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CCC Lab 讀書會筆記】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但請別超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是一篇 Review paper,內容討論到近年來頭足類認知行為研究百花齊放,而作者認為這些 paper 對於複雜認知的解釋過於樂觀,近似於一種看到奇聞軼事的概念。
「哇!我的花枝會幹嘛幹嘛,這實在太酷了吧!」
對於這般的理論解釋,作者認為某方面來說是超譯了這些頭足類的認知行為,研究所提到的那些複雜行為很多或可以較為簡單的機制說明。
舉例來說:
假設研究認為烏賊能夠推理因果關係 (causal reasoing)
但實際上那個行為或許用簡單的反射就能解釋
這可能讓你覺得不太酷,而且研究動物行為怎麼搞得像在討論哲學,但對於科學來說,我覺得是相當重要的。畢竟嚴謹的理論跟實驗支持才能顯示世界真正的運作模式,應該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研究其實是在寫童話故事吧
因此作者提出設計複雜認知行為實驗的三步驟:
1) 理清生態行為跟複雜認知行為間的真正關係
2) 立定辨識該複雜行為的準則
3) 排除任何存在的較簡單解釋(如上述例子中的反射)
只有在簡單機制無法完整解釋,對複雜行為的推論才成立
謝謝學姊今天的分享
這是一篇對思考研究很有幫助的論文
可以想見將來要發 paper 需要燒的大腦更多了吧?
----
【懶人包結束,底下是其他內容】
關於複雜認知行為的演化,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項目,而且在靈長類跟鳥類早有很多有意思的發現,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演化出了這樣的能力?又有哪些物種可展現類似的能力?

這邊推薦大家去看兩本書:

1) 你不知道我們有多聰明:動物思考的時候,人類能學到什麼?
2) 鳥的天賦
裡面對於相關的研究論述得很詳細,而且「真的」不會無聊
這兩大類動物早在很久以前就分家了,而且大腦結構也非常不同,然而卻存在一些相似的認知能力,研究者認為這是趨同演化 (Convergent evolution) 的結果
而演化出這些複雜認知能力的可能驅動壓力有二
1) Ecological intelligence hypothesis:面對自然環境多樣多變的生存壓力而來
2) Social intelligence hypothesis:因應社會群體關係的複雜性而生
講到這邊,究竟跟我們的頭足類朋友有什麼關係?
因為這些沒有脊椎的動物同樣也可能具備一些複雜的認知行為!
雖然說前段的筆記內容提到很多研究可能有點超譯
但仍有很好的研究顯示頭足類動物有相當靈活且比很多物種還要複雜的認知行為
用頭足類動物進行實驗還有這些好處:
1) 因為他們多非群居動物,所以設計一些行為實驗時更容易排除群體的影響
2) 他們在自然環境、群體中同樣遭遇相當多樣的挑戰
3) 廣泛分布的頭足類動物有助於讓我們檢視不同自然環境壓力的影響
4) 靈長類大腦跟軟體動物的差距極大,但頭足綱的大腦又比其他軟體動物跟脊椎動物更為相像
由於種種原因,頭足類很適合用來進行複雜的認知行為研究!
對我們理解認知行為的演化很有幫助
頭足類是很好認知模型

我想,我知道下次寫計畫該寫些什麼進去了。

avatar-img
2.6K會員
182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政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讀書會學長分享的paper 《 Dimensions of Animal Consciousness 》,內容說的就是關於我們要如何「定義意識」,很多關於意識的標準都從人類的研究衍伸而來,然而研究人類跟研究其他物種有一個極大的差別,那就是「我們無法互相溝通」。
在人類社會,不管是殺死自己小孩,抑或是殺死別人的小孩,大概都會引起社會大眾一片譁然,但大家或許沒有想過,很多動物其實都具有殺嬰行為,在自然界殺嬰會是一種繁殖策略,跟環境壓力、繁殖資源,或是自身後代能否取得最大量資源等原因有關。今天談的論文說的就是埋葬蟲(N. vespilloides)的殺嬰行為跟孵
今天的月科普我們不講烏賊,今天講的是我在中研院主要接觸的生物 — 埋葬蟲。今天要講的這篇論文,其中一個目標跟 Nicrophorus vespilloides 這種埋葬蟲的生殖偏斜(reproductive skew)跟成蟲能否取食額外的資源有關。
形成兩性差異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內在大腦、賀爾蒙等身體差異,二是成長背景的影響,另外在人類的研究,男性傾向以身邊的自然物為方向指示,而女性則傾向以建築物的轉角作為記憶點,由於類似的研究多專注於脊椎動物,跟無脊椎動物相關的研究少之又少,研究團隊想要瞭解烏賊是否也有這樣的兩性差異存在,因此就有此兩個實驗。
論文發表於2006年,研究團隊認為公烏賊間的溝通研究相較母烏賊豐富,經其他實驗者觀察,諸如母烏賊會聚集等行為顯示極有可能存在其他方式,讓牠們能分辨彼此的生理性別,甚至還能以視覺訊號互相溝通,這就是此篇論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今天讀書會學長分享的paper 《 Dimensions of Animal Consciousness 》,內容說的就是關於我們要如何「定義意識」,很多關於意識的標準都從人類的研究衍伸而來,然而研究人類跟研究其他物種有一個極大的差別,那就是「我們無法互相溝通」。
在人類社會,不管是殺死自己小孩,抑或是殺死別人的小孩,大概都會引起社會大眾一片譁然,但大家或許沒有想過,很多動物其實都具有殺嬰行為,在自然界殺嬰會是一種繁殖策略,跟環境壓力、繁殖資源,或是自身後代能否取得最大量資源等原因有關。今天談的論文說的就是埋葬蟲(N. vespilloides)的殺嬰行為跟孵
今天的月科普我們不講烏賊,今天講的是我在中研院主要接觸的生物 — 埋葬蟲。今天要講的這篇論文,其中一個目標跟 Nicrophorus vespilloides 這種埋葬蟲的生殖偏斜(reproductive skew)跟成蟲能否取食額外的資源有關。
形成兩性差異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內在大腦、賀爾蒙等身體差異,二是成長背景的影響,另外在人類的研究,男性傾向以身邊的自然物為方向指示,而女性則傾向以建築物的轉角作為記憶點,由於類似的研究多專注於脊椎動物,跟無脊椎動物相關的研究少之又少,研究團隊想要瞭解烏賊是否也有這樣的兩性差異存在,因此就有此兩個實驗。
論文發表於2006年,研究團隊認為公烏賊間的溝通研究相較母烏賊豐富,經其他實驗者觀察,諸如母烏賊會聚集等行為顯示極有可能存在其他方式,讓牠們能分辨彼此的生理性別,甚至還能以視覺訊號互相溝通,這就是此篇論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重點摘要:研究基礎認知這個新領域的科學家認為,不只腦細胞,動植物的一般細胞也可利用生物電來儲存訊息、協調彼此活動。生物是由具有優秀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單元所組成,當這些個別單元聚集並合作,智能或許因此拓展。這些想法挑戰了「人類智能與眾不同」的思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假設:心智無所不在。
Thumbnail
頭腦運作原理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點。作者從頭腦記憶區分為兩種類型的角度來說明會記得與會忘記的技能。進一步闡述要如何從養成學習投入習慣以及利用金錢賦予價值的角度來有效學習。
Thumbnail
在網路上看到一張照片:一隻海豹的鼻孔裡卡了一條鰻魚。 好奇的我點進去看了針對這現象的相關研究論述,原來,這可能是年輕海豹的一種行為藝術,因為在中老年海豹身上沒看到這種行為。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Thumbnail
你相信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值得學習的精神嗎?由日本生物學者稻垣榮洋所創作的《生物轉大人的種種不可思議》一書之中,就以動物和植物的生長方式,反思人類的生活。提到生物學,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好像很深奧,然而這本書讀起來意外的很輕鬆,而且常常會有讓人讀了點頭如搗蒜的內容,個人覺得非常有趣,值得一讀!
Thumbnail
當時接觸皮指紋十隻手指所對應大腦區域,就覺得大腦很奧妙,每個手指都代表多元智能能力。 近幾年國際學者研究大腦有一個「慈悲利他」的神經區域,不只是人,連貓、狗都有,這一個區域非常小,但是很容易激發活動。 內文 譬如一隻狗看見別的狗受傷,這個神經區塊就會不斷啟動,人也一樣,看到災民的苦況,這塊區域
Thumbnail
固定行為模式 許多動物經常會被特定條件觸發特定行為。 例如有一種肉食螢火蟲a會捕食另一種螢火蟲b。 a會在b的繁殖季發出b種雌蟲的光,然後b就會自動飛過去送頭。 另一個例子則是火雞,火雞馬麻會對一種幼火雞特殊的嘰嘰叫產生反應並做出育兒行為。 富有實驗精神的科學家就用火雞天敵——臭鼬的形象做了個會發出
Thumbnail
原本是人類學家的作者,從一個好奇開始,研究跟人類一樣雙足步行的鳥類,從而展開一連串有趣的探究之旅。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重點摘要:研究基礎認知這個新領域的科學家認為,不只腦細胞,動植物的一般細胞也可利用生物電來儲存訊息、協調彼此活動。生物是由具有優秀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單元所組成,當這些個別單元聚集並合作,智能或許因此拓展。這些想法挑戰了「人類智能與眾不同」的思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假設:心智無所不在。
Thumbnail
頭腦運作原理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點。作者從頭腦記憶區分為兩種類型的角度來說明會記得與會忘記的技能。進一步闡述要如何從養成學習投入習慣以及利用金錢賦予價值的角度來有效學習。
Thumbnail
在網路上看到一張照片:一隻海豹的鼻孔裡卡了一條鰻魚。 好奇的我點進去看了針對這現象的相關研究論述,原來,這可能是年輕海豹的一種行為藝術,因為在中老年海豹身上沒看到這種行為。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Thumbnail
你相信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值得學習的精神嗎?由日本生物學者稻垣榮洋所創作的《生物轉大人的種種不可思議》一書之中,就以動物和植物的生長方式,反思人類的生活。提到生物學,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好像很深奧,然而這本書讀起來意外的很輕鬆,而且常常會有讓人讀了點頭如搗蒜的內容,個人覺得非常有趣,值得一讀!
Thumbnail
當時接觸皮指紋十隻手指所對應大腦區域,就覺得大腦很奧妙,每個手指都代表多元智能能力。 近幾年國際學者研究大腦有一個「慈悲利他」的神經區域,不只是人,連貓、狗都有,這一個區域非常小,但是很容易激發活動。 內文 譬如一隻狗看見別的狗受傷,這個神經區塊就會不斷啟動,人也一樣,看到災民的苦況,這塊區域
Thumbnail
固定行為模式 許多動物經常會被特定條件觸發特定行為。 例如有一種肉食螢火蟲a會捕食另一種螢火蟲b。 a會在b的繁殖季發出b種雌蟲的光,然後b就會自動飛過去送頭。 另一個例子則是火雞,火雞馬麻會對一種幼火雞特殊的嘰嘰叫產生反應並做出育兒行為。 富有實驗精神的科學家就用火雞天敵——臭鼬的形象做了個會發出
Thumbnail
原本是人類學家的作者,從一個好奇開始,研究跟人類一樣雙足步行的鳥類,從而展開一連串有趣的探究之旅。