 你也曾經在心裡面發誓要早起、要閱讀、要運動;結果鬧鐘、書、運動鞋都買好了,這樣的熱情維持不到三天,就覺得自己做不到,果斷放棄嗎? 以前我也以為自己就是爛,就是夜貓子,什麼早睡早起根本就是幹話。但你相信嗎?我現在是一個
沒有自我對話的能力,等於喪失自我認同。 你也是有閒暇的時間,就會打開社群媒體嗎? 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在社群媒體上不斷地展露自己。展露自己的喜怒哀樂、食衣住行,什麼都能分享,甚至是有點過度分享了,卻忘記自我對話的重要性。 汲汲營營關注他人的生活,卻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